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到田园的英雄支书

心诚则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从战场到田园的英雄支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毕香云 / 口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尚贞强 / 整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出生、成长于周村区王村镇栗家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6月中考落榜,回到家乡务农,此时才知道村党支部书记是毕德慎大哥。他终日里始终是脚穿破旧的黄解放鞋,两只裤管不同高度的吊在膝盖下,披着上衣,挺胸拔背,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军人的铿锵气质 ,又蕴含着农民的朴实本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里经常组织团组织活动,在每次活动上,德慎大哥像领导、像长辈、像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嘱咐引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扎根农村,为建好新农村尽心尽力,为全村青年树立榜样。循循善诱的教育使我们前进有方向,工作有目标,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党支部在每个时期交给我们共青团组织的各项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工作接触,学习交流的增多,逐渐了解到德慎大哥出生于1924年,为了生计1949年随姑父去河南新乡铁路桥梁工程公司参加了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的烽火燃遍鸭绿江彼岸,年轻的德慎大哥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放弃刚刚寻得的稳定工作,报名参加志愿军,奔赴了那片硝烟弥漫的战场。彼时的他,身姿矫健,眼神中透着无畏与坚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家卫国,让祖国和人民免受战火侵袭。所部第二批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他分到炮兵连,由于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很快成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战斗中他和战友们极致运用了大炮的优势,有力的击溃了敌人的进攻,荣立三等功,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很快升任了炮兵班长。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1952年12月德慎大哥所在部队遭遇了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战斗中他不幸被弹片击中,身负重伤,同时还感染了严重的风寒。在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他凭借顽强的意志与伤病抗争,伤口化脓、高烧不退,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退缩。每一次战斗的号角响起,他都强撑着病弱的身体,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用手中的武器捍卫着祖国的尊严。由于部队连续行军,疲劳作战,加之天气严寒,德慎大哥伤病加重,昏迷不醒。为不影响后续作战任务,部队临时把其安置,交由朝鲜老乡转运至后方医院救治,挽回了生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德慎大哥随部队凯旋回国,他带着满身的伤痛复员回到了家乡务农。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肢体留下了残疾,身体大不如前,但他眼中的光芒依旧炽热。此时,家乡正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乡亲们生活困苦,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种地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下。看着这一切,德慎大哥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不能就这样安享余生,必须为家乡做点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德慎大哥凭借着在部队中积累的威望和组织能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职位对于他来说,既是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拖着尚未完全康复的身体,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困难。他发现,村里的土地因为灌溉不便,经常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于是他下定决心,按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带领村民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说干就干,他四处奔走,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支持,聘请区里、公社相关技术人员,科学勘测、精心规划,学习先进的水利建设知识,同时发动全村男女老少,齐心协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在施工过程中,他不顾病残的身躯,总是冲在最前面,忍着伤痛,亲自参与挖掘沟渠、搬运石块,遇到技术难题,他和专家们一起研究解决方案,常常废寝忘食,为了节约开支,亲自带人到河南安阳找熟人优惠价买来了水泵。经过几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先后在村北、村东及东南打了四眼大口机井,一眼眼大口井都配套了取水泵房,一条条蜿蜒的水渠贯穿了整个村庄,清澈的水流淌进了干涸的农田。从而扩大了水浇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从以前的亩产不到200斤,提高到了300多斤,尝到了兴修水利实实在在的甜头。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德慎大哥心中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让乡亲们真正富裕起来,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年代后,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他又带领村民发展多种经营,引进了适合本地生长的果树品种,成立科技队对桃园进行改造。抓住雨季造林墒情,带领科技队员去采了接穗,全体人员随学随干,一周时间全部嫁接完毕。期间,德慎大哥就在桃园自始至终盯了一周,日夜照看,秋后嫁接的果树成活率几乎是100%。三年后,成熟季节桃园硕果累累,红白相间大而圆润的桃子,被风一吹,摇摇曳曳,等待人们采摘。栗家村人第一次吃到了味道又甜又脆又糯的大桃子。1969年,一项农业增产的新措施——作物增产制剂、九二0、五四0六,在面上推广。公社开推广会的那天,德慎大哥领着我和毕思田去了现场,他看到了实验结果,非常激动。回到村里就立即投资上马了生产制剂的小工厂,在全村推广开来。在蔬菜上应用增产效果特别显著、在粮食作物上使用,增产在11—13%。