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集》中提及的赵孝陆

深海

<p class="ql-block">乙亥(1935年)夏,养疴九水,得以其隙,穷极幽隐,成劳山百咏。嗣后游见夥,篇章日增,虑其放佚,钞词及诗文汇为三卷,名曰劳山集。</p> <p class="ql-block">1924——1937年间,赵孝陆常与友人黄孝纾,张子厚,陆金坡,张季骧,邹心一由雕龙嘴一起进崂山游玩。选自黄孝纾《劳山集》</p><p class="ql-block">1935年,夏,游崂山佛耳崖访周志俊。与袁道冲、赵孝陆、胡眩云、黄孝平、黄孝绰游崂山鱼鳞峡,作《鱼鳞峡记》及《鱼鳞口潮音瀑记》。——黄孝纾年表</p><p class="ql-block">因崂山僻处海隅,青岛在历史上又长期远离文化中心,一批游山、记山的历史文化名人名声不显,甚至湮没无闻。其中,尤以民国年间的一批文化名人最为突出。如路朝銮、吕美荪、赵孝陆、周志俊、惠孝同、王乃徵、岳廉识、刘福姚等,都曾在崂山留下了足迹,有些还有诗文传世,但今天几乎已被世人遗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丛书对这些文化名人的生平行事做了全面梳理,让人耳目一新。还有一些本土文人或长期寓居本土的文人,因与崂山关系密切,在丛书中也得到了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山新著两相得——“崂山文化研究丛书”简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崂山文化研究丛书》,刘怀荣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1934年嘉业堂盛极而衰,开始变卖藏书,黄孝纾回到久违的山东,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由此开启了他三十年的山大生涯。</p><p class="ql-block">学博艺精的黄孝纾,因酷爱崂山山水之美,别号辅唐山民(辅唐山即崂山古称)。他的足迹踏遍了崂山,并写了一部歌咏崂山的诗词集《崂山集》。先生在自序中道:“……余性好游,而有羸疾,少长山麓,日对三标、石门诸峰,神游焉,未暇探其奥。甲子(1924年)丙寅(1926年)间,始偕友就力所胜间一游焉。乙亥(1935年)夏,养疴九水,得以其隙,穷极幽隐,成劳山百咏。嗣后游见夥,篇章日增,虑其放佚,钞词及诗文汇为三卷,名曰劳山集。”</p><p class="ql-block">1934年,嘉业堂盛极转衰,刘承幹开始零星卖书。在这种情况下,黄孝纾回到了离别十年的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讲授古典诗文,与闻一多、梁实秋、黄敬思、张煦、洪深等知名教授共事。黄孝纾讲课,注重古文写作和作诗填词的实践活动,受到学生好评。</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山东军阀韩复榘借故将山东省拨付山东大学的经费每月减为1.5万元(原为每月3万元),学校陷入困境。这年3月,校长赵太侔愤而辞职。7月9日,教育部下令由林济青代理山东大学校长。林济青曾任私立齐鲁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时任山东省府委员。此人官气十足,政客军阀作风严重,引起一部分教师的不满,加上国难当头,时局动荡,一些知名教授相继离校,黄孝纾也在此时离开山东大学而移居北京。</p><p class="ql-block">1946年春天,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次出任校长。他到任后,立即通过多种渠道聘请了包括原山东大学教授在内的一批知名学者,黄孝纾也在被聘之列。从此之后,黄孝纾再未离开过青岛。</p><p class="ql-block">黄孝纾先生身后留下的著作,计有《欧阳永叔文》(选注本,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收入《万有文库》第一集0820)、《匑厂文稿》六卷(1935年铅印,陈三立题签,后收入台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编0726)、</p><p class="ql-block">《匑厂词乙稿》(线装一册,民国间排印,纴海楼丛刻之一)、《楚词选》(与陆侃如、高亨合著,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欧阳修词选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崂山集》(诗歌部分有1952年油印本,词部分有1962年油印本,后收入台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编0038)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