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2日,在家翻出了曾在黄冈工作的好友光明于1977年5月1日写给我的信,这封信既回答了我对那年龙卷风袭击黄冈地区的关心问题,也告诉我:他曾想去磨山植物园看望“蹲点”的我,只因未等到36路公交车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 这封信把我拉回到青年时期的1977年:那一年,我27岁。那一年初,从大悟宣化公社做知青带队工作回单位的我,还在按处党委安排继续做知青工作,后又服从领导分配的任务去磨山植物园“蹲点”,最后又按党组织决定去磨山园艺场任党支委、团支书,那个年代团支书必须由党支委兼任,当时党支部成员还有戴诗春(支书)袁志明(副书记)陈介文(行政)付明海(治保);当时找我任职谈话的是党委书记孙汝盘和副书记范唯镒。时隔48年,我依然记得当年的谈话内容,依然记得我当时的的表态:坚决服从党组织决定,一定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那一年,我也没辜负党组织的希望,甘当小学生,经常到果园和职工一起打药、值班,很快和广大职工融合在一起,在随后一年的工作期间,处党委决定戴诗春调离,袁志明主持工作,我协助袁抓宣传、专案和青年工作,后又被推选任民兵连长和工会主席……那个年代,风清气正,领导选拔青年干部必须按党章规定的条件进行严格的考察;那个年代,经过磨山的公交车只有36路,间隔半个小时一班,我们基层干部到处机关汇报工作、开会只能骑自行车。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到园艺场报到,是园艺场党支书戴诗春安排拖拉机师傅开着拖拉机接我过去的;那个年代,东湖磨山园艺场种的是桃树、梨树和柑桔,还养了猪;东湖植物园种的是园林绿化苗木,今天的樱花园那时还是苗木基地……直到1981年5月,磨山经过近30年绿化,在磨山之颠建成了朱碑亭,磨山才正式以风景区的名义对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如今的东湖已经成为世界名湖、人民乐园,作为东湖建设的参与者、记录者,回忆过去的历程,虽然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微不足道,但我心中还是有一种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一直在用言行爱着越变越美的东湖。</p><p class="ql-block">(备注:光明是稀水县“老三届”初中生,与我一样回乡接受再教育。他于1969年元月11号回乡,1970年7月3号招工到黄冈大修厂工作,1977年应召到黄冈军分区当兵。1978年6月份回稀水县工作,在稀水县外经委副主任岗位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