<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血战小岭</b></p><p class="ql-block"> 从夏县城绕泗交镇,过东、西交口,跨小岭,来到看似偏僻闭塞的马家庙村。这是一个古朴的村落,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此村落就是一个交通枢纽。她虽位于群山之中,但有小路可接绛县的横水镇,西过八峪、九峪至夏县的埝掌镇,向东沿清水河可达垣曲县的五福涧渡口,过了五福涧渡口,离河南洛阳就不远了。听说从运城盐池经马家庙过五福涧到洛阳,也是一条古盐道。据守马家庙,进则可以攻击敌人,阻断交通,守可以保护物流畅通,为战略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据此不远的小岭,更是纵贯于中条山东西大道上的一个重要隘口。</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的中条山,一如往年的严寒,没有人会知道,中日两军一场残酷的大战,即将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小岭打响。马家庙也因这场战争,将永远被铭记在近4年之久的中条山保卫战的战史之中。</p> 在此役之前,大批日军进攻平陆、永济、芮城一带,被第四集团军击溃。日军在孙蔚如第四集团军面前失败之后,又瞄准了驻守在夏县的第五集团军的第3军,看能不能从这里撕开中国军队的防线。<br> 此时李家钰的第47军升格为第36集团军,东调到翼城一带,前坡沿从埝掌到庙前堡儿一带的阵地需要第五集团军来填补换防,这时第3军位于大岭(从瑶台山到埝掌之间的最高峰连成的岭统称为大岭)后的防御阵地,要往前坡沿扩展。<br> 唐淮源的第3军下辖李世龙的第7师和寸性奇的第12师,第7师下辖张传经的第19团,作为第3军预备队,马幼良的第20团,接防夏县庙前镇的堡儿、刁耒坡老、西村、花咀、通峪、观音殿一带。毕选文的第21团,接防在夏县瑶峰镇的蔡家窑门、张家坪、上下焦、涧底河一带。第12师下辖杨玉崑的第34团,防守在夏县瑶峰镇的杨家川一带,吕继周(前任团长尹继勋,参加完磨儿山战役后,派往中央陆军大学深造)的第35团,防守在磨儿山一带,黄仙谷的第36团,防守在夏县埝章和泗交的马家庙一带。这样导致,后方只有纵深阵地,而无纵深防守部队。 1939年4月17日,唐淮源母亲辞世。然而,忠孝不能两全,此时,唐淮源正在与日军苦战,无暇他顾。<br> 秋天,战事稍缓,蒋介石得知唐淮源以国为重,母亡不奔丧之事,十分感动,特批其离职奔丧,回江川葬母。<br> 此时,日军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乘我第47军东调,第五集团军防务与第47军防务交界之际,还有第3军唐淮源回家奔丧之时。以为这是消灭第3军,突破中条山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决定由小岭作为进攻的中条山的点,从而以点带面突破中条山防线,消灭中国军队。 <p class="ql-block"> 洛阳长官部命令,由第五集团军曾万钟为总指挥,高桂滋的第17军、武士敏的第98军负责右翼侧击进犯日军,唐淮源第3军第12师负责正面遏制来犯日军,第3军李世龙的第7师负责左翼侧击进犯日军。唐淮源为母奔丧,由第12师师长寸性奇代理军长指挥前线作战。</p><p class="ql-block"> 小岭高地在中条山地势极为险要,而且是控制中条山的一项重要战略要地。倘若失去小岭阵地,那么整个中条山的防线将会有崩溃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队把小岭阵地,划分为三道防线,分别是:闻喜河底和裴社至夏县埝掌东的前坡沿地带为第一防线;由垣曲的上、下横榆向西到马家庙一线,为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即小岭防线。</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3日,一场中条山残酷的攻防血战--小岭战役正式打响了。