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谈古论今:经师好求,人师难遇。

知行合一

<p class="ql-block">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出自于《周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师: 传授经书的大师或师长。</p><p class="ql-block">人师: 德行学问等各方面可以为人表率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师易遇,人师难得”意思是说:能讲解经书的教师容易遇到、找到;能以人格品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老师很难遇到和找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话强调的是:老师对书本知识的精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格和德行。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树人”为责任和使命。</p> <p class="ql-block">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句话最早出现在东晋袁宏所著的《后汉纪》一书中。《后汉纪·灵帝纪上》记载了东汉末年的郭泰作为士林领袖,吸引了众多投奔者。其中,有个叫魏昭的年轻人自愿为他做杂使。郭泰为了考验他,故意刁难,假装严厉训斥,让他打道回府。魏昭不但不生气,反而一脸诚恳的回答:“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学生心甘情愿侍奉老师,决不会半途而废。郭泰最终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收他为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西魏时期,著名学者卢诞因为功业显赫,被魏帝特下诏书嘉奖,评价他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令卿为师。”卢诞幼时便通晓事理,博学多才,后因功业显赫,被誉为“儒宗学府,为当世所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师”的特征是业务精熟,主要职责是授业、解惑;“人师”的特点是德行高洁,主要任务是弘道、树人。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并非势同泾渭,而是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两者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着天然的互补,“经师”在专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和“人师”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优势,是构成完整教育体系必不可少之两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大众需求。谈古论今,这两段典故启示世人: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  《东坡梦》有云:“得遇良师,三生有幸。”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有良师栽培,是一生之幸。犹如一盏明灯,助我们破除迷惘,找到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0岁之前,曾国藩不过一庸人,碌碌无为。直到30岁那年,曾国藩遇到了他的恩师唐鉴。唐鉴传授曾国藩修身读书之法,让他写日记监督自己。还对他说:“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仅让曾国藩持续精进自我,还让他脱胎换骨,立志成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太平军打到湖南,也是唐鉴向皇帝力荐曾国藩组织团练。可以说,曾国藩能成为“千古第一完人”,恩师唐鉴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愈的《师说》有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遇见好老师,既能增长学问,也能让人明心正己,少走弯路。</p> <p class="ql-block">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指的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却难遇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有两种:一种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反观现在的幼稚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行、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为人师表,行为规范,这才叫人师。传播知识的经师容易遇到,而用行为、言语影响学生的人师难遇,因此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教育,大多学校老师只注重孩子们学习成绩,而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而江西南宁,却出现了一位跟孔子一样,桃李满天下,道义传四方的黄勇哲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二十年。并以“孝亲尊师”为核心开展教育工作,曾为无数家庭改变了困境和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千差万别。有身处高堂之上,尽享荣华富贵,从容指点江山的尊贵者;也有在市井街巷中,为生活日夜奔波忙碌,为生计忧愁烦恼的贫贱人。有在学术海洋中深入探索、学识渊博的博士生、研究生;还有站在大学讲堂上,满腹经纶、桃李天下的大学教授;也有尚在求学初级阶段,眼中闪烁着对世界好奇与懵懂的小学生、幼儿班孩童;有位居高官,手握重权,一心为一方百姓谋福祉的从政者;也有朴实憨厚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洒辛勤汗水,用勤劳双手浇灌希望的耕耘者;更有默默付出的环卫工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之所以能如此精准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家长解决问题,背后是他一路走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既有失败的深刻教训,也有成功的丰富经验。他一生都在行善积德,心怀大爱,将世间冷暖都化作前行的指引。学生家长所遭受的苦难,黄老师几乎都亲身经历过,所以他更能感同身受,凭借过往经验巧妙应对各类困境。在黄老师眼中,每一位学生家长都与自己血脉相连。对待年长的家长,他满怀敬重与关怀,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细致入微;面对年龄相仿的家长,他真诚相待,宛如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哪怕是相对年轻的家长,他也呵护备至,视如己出。正因如此,黄老师才能走进每一位家长的内心,成为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曾被无数学生和家长们尊称为世界上最高的老师,最帅的男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经师好求,人师难得”谈古论今,这句话启示我们世人:求知路上,我们一定要尊师重道,以师为尊,以道为重。修行路上能遇到一位好老师,真的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这些都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还警示世人:做任何事情,尤其是跟随老师,都需要有始有终,考验的是我们的毅力和品德。选择了老师,就要全心全意,不能三心二意。路途中可能会有弯路、疑惑和烦恼,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赤诚之心;做事可以权衡利弊,但不能两面三刀。有问题可以坦诚相待,不能背后一套。听话照做,跟着人师走,准没错。人生路途中的迷茫太多,守住自己的内心,不去羡慕别人,做好自己该做的;做事之前,先做人。这是我们做人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  “经师好求,人师难得”,谈古论今,这句话还启示我们世人:缘分路上,人师难求,遇到了一定要好好珍惜感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缘分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老师,但真正难求的是那些既能讲大道理,又能传授基础知识,还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人。为什么有些学习国学文化,修心修行的弟子在关键时刻总是无法突破?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人师的指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确实,找一个能传授基础知识的老师并不难,但找到一个真正能教我们如何做人,并以自己行为作为榜样的老师却非常难。因为人师对人对己的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会被旁人误解,当成另类,被社会孤立;所以在缘分路上,人师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还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好的人师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本人欲望太重,执念太深,遇到利益就把人师的教导抛在脑后,那再好的老师也带不出我们。做人靠人师教,靠人师领,但心要靠自己去修,欲望要靠自己去战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师好求,人师难得”这句话一再的警示世人:缘分路上,找到一个好的人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多注重自己内心修行和自我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