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哲学命题新释 武礼建

武礼建

<p class="ql-block">我把入深出浅的心得分享给您——同赏共勉!</p> <p class="ql-block">.他人即地狱———萨特《禁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常被误解为厌世宣言,仿佛他在倡导人们逃离人群。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在揭示人与人交往中那些看不见的权力博弈、价值评判和精神压迫——当我们过度在意他人目光,或陷入扭曲的关系模式时,他人就会成为困住自己的“地狱”。这种洞察,在人际关系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有着惊人的现实共鸣。</p><p class="ql-block">在社交媒体时代,“他人即地狱”的困境愈发明显。朋友圈里,有人为了获得点赞精心设计生活场景,将自己包装成“完美人设”;短视频平台上,网红为迎合观众喜好不断扭曲真实自我。这种“表演式生活”的背后,是人们对他人评价的病态依赖。一旦点赞数下滑、评论出现负面声音,焦虑和自我怀疑便如潮水般涌来,仿佛失去了他人的认可,自己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这时候,他人的目光不再是简单的关注,而是变成了审判的利剑,将人困在自我否定的牢笼里。</p><p class="ql-block">职场和家庭中,类似的困境也屡见不鲜。办公室里,同事间的明争暗斗、领导的权威压制,让人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家庭中,父母以“为你好”之名干涉子女的人生选择,催婚、催生、催促考公,将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下一代。当一个年轻人被迫放弃热爱的艺术工作,听从父母安排考编时,他不仅失去了职业自由,更陷入自我价值与他人期待的撕裂中,这种精神内耗,就是“他人即地狱”的典型写照。</p><p class="ql-block">但萨特的这句话并非要人们彻底断绝社交,而是提醒我们警惕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为了获得他人的爱与认可,不断妥协、讨好,最终在扭曲的关系中迷失自我,走向悲剧。这警示我们,过度迎合他人,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无异于主动走进地狱。</p><p class="ql-block">打破“他人即地狱”的困境,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边界感。一方面,学会区分哪些评价值得在意,哪些只是他人的偏见。就像作家余华在成名前被退稿无数,却没有被编辑的否定打倒,坚持写作终成大家;另一方面,敢于在关系中表达真实需求。当父母过度干涉生活时,坦诚沟通自己的规划;在职场遭遇不合理要求,勇敢说“不”。只有守住自我的边界,才能避免被他人的意志吞噬。</p><p class="ql-block">“他人即地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际关系中最隐秘的困境,也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真实的渴望。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清醒,既不被他人的目光奴役,也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享受连接的温暖,又守住自我的光芒,让“他人”从地狱变回生命中珍贵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颠覆了传统哲学观念。过去人们常认为,事物生来就有固定的本质,比如一把椅子生来就是用来坐的,一个人从出生就被家庭、社会赋予某种既定身份和价值。但萨特却大声宣告:人首先存在于这个世界,然后才通过自己的行动、选择去定义自己的本质,人是自由的,也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本质先行”的思维随处可见。很多人从小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女孩子就该文静”“成绩差就是没出息”“30岁前必须成家立业”。这些标签像无形的枷锁,限制着人们的选择。比如,有些年轻人在选专业时,父母以“稳定”为由要求学热门专业,却不顾孩子的兴趣;职场中,有人因性别、年龄、学历等因素,被认为“不适合”某些岗位,才华被埋没。这就是典型的“本质”束缚了“存在”,人们被预设的定义框住,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p><p class="ql-block">萨特的观点恰恰是对这种现状的有力反驳。他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谁能被简单定义。就像演员周迅,出身普通家庭,没有科班背景,却凭借对表演的热爱和努力,从“挂历模特”一步步成为影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再如外卖小哥雷海为,在忙碌送餐间隙坚持背诗,最终在《中国诗词大会》夺冠,打破了人们对外卖员“只会送外卖”的刻板印象。他们没有被外界赋予的“标签”困住,而是通过主动选择和行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本质”。</p><p class="ql-block">“存在先于本质”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赋予人们对生活的主动权和责任感。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定义的产物,而是自由的行动者时,就能勇敢地打破常规。比如,有人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选择辞职创业,尽管面临风险,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还有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男性选择从事护理、幼教等传统女性职业,女性投身建筑、机械等男性主导领域,在新的领域中重新定义自己。</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份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萨特同时指出,人在自由选择的同时,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像选择创业,就要承担失败的风险;选择转行,就要接受从头开始的艰辛。这种责任意识,让我们在做选择时更加慎重,也更能体会到人生的分量。</p><p class="ql-block">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是对每个人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肯定。它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标签和定义束缚,不要让预设的“本质”限制自己的可能。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书写独一无二的生命篇章,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3.“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与加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萨特与加缪笔下“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乍听悲观,实则是对现实一针见血的洞察。在他们看来,世界本身并无预设的意义,人类却执着寻找秩序与答案,这种错位滋生出荒谬感;而人生的痛苦,则源于人在荒诞处境中无法摆脱的困境与挣扎。这样的思考,在现代社会里有着极强的现实映照。</p><p class="ql-block">生活中,荒谬无处不在。职场里,有人熬夜加班做的方案被轻易否定,努力仿佛成了无用功;社交平台上,精心经营的人设与真实自我形成巨大反差,人们在虚拟与现实间迷失;教育内卷下,学生们拼命刷题、补习,却不知这些知识究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意义。