日军第37师团以荒木、重松两个联队作为攻击兵团主力,加上那个骑炮兵共8000余人,在20余架飞机、1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分别从夏县的埝掌、尉郭一线,向我守军发起突然进攻,重点攻击的是小岭阵地。</p><p class="ql-block"> 12月3日拂晓,从尉郭出发的日军,在夏县南大里的南郭村和小王村一带与第34团的第三营第7连先接上火。早上8时左右,敌我双方仍在南郭村对峙,在小王村进行多次拉锯战,守备小王村的第7连两个排将士全部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不少。日军占领小王村后,对小王村的村民进行了屠杀。日军的暴行,现记录在小王村路口的石碑上。</p><p class="ql-block"> 这股日军和埝掌的日军集结后,以优势兵力迫近我第3军第1道防线,将炮兵阵地也推到这里,如此一来,日军的火炮延伸的最远处,可以覆盖小岭的主峰阵地,对第3军的小岭防御造成巨大的威胁。</p> 寸性奇下令组织敢死队袭击日军的炮兵阵地,第35团团长吕继周主动请战为敢死队队长。在12月4日凌晨,敢死队300多名勇士们在吕继周团长的带领下,向日军的炮兵阵地展开突袭。<br> 日军显然没有重视此次作战的对手,中国的第3军是一支勇悍的部队,云南汉子们有的是坚韧的和勇敢的性格。日军在这些完全不怕死的中国军人的攻击下,气势被打了下去,在中国军人猛烈冲锋下,日军炮兵阵地很快的被撕开一条口子。<br> 日军也开始猛烈的阻击,但中国军人即使负伤倒地,仍会拉响手榴弹,使近旁山炮和日军被炸飞,伴随着一声声爆炸声,日军炮阵上的山炮大部份被炸毁,而300多名勇士的绝大多数也先后倒在了日军炮兵阵地上。 勇士们炸毁日军的炮兵阵地后,仅有5人从日军的炮阵上生还,其余的全部壮烈牺牲。<br> 12月5日,日军突然对马家庙进行强攻,第3军阵地突遭日军强攻,各部早已严阵以待。日军为迅速占领马家庙,采用毒气、飞机和坦克轰炸的进攻方式。重点针对杨玉崑的第34团第2营阵地发动进攻,在日军不计伤亡的冲锋下,我防守部队伤亡减员情况非常严重,其中,第1连连长王金辉、第8连排长王成芝及所有将士全部阵亡。此时,第2营的浦剑营长认为,要坚守阵地越来越困难,就谎称接到前敌指挥命令,全营退守至主峰前的第3道防线。<div> 当寸性奇得知马家庙一带,多处阵地失守,驻防在第二道防线的部队营长浦剑临阵脱逃,下令枪毙浦剑,以震军纪。<br></div> 12月7日凌晨6时,寸性奇命令吕继周的第35团作为主攻部队,向第二道防线阵地展开大反攻。在反攻的先头部队中,寸性奇亲自领军突进。他在阵前说道:“弟兄们,外省人都说我们云南人是南蛮子,今天就给老子打出个蛮样来,为我们云南人争光。”<br> 第35团将士听后,顿时士气大振,看着前敌总指挥带头冲锋,全团战士作战意志更加的坚强。大家舍生忘死的冲向日军新建起来的防守工事,在第3军将士的猛攻下,日军在阵地上逐渐退缩。<br> 重松联队长为避免第二道防线的防守部队全军覆没,保存联队战力,只得下令逐次撤出阵地,战至中午12时,日军主力部队撤下主阵地。 在小岭保卫战最危急的关头,陆军第3军第12师全师9000余人,防守小岭正面防线,自开战以来连日陷入苦战,全师官兵伤亡减员严重,防守兵力呈现出薄弱态势。<br> 寸性奇急令担任预备队的第7师第19团增援小岭,除了第7师第19团的全体官兵,第7师21团副团长兼第2营营长的蒋文波也主动请战,参加增援小岭之战。<br> 日军志在夺取小岭,为此,重松联队的各级官佐为了给日军提士气,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但每次进攻前都会例行使用毒气战,以及间隔运用空袭战,来压制中国守军的反击。在小岭阵地上,日军施放的毒气浓雾及炮击形成的硝烟,使整个小岭,即便是在白天有阳光时,也是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防守在小岭的一线中国军队,因为防毒面具不足而伤亡极大。 中日两军在前沿阵地开始厮杀,纵然已经打惯了恶战、硬战的第3军将士,也颇感应付吃力。中国士兵纷纷冲出战壕,杀声大作,与日军短兵相接。