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3日,魏颖及课题组老师于海甸五楼会议室参与课题中期汇报,会议由张显俊主持,赖秀龙、段会冬、葛海燕等专家莅临指导。</p> 专家介绍 <p class="ql-block"> 赖秀龙,海南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海南师范大学教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海南省高层次拔尖人才,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专家。</p> <p class="ql-block"> 段会冬,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 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省卓越教师工作室理论研修导师,海南省教育规划课题评审专家。</p> <p class="ql-block"> 葛海燕,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副校长。</p> 主持人汇报 <p class="ql-block"> 课题主持人魏颖分别从课题研究开展过程、已完成的任务及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思路四方面进行了汇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课题研究开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已完成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取得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存在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下一步思路</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赖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点评:1. 核心聚焦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课标重要素养,课题需以文化意识提升为核心导向,主题选择、活动设计均需紧密关联文化元素,强化与英语核心素养(如语言能力)的融合。 2. 主题选择与平衡:肯定三年级教材的七个主题的框架设计,建议后续主题筛选时优先匹配文化意识培养,避免因过度强调单一维度导致课题范围受限,需兼顾语言能力等其他素养的协同发展。3. 学生能力观察:肯定学生在汇报中展现的较强语言能力,关注代表性,建议进一步验证成果的普遍性,以体现课题实践的广泛成效。4. 实施建议:确保各学科融合活动、主题学习均渗透文化意识,通过多元素材与情境设计,深化文化理解与表达,凸显课题核心目标。</p> <p class="ql-block"> 段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专家点评建议提炼:1. 文化意识与主题的适配性。需明确文化意识的具体层面(如价值观、习俗、符号等),结合三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认知特点,说明主题选择如何匹配其理解水平,避免成人化解读。2. 实践成果的概括与提炼。避免仅堆砌过程性材料,需从实践中总结方法论,例如:借助哪些文化符号(如传统颜色、饮食等)渗透文化意识;创设哪些文化情境(如节日活动、跨学科任务)促进理解;形成哪些可复制的策略(如绘本阅读、情境表演等)。3. 研究工具的可行性。不建议在课题中开发专业心理学量表,可调整为设计简易评估工具(如观察表、访谈提纲),聚焦学生文化意识表现的定性分析,确保研究可操作性。</p> <p class="ql-block">葛校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专家发言要点提炼:1. 跨学科融合的精准性。强调跨学科融合需避免“为跨而跨”,需明确与学科核心的关联性(如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观导向),建议结合课标要求深化主题与学科的内在联系。2. 实践落地的痕迹梳理。指出“劳动、艺术、食品教育”(现称“道德与法治”)融合部分缺乏具体实施痕迹,需补充实际案例、活动设计或学生反馈,体现融合的实质性效果。3. 学校特色课程的关联性。提及三年级课本剧社团需明确与课题的关联,建议说明其如何服务于文化意识培养(如通过剧本内容渗透文化元素),避免孤立呈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次汇报通过专家把脉,明晰了课题深化方向,为后续跨学科实践与文化意识培养的精准落地奠定了基础。课题组将结合专家建议,优化主题与文化意识的适配性,提炼跨学科实践方法论,强化过程性成果的结构化呈现,并同步推进教师技能培训,确保课题在下一阶段更聚焦、更具实效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