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不断将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又滚落,周而复始的无意义劳动,恰如现代人日复一日重复却找不到价值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人生的痛苦也如影随形。经济压力让人在房贷、车贷中窒息,情感挫折带来的孤独与失落,疾病与衰老带来的无助……这些痛苦并非偶然,而是生命的常态。就像萨特所说,人注定自由,却又时刻被各种限制束缚,这种自由与限制的矛盾,构成了痛苦的根源。</p><p class="ql-block">但萨特与加缪绝非让人陷入绝望。他们强调,承认荒谬与痛苦,恰恰是觉醒的开始。西西弗斯虽然被判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但若他意识到这份劳作的无意义,仍选择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那么他就超越了荒谬,获得了精神的胜利。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同样存在:外卖骑手在奔波间隙写诗,用文字对抗生活的琐碎;癌症患者在病房里坚持画画,用色彩点亮生命的黑暗。他们直面荒谬与痛苦,却没有被打倒,反而在对抗中找到了生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这种哲学观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社会里,许多人因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焦虑、抑郁。承认世界的荒谬,能让我们放下对“完美答案”的执着,不再因求而不得陷入痛苦;接受人生的痛苦,则能让我们以更坦然的心态面对挫折。就像加缪所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这份与荒谬共舞、在痛苦中坚守的勇气,正是生命最可贵的光芒。</p><p class="ql-block">“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在无意义中创造意义,在痛苦中寻找希望。当我们不再逃避现实,而是选择勇敢直面,就能像西西弗斯一样,在荒谬的世界里,走出属于自己的、充满尊严与力量的人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4.“上帝死了”(尼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不是在说宗教神明真的消失,而是宣告传统权威、绝对真理和道德秩序的崩塌。在19世纪,教会与神学曾牢牢掌控人们的精神世界,道德准则、人生意义都来自上帝的旨意。但随着科学发展,日心说打破“地心说”,进化论冲击神创论,理性主义崛起,人们发现,原来世界并非由上帝全知全能地掌控,上帝创造的道德体系也不再牢不可破,传统价值观开始摇摇欲坠。</p><p class="ql-block">放在今天,“上帝死了”依然振聋发聩。尽管大部分人不再依赖宗教解释世界,但我们依然在寻找新的“上帝”——消费主义鼓吹“买得越多越幸福”,成功学定义“财富和地位是人生唯一目标”,社交媒体用点赞数衡量人的价值,算法像新的“上帝”,精准投喂信息,塑造我们的认知和喜好。这些无形的力量,如同曾经的宗教教义,绑架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p><p class="ql-block">比如,不少人被消费主义裹挟,深陷“精致穷”的困境。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品质生活”,分期付款买大牌包包、新款手机,工资一发就用来还贷,看似光鲜亮丽,实则被物欲支配,失去了对生活的主动权;还有些人盲目信奉成功学,把“赚大钱”“当老板”当作人生终极目标,忽视内心真正的热爱和追求,在追逐过程中焦虑、迷茫,甚至不择手段。</p><p class="ql-block">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不是让人陷入虚无,而是呼唤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就像马斯克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创立特斯拉,大胆挑战燃油车统治的“权威”;李子柒在喧嚣的时代,回归田园,用视频展现东方传统文化之美,走出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他们都不被主流价值观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定义自己的人生意义。</p><p class="ql-block">“上帝死了”的现实意义,是提醒我们保持清醒,不盲目迷信任何权威和既定规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观点和价值观,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标准答案”。只有摆脱外界强加的精神枷锁,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热爱和生活的方向,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让生命绽放独特的光彩 。</p> <p class="ql-block">5.‌"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叔本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叔本华将人生比作钟摆,一端是痛苦,一端是倦怠,精准地描绘出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在他看来,当人有欲望而无法满足时,就会陷入痛苦;而一旦欲望暂时得到满足,空虚和倦怠又会立刻袭来。这种看似悲观的论断,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里,人们被各种欲望驱使,痛苦几乎如影随形。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要在学业上“内卷”,不断刷题、补课,只为考上理想的学校;职场人要拼命加班、熬夜,为升职加薪奔波,甚至有人调侃自己是“社畜”。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焦虑、痛苦便随之而来,房贷、车贷、育儿压力,每一项都像沉重的枷锁,让人喘不过气。</p><p class="ql-block">即便暂时实现了目标,倦怠也很快会席卷而来。比如,有人省吃俭用终于买下房子,短暂的喜悦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还贷压力,以及日复一日相似的生活,新鲜感逐渐消失,生活变得乏味;再如,有人通过努力升职加薪,可新的职位带来新的挑战和责任,曾经向往的“成功”并没有带来持续的快乐,反而陷入新一轮的迷茫与倦怠。</p><p class="ql-block">然而,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并非要让人陷入绝望,而是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循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学会适度降低欲望,不过分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就像李子柒,没有盲目追求都市的繁华与名利,而是回归田园,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传统技艺,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另一方面,主动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为平淡的日子增添色彩。比如,培养绘画、阅读、运动等兴趣爱好,在投入其中时,时间仿佛过得飞快,既充实了精神世界,又能缓解倦怠感。</p><p class="ql-block">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力量。与家人、朋友真诚相处,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在彼此的陪伴和支持中感受温暖。