江岛大队各级官佐都拔出指挥刀,与士兵一起冲向中国军做白刃战。<br> 此时的战场上,只听见刺刀的磕碰声,拼杀的吼声。此战,日军大队长江岛毙命于进攻的阵地上,敌各级官佐也大多毙命于此战中。<br> 在日军优势火炮的攻击下,我军伤亡也很大。日军在付出重大伤亡之后,终于攻下我军的第二道防线。 12月10日,日军重松联队长,亲自带领日军向第3道防线即小岭主峰阵地,进行攻击。此时的寸性奇知道,若小岭主峰阵地再失守,那么整个防线将有崩溃的危险。在一线指挥的寸性奇冒着枪林弹雨,沉着冷静的指挥作战。<br> 在日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第3军主峰防线阵亡的士兵持续增加,有数次日军攻击部队甚至冲锋到战壕前沿,第35团及第19团战士纷纷冲出战壕,与日军搏杀。尤其是第19团第3营营长段聘三,亲率四五十人,脱去上衣,在严寒中坦胸露臂,与日军进行白刃战,才把日军猛烈的攻势压制住。<div> 日军重松联队长得知寸性奇在一线指挥后,立即派遣一个大队的兵力,重点进攻寸性奇的指挥所。看到日军发动的特别攻势,为保卫总指挥的安全,第3军警卫连战士拼死阻击日军进攻。但在日军以重兵发起突击的攻击之下,警卫连逐渐有些寡不敌众。日军的火力集中对寸性奇进攻,在千钧一发之际,警卫连连长陶天达迅速挡在寸性奇身前,身中数弹壮烈牺牲。<br></div> 此时,更多的日军蜂拥而上,在这危急时刻。第19团奉命赶来增援的1个加强连,也赶到前沿阵地,接应负伤的寸性奇撤往左侧的阵地固守。<br> 日军重松联队长,随即赶到前沿阵地前。此时,他的大佐军服已被第3军守军发现,寸性奇立刻命令炮兵集中火力,向日军刚刚占领的阵地作覆盖式轰击。随着密集炮声的响起,重松被炮弹弹片击中,重伤倒地。日军卫生兵立即抢下重伤的重松,用担架抬下阵地。<br> 12月12日,小岭战役最后一日。晨9时许,日军再次发动攻击,由于日军在12月10日攻击战中,日军重松联队长受重伤,整个联队士气低落。荒木联队在之前数日苦战中,伤亡也很大,所以日军再也没有了“只求玉碎,不为瓦全”的凶悍。 这也是日军的最后一次攻击,日军明知道难以攻取小岭,只能以攻为守逐步退出战场。到12日午后,日军开始分梯队逐步撤出小岭阵地,日军溃退部队的许多重武器装备,都成了中国军队的战利品。<br> 从12月3号开打,12月12日结束的小岭战役,日军付出了3000余人伤亡(2000余人毙命)的惨重代价,终以战败告终。小岭战役后,寸性奇在日军中威名远播,称他为“中国军神”。 <br> 但滇军第三军,也是元气大伤,官兵伤亡4000余人,达总数的三分之二,急需补充兵员,即使短期补充,战斗力已很难恢复如前。 这些滇军贫苦百姓的子弟,大都不曾娶妻生子,他们是为保卫中条山而战死,他们将永远驻留在中条山的魏巍青山之间,永远留驻在滚滚黄河的滔滔轰鸣之中。<br> 小岭血战的真实历史,虽被后世史家一笔带过,并极少见于中条山抗战历史的记载中。然而追溯那场血战,若没有第3军、第17军、第98军的中国军队,在小岭9昼夜的血战,若没有4000余名中国将士的英勇牺牲,取得小岭这一大捷,日军将提前18个月占领中条山,这将会对整个华北抗战产生灾难性的后果。<br> 1940年,日军在《冬季作战教训》中,检讨小岭战役惨败时称,皆因中国军第3军战力顽强和机动果敢,皇军不能把握战机所致。 战后,寸性奇给其儿子寸品德写信,要儿子把小岭战役中,为他挡子弹的警卫连连长陶天达,还有二攻侯马时,为他挡日军刺刀的李伏龙,写入寸家族谱。告诉寸品德,对他们也要像祖先一样供奉起来。<br> 从小岭战役后,到1941年5月前,日军再也没有对中条山夏县段防守的第3军发动大的攻击了。<br>参考资料:<br>[1] 杨圣清编著的《魏巍中条》<br>[2] 杨圣清编著的《苦痛的记忆—中条山难民口述历史实录》<br>[3] 曹小藩编著的《国家记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抗战纪实》<br>[4] 谭善洋编著的《中条山最后十日记》<br>[5] 杨一凡编著的《中条山战役夏县战场巡礼(1)-(14)》<br>[6] 寸锰编著的《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