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和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万安村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它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初建时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有45个桥墩、47个桥孔,全桥由花岗岩筑成。</p> <p class="ql-block"> 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民、僧侣等社会各界对海洋贸易活动的贡献。同时,作为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它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1988年,洛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它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筏形基础:洛阳桥首创“筏形基础”,沿着桥的中轴线向江中抛入大量石块,延伸出一定宽度,形成一条连接江底的矮石堤,再在上面建造船形墩,极大地提高了古桥基址的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浮运架梁: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方法,利用潮汐的涨落,把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既减轻人力负担又加快了工程进度。</p> <p class="ql-block">种蛎固基:利用牡蛎附生在岩礁或其他牡蛎壳上且繁殖能力强的特性,把原来松散的石堤结成牢固的整体,防止基石被潮水冲走,这是世界上率先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先例。</p> <p class="ql-block"> 在洛阳桥建造前,这里是万安渡渡口,是连接泉州至省城福州,乃至江西、浙江腹地的交通要道,但渡江船只常因飓风等沉没,建桥需求迫切。最早在宋代初年,李宠曾在此架木板为桥、后又甃石作浮桥,但均失利。直到蔡襄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建造石桥才最终成功。此后,宋、明、清、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等均对洛阳桥进行过修葺。 </p> <p class="ql-block">20250421摄于泉州洛阳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