当我们不再将全部精力放在追逐物质欲望上,而是关注情感联结和精神成长,就能打破钟摆的束缚,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人生。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是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也提醒着我们: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始终存在着寻找平衡、拥抱幸福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6‌."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加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加缪所说的“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破了成功的底层逻辑。它打破了人们对“伟大”的固有想象——那些震撼世界的成就,并非生来耀眼,往往始于毫不起眼的瞬间。</p><p class="ql-block">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时,不过是在杭州的一间小屋里,带着十几人的团队日夜打拼,四处碰壁拉投资时还被人当作骗子;史蒂夫·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自家车库捣鼓出第一台苹果电脑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简陋的发明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最初的尝试,没有宏大的排场,没有充足的资源,甚至不被人看好,但正是这些微小的起点,成为撬动世界的支点。</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短视频平台上,许多百万粉丝的博主,最初可能只是用手机随手记录生活日常;健身达人不是一开始就能举起百斤重量,而是从每天坚持做一个俯卧撑开始;写小说的人,也是从在日记本上涂写零散的灵感起步。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始于一位和尚在岩壁上的第一笔勾勒,历经千年、无数匠人的接续努力,才成就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然而,起点的微不足道,并不意味着过程的轻松。微小的开端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坚持与不断的积累。就像竹子生长,前四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没有前面漫长时间扎根土壤,就不会有后来的拔节生长。很多人在起点处踌躇满志,却在看不到明显成果时选择放弃,殊不知伟大的事物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浇灌。</p><p class="ql-block">加缪的这句话,对于当代年轻人有着特殊的启示。如今,不少人渴望成功,却总觉得自己缺少“高大上”的机会,对平凡的起点不屑一顾。但实际上,所谓的“大机会”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小事中。比如大学生创业,与其一开始就想着改变世界,不如先从解决身边的小问题入手;想要学习新技能,不必制定宏大的计划,从每天抽出半小时开始行动就好。</p><p class="ql-block">“微不足道的开始”就像一颗种子,它本身或许渺小,但只要给予阳光、雨露和耐心,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加缪告诉我们,不要轻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起点,因为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蕴藏着改变世界、成就自我的无限可能。当我们放下对“伟大”的焦虑,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并坚持走下去,终会发现,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踏上了通往伟大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7.‌"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被审判时留下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句话不是否定忙碌的日常或简单的快乐,而是在提醒人们:如果从不思考生活的意义、行为的目的,只是随波逐流地活着,就像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生命的真正价值。</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正陷入“不经审视”的困境。比如,不少人盲目跟风消费,看到网红推荐就冲动下单,却从未思考过自己是否真正需要;年轻人找工作时,一窝蜂涌向热门行业,却很少问自己是否对这份职业有热情。就像流水线的产品,大家都按照“标准模板”生活——读书、考名校、找高薪工作、结婚生子,却忘了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吗?</p><p class="ql-block">社交媒体时代,这种现象愈发明显。有人沉迷于网络世界,用点赞数衡量自我价值,为了获得关注刻意塑造人设;有人被算法推送的信息包围,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这些行为看似热闹,实则是在逃避对自我的审视,如同鸵鸟把头埋进沙子,以为这样就能避开生活的难题。</p><p class="ql-block">反观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往往懂得停下来审视生活。比如,有人在稳定的工作中感到迷茫,选择辞职Gap year,通过旅行、学习新技能重新认识自己;有人发现自己在无效社交中消耗精力,开始主动减少无意义的聚会,专注于提升自我。这些改变,都始于对生活的反思: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哪些事情在浪费生命?</p><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而是鼓励我们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就像园丁定期修剪枝叶,审视人生能帮我们剪掉那些消耗精力的“无用枝杈”,把养分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通过审视消费习惯,我们能避免冲动购物,省下钱做更有意义的事;通过反思人际关系,能远离消耗型社交,珍惜真正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当然,审视人生不是要陷入过度的自我批判,而是以平和的心态观察自己的生活。每天花十几分钟复盘,问问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有哪些遗憾和收获;遇到重大选择时,冷静分析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p><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光芒。当我们停下脚步审视人生,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盲目追逐外界的标准,而在于找到内心的热爱与方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生命绽放独特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8.‌"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p><p class="ql-block">卢梭那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困境。人从诞生起,便被赋予自由意志的本能,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在现实世界中,又处处被无形的枷锁束缚,这种矛盾贯穿了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物质层面的枷锁显而易见。