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党史书刊对“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描述

余杰

<h1>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时候,出了一本党史书《中国共产党历史》两卷四本,从1921年写到1978年。第一卷两本写1949年前的事情,第二卷两本写1949年以后到改革开始的1978年。</h1> <h1>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时候,再次出了一本党史书《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三本,从1921年写到2012年。第一本写新民主主义时期;第二本写社会主义时期;第三本写改革开放时期。<br>本读书笔记摘录两本书对于我们这代人曾经经历的“文革”期间上山下乡一事——</h1> <h1><b>一、《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年——1978年)下册818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二版)中的记载——</b><br>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上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仅1968年,积压在校的1966、1967、1968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达400多万人。如此众多的毕业生的分配成为刻不容缓的严重社会问题。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这个运动被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政治意义。各地在很短的时间里,不顾具体条件把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场。</h1> <h1>知识青年到农村等地后,向农民学习各种生产知识,参加各种艰苦的农业劳动,传播文化知识,担任生产队干部以及小学教员、“赤脚医生”一类的初级技术工作。他们希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但由于生产劳动过重、分配收入低、文化生活贫乏、缺乏组织管理而遇到一系列困难。1970年大学、工厂开始招生、招工后,不少家长利用各种形式“走后门”使子女回城,某些主持其事的干部依仗权力进行勒索。后来毛泽东了解到“全国此类事甚多”,并表示“容当统筹解决”。1973年6月至8月召开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交流、总结了几年来的情况,对知识青年下乡、管理、返城等政策作出若干调整。<br>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炼,接触了生产实践,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后来,他们中间也出现了一批国家建设人才。但是,在青春年华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远的危害。在此期间,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达300多亿元,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家长和部分地区的农民也因此加重了负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得不到妥善安排,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h1> <h1><b>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583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b><br>这一时期,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上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镇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随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这个运动被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政治意义。至1981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共达1600多万。</h1> <h1>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了解社会,接触工农,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为建设农村和开发、振兴祖国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一些人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但是,大批知识青年失去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成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在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达300多亿元。青年的家长和相关地区的农民也为此加重了负担。</h1> <h1><b>三、点滴体会——</b><br><b>1、几个重要的数据:</b><br>《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记载“文革”初期三年积压在城市里的初高中学生一共是400多万。“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达300多亿元。<br>《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明确记载“文革”期间上山下乡人数是1600多万。这与201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大事记》相符合。也是迄今为止的官方统计数据。<br><b>2、隐去了一个重要的事实:</b><br>《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提到:“后来毛泽东了解到‘全国此类事甚多’,并表示‘容当统筹解决’。1973年6月至8月召开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交流、总结了几年来的情况,对知识青年下乡、管理、返城等政策作出若干调整。”<br>毛泽东的这些话是当时写给福建一位乡村教师李庆霖的信。毛泽东的复信是这样写的——<br>李庆霖同志:<br>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br>毛泽东<br>1973.4.25日<br>书中没有提及李庆霖写信一事。</h1> <h1><b>3、被删去的几段话:</b><br>《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在描述“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历史的时候,基本沿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的内容。<br>对照一下,《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有这样几个段落被删除了。以下是被删除的文字——<br>“仅1968年,积压在校的1966、1967、1968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达400多万人。如此众多的毕业生的分配成为刻不容缓的严重社会问题”)<br>“各地在很短的时间里,不顾具体条件把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场。”<br>“向农民学习各种生产知识,参加各种艰苦的农业劳动,传播文化知识,担任生产队干部以及小学教员、‘赤脚医生’一类的初级技术工作。他们希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但由于生产劳动过重、分配收入低、文化生活贫乏、缺乏组织管理而遇到一系列困难。1970年大学、工厂开始招生、招工后,不少家长利用各种形式‘走后门’使子女回城,某些主持其事的干部依仗权力进行勒索。后来毛泽东了解到‘全国此类事甚多’,并表示‘容当统筹解决’。1973年6月至8月召开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交流、总结了几年来的情况,对知识青年下乡、管理、返城等政策作出若干调整。”<br>“青春年华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远的危害。”<br>“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家长和部分地区的农民也因此加重了负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得不到妥善安排,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