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顺旧州——拜访明朝走来的古镇

老顾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老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446170</p> <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南部,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它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原名“安顺州”,是元明之际的安顺州治所,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年)治州迁往现安顺市,此地成为安顺的旧州城,故名“旧州”。古镇以明清江淮风格建筑、屯堡文化活态传承及原生态烟火气息三大特色,被誉为“山里的江南”、“明代历史活化石”,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们阳春三月走进了旧州,探寻她600多年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像国内许多被历史尘封的古镇一样,逐渐被世人所共知。没来之前,我们所知不多,她默默无闻,只见过旅游景点介绍,说她不仅承载着黔中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我们来了,眼前这层面纱就要揭开了。</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旧州古镇,你真的就会被其古朴的气息包围了。古镇的街道是由青石板铺就的,经过岁月的洗礼,每一个街巷、每一条石板路,都仿佛在述说自己的故事。街道两旁,座落着错落有致的明清式古建筑。它们以石墙、木楼、石瓦片为结构,展现出我们江淮一带古式建筑的风格,不仅美观大方,更透出厚重的历史沧桑,让人有穿越到了明清时期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是600多年来,一个族群通过对祖源地的集体记忆,仿照、坚守,不断建构而形成的。这对于我们学习寻访旧州古镇的屯堡文化,提供了历史的视角。我们在自己的家乡,已看不到明清时期的民居了,要了解明代人的文化生活,只能从文献典籍里寻找。尽管古镇的发展变迁也改变了屯堡建筑形态,但仍保留了江淮建筑的诸多特质,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例。在60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建筑就是研究我们的建筑史、社会风俗史、社会文化史弥足珍贵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节点和时间顺序来看,现今流传的“未有安顺市,已有旧州镇”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一个“安顺州”地名,分拆成“安顺”和“旧州”两个地名,来称呼两个地方。对于旧州而言,不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空间,交织出一种浓烈而深沉的历史迷彩,其厚度如同一堵幕帘,看似将旧州隔绝于外界,却意外的实实在在地保护了其独特而又悠久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由于旧州在黔中地区的军事经济地位,明朝洪武年间,平叛西南梁王后,朱元璋听从大军师刘伯温建议,将平叛的30万大军,屯驻在以旧州为主的黔中地区,镇守西南边陲。为稳定军心,刘伯温给30万军士许下了一个“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的预言,让将士们为子孙后代搏富贵前程,在安顺州屯军戍边。当年,大量军人、商人和其家眷,从江淮一带迁徙到此,形成了自己的屯堡群落,他们带来了江淮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逐步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中,坚守着独特的屯堡文化,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神州大地独树一帜的“山里的江南”、“明代历史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600多年前,尽忠爱国、爱乡、爱家的明朝军人留下来了,在“黔之吼,滇之腹,蜀粤之唇齿”的军事重镇安顺屯军戍边,为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眷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今天的旅游者想去打卡屯堡景区,就很容易看到“明朝那些事儿”了。这得感谢鞍前马后老老辈们的无私奉献和功德,也要致敬代代相传的江淮老乡后裔们所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旧州古镇,到处都有历史的痕迹。我们刚上镇口的天宝桥,就看见了桥下的污水,不禁感叹岁月的变迁和无情;我们看到街道上一幢建筑,上书“旧州老公社餐馆”,门头上的五角星虽然褪了色彩,但它仿佛还在叙述着曾经的情怀;较为显眼的是,旁边那些单墙独幢和残垣断瓦的石屋子,已无法追忆自己过去的辉煌与沧桑;更多的是,一些精致维护、修旧如旧,飞檐斗拱、雕花门窗的屯堡民居、宗族祠堂、三合院、四合院等建筑,仍保存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风采。这一切,都证明了旧州古镇的烟火气息,没有娇柔造作,也不粉饰太平,那么轻松自在,那么从容淡定,那么温馨真实。