为了偿还房贷、车贷,许多人不得不困在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加班,即便疲惫不堪也不敢轻易辞职;学生们被升学压力捆绑,从早到晚穿梭在课堂与补习班之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些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如同沉重的镣铐,限制了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p><p class="ql-block">精神层面的枷锁同样令人窒息。社交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里,人们为了维持完美人设,精心修饰照片、包装生活,不知不觉被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左右;消费主义鼓吹“拥有即幸福”,让人们陷入盲目购物的怪圈,表面上享受消费自由,实则沦为物欲的奴隶。还有各种社会舆论和道德标准,也在无形中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比如“到年龄就该结婚生子”“稳定工作才是正途”等观念,让许多人不敢突破常规,选择妥协。</p><p class="ql-block">但卢梭提出这一命题,并非让人陷入绝望,而是唤醒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回顾历史,无数人为挣脱枷锁做出努力: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平等权利奔走呐喊,打破种族歧视的枷锁;女性主义运动持续推进,打破性别偏见对女性发展的束缚。这些斗争都证明,虽然枷锁无处不在,但人类从未放弃对自由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突破枷锁的微光。有人辞去高薪但压抑的工作,投身公益事业,在帮助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有人拒绝被年龄定义,中年开始学习新技能、尝试创业。就像诗人里尔克所说:“挺住意味着一切。”当我们鼓起勇气直面枷锁,哪怕只是做出微小的改变,也是对自由的一次捍卫。</p><p class="ql-block">卢梭的话,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更是对自由的深情呼唤。它提醒我们,自由不是与生俱来的礼物,而是需要主动争取的权利。在认清枷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哪些枷锁是必要的规则,哪些是可以打破的束缚?如何在责任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人生而自由的本性,就像种子对阳光的渴望。即便生长过程中会遇到石块阻挡,只要我们保持冲破枷锁的勇气,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向。在这场自由与枷锁的博弈中,每一次思考、每一步行动,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p> <p class="ql-block">9.“优秀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优秀是一种习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励志口号,更像一把钥匙,能开启我们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思考。</p><p class="ql-block">习惯,是生活中最稳定的力量。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坚持运动、读书学习,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行为,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悄然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轨迹。就像健身者每天坚持锻炼,肌肉会逐渐变得强壮;学生每天坚持阅读,知识储备会日益丰富。这些习惯日积月累,最终让“优秀”从偶然的闪光,变成必然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优秀的习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以职场为例,那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往往有着高效的时间管理习惯。他们会提前规划好每天的任务,遇到问题时不抱怨,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这种习惯让他们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依然能保持从容和专业。再看教育领域,成绩优异的学生大多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整理错题,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正是他们保持优秀的秘诀。</p><p class="ql-block">优秀的习惯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当一个人养成了优秀的习惯,他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会影响身边的人。在家庭中,父母坚持学习新知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团队中,领导者以身作则,用行动传递优秀的标准,团队成员也会受到激励,共同进步。这种“传染效应”,能让优秀从个人行为扩展到整个群体,甚至推动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然而,培养优秀的习惯并非易事。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时刻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计划好的学习时间,不知不觉就被刷手机占用;下定决心要减肥,却总是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要克服这些困难,关键在于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每天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比如背10个单词、做10分钟运动,逐渐让这些行为变成自然反应。同时,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当完成阶段性目标时,适当奖励自己,这会让坚持变得更容易。</p><p class="ql-block">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本质上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人生不是由某个重大决定或瞬间的辉煌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个日常习惯堆砌而成。当优秀成为习惯,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掌控生活、创造价值的自信。在追求优秀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但只要我们愿意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终将在习惯的力量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让世界因我们的优秀而变得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撰文 武礼建 图片 网络</p><p class="ql-block">2025年最美人间四月天三舍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