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专生

天雨

<p class="ql-block">近日,回老家吃酒席,碰到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刚聊几句,他就托我给闺女找对象。他闺女在超市当收银员,想找个在城里工作的大学生。我问:“必须是大学生?”他笑着说:“现在谁还念中专啊,最次也得大专吧!”这位同学高考落榜过二次,可对学历的看重一点没减。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我就是中专生,这个身份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今天就说说我们那代中专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77年秋天,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后,人们到处奔走相告:今年又兴考大学了!在学校,老师天天念叨:“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能吃上商品粮,当干部、医生、老师!”回家父母也总说:“好好念书,考上大学才有出息!”</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刚上乡中的高一。有天,班主任突然叫我去办公室:“县里要办重点初中,招初三学生,你年纪小学习好,去试试吧。”就这样,我如愿考上了西王俄中学初三班。第一届学生,年龄好像没门槛,有的比我大六七岁。老师学生都拼了命,吃住都在学校。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在中考时创下全县第一的升学率,一半同学考上了中专和重点高中。学校成了家长和学子向往的明星学校。</p> <p class="ql-block">那年的中考有两个选择:上高中考大学,或者直接考中专。中专特别吃香--转城市户口、免学杂费、发生活补贴,毕业包分配,还是干部身份。记得当时有好多中专学校:邮电学校、财贸学校、警察学校、粮食学校、卫生学校、师范学校等等。教室后面黑板一度写着粉笔大字:考上中专 = 商品粮户口+干部身份+端铁饭碗 。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梦想考上中专。但在选志愿前,班主任劝我上高中考大学,说上中专有点可惜。在老师的动员下,我们几个学习拔尖的没有报考中专,都上了县重点高中。</p> <p class="ql-block">1980年的高考,大中专一张试卷,分本科、专科和中专三个层次录取。全国333万考生只录取28万人(2021年‌考生1078万,录取1001万‌‌,录取率92.86%),河北省的录取率比全国8%还低。我们班52人考上14个,7个大学(大专)7个中专。我是7个中专生之一,考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银行专业。那时候中专分两种:初中毕业考的中专学制3-4年,称为小中专;高中考的中专学制2年,称大中专。从高考录取率来说,无论是大小中专考上都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地区财校只招高考生,每年两个专业共招200名学生,生源来自石家庄地区所属各县。学校隶属地区财办,学生的待遇特别好,在别的学校粗细粮还是七三开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是细粮了。有个大学同学来校蹭过几次饭,不由得啧啧称赞。</p> <p class="ql-block">学校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除了文化课和专业理论,打算盘、点钞票、记账本、填报表这些真本事都要学。毕业前,还到银行一线实习了两个多月,基本上“毕业即可上岗”。</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4名同学一块分到县人民银行,分别安排在会计、信贷、计划等岗位,很快成了业务骨干,后都担任了独当一面的中层干部。上世纪八十年代,银行系统60%的技术岗都是中专生。这批人肯吃苦,上进心强,既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又掌握实用技术,成为各专业的中坚力量。我们及上届同学中,有4人升任省行行长,还有多人担任了市行级的领导。有名同学中专毕业不满足现状,不断学习深造,最后拿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调到国家部委工作,成为同学圈里“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中专的地位不断走低。在高校扩招的浪潮中,中专录取线由云端坠入谷底。曾经承载着农家子弟“鲤鱼跃龙门”的金字招牌,在当今已不复存在。我的中专母校几经沿革,现已成为一所全日制职业技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其实,当今中专依旧有它存在的价值。有次与工厂老板聊到生产用工的事儿。他直言:“流水线上的大学生总想着'优化流程’,可连螺丝都拧不紧,倒是中专生踏实,图纸看得准,机器摸得透。”</p> <p class="ql-block">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特别感谢那个重视技能教育的年代,感谢教会我真本事的老师,也感谢当年拼命读书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