</p> <p class="ql-block">  尽管旧州古镇显得有点苍老和些许疲惫,但她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一路走来,一些路段的墙面上,都悬挂着诗社的古体诗词,或是随口一读的短句。我特意录下了一位旧州中学学生的《七绝·赞旧州》:“明代遗俗传至今,民风朴素显真情。文化名镇彰国色,景美人杰气亦清。”也拍下了一些短句。这些诗词和短句,象一串串音符,奏响了旧州古镇的文化乐章,让我们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滋养。</p> <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的屯堡人,始终以江淮文化为主导,未改其征南入黔时的服饰、语言、风俗、宗教,用坚守成就了文化奇迹。他们在路边白墙上写着“旧州土文话”:“来吃朒朒(读gaga)”——对孩子说“来吃肉”;“来摆北”——无原则易受别人操控;“归一哦”——完善、完成、结束;“茶叶货”——假冒伪劣产品;“死迷烂眼嘞”——难看、笨拙、呆滞;“太叽喳”——吵闹、嘈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600多年来,在贵州文化体系里,屯堡人在其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贵州省安顺学院专家指出,屯堡文化在融入贵州文化的同时,保持了相对的文化独立,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遗存,为世人惊叹震撼。</p> <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也没有灯红酒绿的商业喧闹。东西南北四条街道比较清静,镇中心也不拥挤难行,随处都较为安宁,摆摊的商家也不吆喝。在这里,生活大于生意。店主们热情好客,随便逛,随便坐,随便拍,没有人会催促你买点啥。这种极其宽松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我们买甘蔗时,前面游客小夫妻刷卡时把零头去掉了,老板也只是说了句:“小本生意还这么抠”,继续做我们的生意。他说他在外地做二十多年生意了,见得多了,没时间跟他们吵架。我们夸他有格局,他说:“和气生财”。</p> <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的居民,心灵手巧,他们在自家住处,喜欢张灯结彩,似乎天天都是过节。听说镇上还经常举办各种制作、扎染技艺之类的体验活动,让游客获得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的乐趣。古镇人把美的意识传递到了各个方面,连路标、指示牌等,都制作的美轮美奂。而到了春节等重要节日,整个街道都会热闹起来,地戏、花灯、山歌、孝歌、佛歌等活动此起彼伏。出演的服饰更是体现出旧州古镇屯堡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旧州古镇大力鼓励居民开办民宿,并将传统的院落改造成精品民宿,去年就新增了11家。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更是打造了一种“住在历史中”的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注重旅游模式的转变,从单纯的建筑风景观赏,到深度体验场景文化,而餐饮美食在旧州古镇的旅游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旧州古镇本身特产有贡米“珍珠”,特色菜肴有鸡辣子、油炸小慈菇、鸡渎豆腐等。如今,“旧州味道”已然成为游客们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休闲娱乐、特色小锅茶、各种美食小吃等,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正在促进古镇业态拓展和管理创新。据说今年春节旅游热潮持续升温,单日最高接待8万人,为当地带来200万旅游收入。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返回路上,遇到了一户居民,母女俩在小水渠边清洗鱼腥草。我们闲聊了一会,她们听口音说你们是南京人,我们说是的。她们说,“老乡见老乡了,我们600多年前,老祖辈就在这里屯军了”。我就说给老乡照个像吧,她们答应了并大笑起来,我揿下快门,留下了她们母女俩的合影。通过闲聊,我们还知道,这个流过每家每户的小水渠,与镇中心井水是相连的,是一个独特的水系网络,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的街道并不宽敞,却十分整洁安静。走在路上,你可看到,家家门口或小渠边,都喜欢摆放盆载花木,说明大家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也有富足的时间和心情打理花草。一位年纪大的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他那安祥满意的脸上,透着闲适和宁静,让我们也羡慕这安逸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要对600多年历史的古镇说再见了,时间虽短,但是我们穿越了它的隧道,收益匪浅。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旧州古镇在黔中地区的重要军事地位,它的历史发展脉络,建筑特色,文化遗产,旅游模式,人文精神,美食小吃等等。这是一场历史探寻的对话,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一个文化熏陶的机会,一种旅游体验的满足,一份终身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再见!</p><p class="ql-block"> 我爱你,旧州古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