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鸭绿江断桥与未完成的和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徐绍龙</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鸭绿江断桥横亘在湍急的江面上,断裂的钢梁如同凝固的呐喊,锈迹斑斑的弹孔记录着七十五年前那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这座始建于1909年的铁桥,曾是连接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却在1950年11月被美军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最直观的物质见证。站在断桥之上,人们不仅能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更能思考战争与和平这一永恒命题对当代世界的深刻启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这场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境外作战,也是冷战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局部冲突之一。鸭绿江断桥作为战争的关键节点,目睹了志愿军将士的出征与归来,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桥体上的累累弹痕与扭曲钢梁,构成了对抗美援朝集体记忆最鲜活的物质载体。所以说:物质性的战争遗迹比文字记录更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共情,断桥不仅是一座建筑的残骸,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鸭绿江断桥的断裂处隐喻着朝鲜半岛至今未愈的分裂状态。七十五年过去,三八线依然将同一民族生生分离,朝鲜战争在法律意义上仍未结束——1953年签署的仅是停战协定而非和平条约。这种"未完成的和平"状态使鸭绿江断桥超越了单纯的历史遗迹,成为持续存在的政治现实象征。比较德国柏林墙倒塌后东西德的统一,朝鲜半岛的持久分裂更凸显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断桥时刻提醒我们,战争的结束不等于和平的建立,真正的和解需要比军事冲突更漫长的时间与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鸭绿江断桥,我们获得的是对和平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平绝非仅是战争的对立面,而是需要主动构建的积极状态。当今世界,局部冲突不断,冷战思维回潮,单边主义盛行,鸭绿江断桥警示人们:和平如同精致的玻璃器皿,一旦破碎便难以复原。我们纪念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真正的纪念是创造比记忆更美好的现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有数十万游客造访鸭绿江断桥,其中许多人默默凝视断裂处,思索着个人与国家、历史与当下的关联。这座桥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是过去的见证者,也是现在的对话者。当游客抚摸冰凉的铁锈,他们触摸的不仅是钢铁,更是一段尚未完全过去的历史。这种直接的感官体验比教科书更能激发对和平的珍视。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站在这里,我才真正理解,我们的先辈为什么要保家卫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五年后的今天,鸭绿江断桥依然矗立,它的断裂处提醒人们记忆的必要性。历史虽不会简单重复,但忽视历史的人必将重蹈覆辙。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关系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鸭绿江断桥所承载的记忆超越了单一国家的历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警示遗产。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在断裂处寻找连接的可能——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记忆与希望,连接战争的历史与和平的愿景。唯有如此,断桥才能真正完成它未完的使命,从战争的见证转变为和平的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原创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作者:徐绍龙 网名:淡如水</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中国辽宁丹东人,半生漂泊,在江苏和海外工作生活多年,是《爪哇文学》创刊人,《爱的馨声》、《爱的馨园》微刊主编。在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