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德慎大哥感慨的说:科学技术真是个好东西,我是真真切切的尝到甜头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德慎大哥在充分利用本村资源,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积极开拓外部资源,努力扩大外源收入。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在我们公社境内相继建起了国有王村耐火材料厂、王村铝土矿、生建八三厂。各厂矿需要建厂房、宿舍等的基建工程;干部工人吃喝拉撒生活必需品一刻都离不了。头脑灵活、认识敏锐的德慎大哥由此看到了发展的机会,他主动和各厂矿取得联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抽调一部分青壮年劳力到厂、矿组成搬运、装卸队专门帮助解决他们的一些急、难、险任务。有时厂家遇到应急的活儿求援,就把自己村的农活撂下,领着全村劳力齐上阵帮助完成,互帮互助,逐渐和厂家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常年会有一部分男女劳力在厂矿干活,为了改善村民生活,发展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同时他还主动帮助附近大厂矿解决水源、职工住宿等问题,厂矿也帮助我村解决我们自己无法办到的难题。例如,村里从王村耐火材料厂引来了电力,我们村是第一批通电村之一,通了电后建设了弹棉花房、电磨坊、不断增加了集体收入,并常年为厂矿供应蔬菜、食品等,从而也增加村里的收入。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的收入也逐年增加,日子过的越来越殷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他担任村支书的那些年里,他还十分注重村里的教育和文化建设。他积极筹措资金,修缮了破旧的学校,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组织成立了文化宣传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我村共四个生产队,各队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都是德慎大哥协调、平衡的结果。哪里有问题,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他操了多少心,付出了多少努力,老百姓心里明明白白。农忙季节德慎大哥带领四个生产队长鼓励社员们积极出工,不误农时,向土地要粮要钱。四个生产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蒸蒸日上;农闲时重点抓教育、抓生活、抓素质。组织文艺宣传队,编排了大型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并到各村交流演出,丰富了文化生活,拉近了兄弟村的友好关系。1964年各生产队冬闲季节办起了粉坊,我村每年的工值逐年提高到在一元上下,经济收入在全公社数前三 。王村公社在原来的淄川区或是后来的周村区,经济收入等各方面实力是较靠前的。可想而知我村的实力,是德慎大哥带领村领导班子辛苦努力的结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德慎大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与群众同甘共苦。特别对儿子们,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为祖国效力。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竭尽全力供四个儿子都读到高中毕业,其中三个儿子响应祖国召唤相继参军入伍。现在四兄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承诺着自己所立的志向努力着,继承了德慎大哥的优秀品质。德慎大哥一颗菩萨心肠,细心体察民情,解困弱者疾苦。他上有年老的母亲,下有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七口人的家,全靠嫂子辛苦打理,就只有德慎大哥一人挣工分,家境十分贫寒。他是书记,稍微动一点心思,就有改变 ,但他从来没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年代后,上级政府每年都有下放到农村的招工名额,他始终没有把适龄的孩子送出去招工,而是把无父无母生活无法维持的毕凤春送到了区供销社盐业公司上班,解决了她终生的后顾之忧。为此,村里人每逢说起总为德慎大哥竖起大拇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个人从昌潍农业学校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没做分配,在公社上班是临时工,报酬是公社用的平调政策,造成了工作、生活、婚姻的不协调,在村里长辈和公社同事们的关心下建议我在本村安家。德慎大哥欣然同意,并时常催我早开准迁证,保证分上麦季口粮,并且亲自找了我的小队长毕于善,给我找房子安家。找了一个五保户的房子,老人早已去世,房子年久失修,断了两根檩条。他又安排毕于善去铁路两边的树林找了两根适合的檩条,找了瓦工和几个小工,一天的时间就修缮好房屋。麦子成熟前,丈夫一切的迁移手续一并办好,搬进了新家,成了栗家村的正式村民,庄里乡亲送来了生活用的菜板、面板、盆子、碗、碟等等。新家的建立,有同事们的援助、更有村里大队、小队领导的全力帮助支持,回想起来我何德何能,他们都是我的福星,我无力报答,只有努力干好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组织上考虑到德慎大哥旧伤复发、年老体弱,调整他从大队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好安享晚年。那些年有一种说法,培养接班人要扶上马再送一程。接班的是牛蒙水,德慎大哥一直悉心带教了好长一段时间,把他一生的经验、为人、 思路,分毫不留的传授给了下一届 。退下来后,那时没有退休金,只有干一天挣一天的工分,他不麻烦组织,也没有享受任何的照顾。分田到户后,他老了不能下地干活,但他照样奉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分,坚持依靠儿子们赡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的某天,我去148医院看病,突然一个年轻人跑到我身边说:“香云姑你还认识我吗?我是毕德慎的三儿子,我叫毕于军,名字还是你给我起的呢。”我已好多年没见德慎大哥了,就问大哥还好吗?他哽咽着说:“前几日因为二次脑梗没救过来,去世了。”当时我就懵了,没想到他走的这么早,后悔的是没有经常去看望他,遗憾的是没送他最后一程。如今,德慎大哥已经离开了我们26年了,但他为家乡做出的贡献,永远被村民们铭记在心。他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也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赤子之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4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54年毕德慎与妻子</b></p> <p class="ql-block">毕德慎的四个儿子及侄、侄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毕香云,女,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栗家村。1946年生。1967年从昌潍农业学校农学系毕业,到王村镇农技站工作。1984年调周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任中心主任,职称为高级农艺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1年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尚贞强,籍贯淄博周村,出生于1967年,中共党员。1986年参加工作,历任周村区王村镇财政所副所长、所长,王村镇政府招商办主任,2007年调任周村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现为周村区财政局正科级干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