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第11天 韵承审美,墨启新章 墨润匠心,语琢教艺——第十届新疆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

蒲公英计划

<p class="ql-block"><b>主办单位:</b></p><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p><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p><p class="ql-block">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理事会</p><p class="ql-block"><b>承办单位:</b></p><p class="ql-block">新疆开放大学</p><p class="ql-block"><b>协办单位:</b></p><p class="ql-block">新疆书法家协会</p><p class="ql-block">新疆书法院</p><p class="ql-block">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春风裹挟着墨香,吹进“蒲公英计划”公益书法培训的课堂。4月23日,一场关于汉字美学与书法教育的深度探索在此展开,金晓明教授以“审美居先”为核心理念,带领学员们穿越文字长河,解码中国书法的基因密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审美领航 翰墨育人</b></p> <p class="ql-block">  “汉字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金晓明教授在导论开篇便点明书法与文字的共生关系。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这些被视作汉字源头的“原始文字”,到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文字首次以系统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学员们通过投影屏上的高清拓片,清晰看见甲骨文线条的刚健劲挺,仿佛能触摸到殷商先民占卜问天时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文字从实用向艺术的萌芽。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笔画开始摆脱甲骨文的瘦硬,变得丰腴雄浑。教授展示的毛公鼎拓本中,32行499字的长篇铭文布局整饬,字形大小参差却气韵贯通,“这是文字实用性与审美意识初次碰撞的火花。”他解读道。</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统一六国,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泰山刻石上的字迹虽历经千年风化,仍能看出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的特征。教授以《峄山碑》为例,用鼠标在课件上勾勒出均匀对称的曲线:“小篆的规范化书写,为书法的形式美奠定了结构基础。”</p> <p class="ql-block">  隶书的诞生是文字史上的重要革命。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可见,隶书打破篆书的圆弧线条,以“蚕头雁尾”的波磔笔法开启今文字时代。“这种‘隶变’不仅是书写效率的提升,更是审美观念从‘象形’向‘抽象’的跨越。”教授的讲解让学员们意识到,每一次字体演变都是时代精神的外化。</p> <p class="ql-block">  至魏晋南北朝,楷书定型成熟。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将楷书的端庄典雅推向极致。教授对比不同时期的楷书碑帖:“唐代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挺、宋代苏轼的丰腴,楷书始终在规范中孕育着个性之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师传知,学思共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授课专家简介</b></p> <p class="ql-block">  金晓明,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总督学、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承古融今 书育新章</b></p> <p class="ql-block">  在梳理文字演变脉络后,教授将视角转向当下:“当我们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究竟要传递什么?”他指出,传统书法教育常陷入“技法至上”的误区,而“审美居先”理念正是要回归书法的本质——通过笔墨线条感知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p> <p class="ql-block">  他以《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学价值为例,阐释书法如何通过章法布局、笔画呼应传递情感:“王羲之在微醺中写下的28行324字,每个‘之’字形态各异,却如音符般奏响魏晋风骨的乐章。这就是书法审美教育的核心:让学生在临摹中感受线条的生命力,在创作中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针对中小学教学实践,教授提出“三维审美培养体系”:一是通过经典碑帖赏析,培养“形式美”感知力;二是结合文字学知识,挖掘“文化美”内涵;三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与生活,激发“创造美”潜能。他展示了一组小学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当孩子们用隶书书写‘惊蛰’,用草书表现‘大暑’,笔墨便成为他们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墨韵激趣 课堂破局</b></p> <p class="ql-block">  破局之道,在于以“兴趣”为火种,点燃少年与笔墨对话的渴望——让青铜器上的铭文穿越时空,化作课堂里可触摸的文化密码;让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典故,幻化成沉浸式体验的情境剧场;让横竖撇捺的笔法,与动漫、短视频等现代媒介共振,孕育出传统与潮流交织的审美新范式。唯有打破“技法灌输”的固有窠臼,在课堂中注入文化溯源的深度、生活联结的温度、创意表达的自由度,才能让书法从“必修作业”升华为“心灵归处”。</p> <p class="ql-block">  下午,活动内容丰富多样。首先是围绕“审美居先”目标的《书法课》导论讨论,学员们积极发言,碰撞出思想火花。</p> <p class="ql-block">  各班级围绕书法艺术展开深度研讨,从笔墨章法的精妙布局到碑帖神韵的文化传承,从传统技法的守正创新到美育功能的时代价值,师生们各抒己见、思维激荡。通过对书法艺术本体的多维解构与重构,在文化溯源与审美品鉴中,探寻书法育人的深层路径,让翰墨薪火在学术思辨中永续传承,彰显中华文脉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接着,蒲公英学员经验交流分享会展开。通过分享亲身参与新疆蒲公英项目及近年来推动当地书法教育的好举措、好经验,为全体学员带来启发,拓宽了书法进课堂的教学思路。</p> <p class="ql-block">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书法兴趣”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总结出三点:一是创新教学方式,如借助动画短片讲解书法知识;二是结合实践活动,开展书法社团、校园书法展等,营造浓厚氛围;三是注重正向激励,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表扬,增强成就感,从而让学生爱上书法。</p> <p class="ql-block">  破局之道,在于以“兴趣”为火种,点燃少年与笔墨对话的渴望——让青铜器上的铭文穿越时空,化作课堂里可触摸的文化密码;让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典故,幻化成沉浸式体验的情境剧场;让横竖撇捺的笔法,与动漫、短视频等现代媒介共振,孕育出传统与潮流交织的审美新范式。唯有打破“技法灌输”的固有窠臼,在课堂中注入文化溯源的深度、生活联结的温度、创意表达的自由度,才能让书法从“必修作业”升华为“心灵归处”。</p> <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堂课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守护与重构。当笔尖在宣纸上重新舞动,当少年眼中绽放出对汉字之美的惊叹,我们终将看见:书法课堂不再是技艺的训练场,而是文明基因的孵化器——在这里,传统与现代握手,匠心与青春共鸣,让每一个横竖撇捺,都成为照亮文化未来的星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业挥毫 书展硕果</b></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结业作品调整工作有序进行。在班长主持和助教辅导下,各班学员热情高涨。</p> <p class="ql-block">  学员需完成三件作品:一是毛笔自由创作展品,可在六尺对开卷轴上直接书写,也可在宣纸上完成后粘贴至卷轴,作品将进行班级展示并打分;二是硬笔临摹经典碑帖作业,内容连续书写,可选择在4张A4或3张A3硬笔书法作品纸上完成,也可自行设计章法并粘贴至卷轴,同样进行展示打分;三是篆刻作品印屏,在四尺对开空白卷轴上自行设计或粘贴完成,展现篆刻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此次讲座与结业作品展落下帷幕,感谢老师倾囊相授,以深厚学识与独到见解为我们点亮书法之路;更欣喜于同学们以笔为舟,在结业作品中凝结学习硕果,展现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与热爱。愿这一路的墨香与收获,化作未来前行的力量,期待大家继续以笔墨为友,传承文化,书写更精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b>文字编辑</b>|廖琴琴 苏娟娟 </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b>| 嫒迪娜.吐逊</p><p class="ql-block"><b>照片</b>| 田涛 张雪</p><p class="ql-block">‍各班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b>视频</b>| 谢军</p><p class="ql-block"><b>审核</b>| 董彦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