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位知青人的人生岁月(89)</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沈阳变压器厂五分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盛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母亲去世后,我的内心一直在纠缠着一个解不开的心结,总觉得当年一心只想着企业,而忽略了对患病住院的母亲的关心和照顾。老妈患病期间,我只去过一趟沈变厂职工医院住院处,并把自己亲手烙的馅饼给老妈送去,记得那天老妈见到我,心情十分愉悦,当着我的面吃了好几张我烙的馅饼,并一个劲夸赞我,说我烙的馅饼好吃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母亲去世后的那一时刻起,多年来一种没有尽到孝心和义务的自责感,始终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总觉得当年一心想着企业的事,而忽视了亲情价值的重要性,是我一生中不可原谅的缺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到了2020年9月23日,在我的母亲去世17周年的时候,我还是念念不忘地写了一篇《永远的思念》在朋友圈发表,以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和愧疚之意,那篇祭文是这样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觉春风夏雨,转瞬天高云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年的九月二十三日,总会勾起我对母亲不尽的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七年前的今天,母亲不理会我们痛不欲生的的感受,也不顾儿女们撕心裂肺的呼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永远地和我们道声再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像网上说的那样:当苦日子过完了,他们却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好日子开始了,他们却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那一代苦命的妈妈,您勤劳一生、善良一世,只知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您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做为儿女的总有一种未尽到的孝心而感到愧疚和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是名推三轮车的运输工人,白天顶风冒雨地工作,早晚还要为我们洗衣做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家里的所有“细粮”几乎成了身患胃病父亲的"特供",面对饭桌上的两个馒头或一碗大米饭,别说您吃一口,就连一眼您都不去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您经常对我们说:爸爸是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这个家还要依靠你爸爸来支撑门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对我们也很少说教,但您用无形的语言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就要奋斗,就要吃苦和流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庆幸是我的周身流淌着妈妈与生俱来正直勤奋善良的血液,是您的遗传基因传承给我是好男儿就要敢于担当就要勇挑重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随着时光的无情流逝,也许有的朋友和我一样。妈妈身影也在渐行渐远。然而母子之情谁又能割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也许就叫做生命的传承,这也许叫做血脉的传递,因为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隔天下所有儿女们对母亲的爱戴、崇敬和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或许那时我把这个埋藏在多年的心里话倾述出来,才会使我摆脱压在我心中的愧疚或缺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沈变五分厂的职工得知我的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大家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我的关心、安慰和慰问,全厂在岗所有的职工几乎都拿出了慰问金,为老人家备些烧纸钱。这无形中对于我因整天忙于企业,而忽视了对病中母亲的照料,深感愧疚不能自拔的我,是一种么大的精神补偿和安慰啊。不也正说明沈变五分厂全体厂职工,对我这个厂长十年来对企业所有的付出给予的充分的肯定一种最客观真实的写照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么纯朴善良的沈变五分厂职工啊,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啊。当一个人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所倾付的辛勤汗水和劳动被别人认可或接受,既使付出的更多也是值得的,职工群众是会看在眼里,铭记在心上的,这不就是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所追求的最大回报吗?</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晚上,当我整理一下五分厂职工送来慰问金时,打开其中一个白色的纸包时发现,一个没有写着姓名,只包着两张绿色的50元面值的人民币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内心不由自主的一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当时想这位不知姓名的职工,拿出了两张纸币才凑足100元钱,一是说明,他实在是太困难了。二是,他没有写出自己的名字,一定是觉得太少了,太拿不出手了,要是被人知道了的,担心会被别人笑话的。三,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表达一下对厂长母亲的点滴敬意之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轻薄如翼且并不显眼的白色纸包,捧在我的手中,却显得格外沉甸和厚重,它蕴含着如此深遂的深情厚意。我被这小小的白色纸包深深感染着、感动着和强烈的震撼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我只是身为一个小微企业的法人代表,却仍然肩负几百名职工或几百个家庭的期望和重托。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的温饱冷暖,幸福指数的高低,全都仰仗着企业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只有把企业经营好,管理好,才能确保职工多增加收入和改善福利待遇,才能对得起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和朴实无华的沈变五分厂职工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也让我浓浓地感受到,正是他们真诚朴素的情感,金子般的友情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安慰,给了我化悲痛为力量的勇气,更无形中帮助我减轻和化解了我对母亲的哀感悲伤的心绪和愧疚思念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到如今,过去发生的一切早已成为了历史,有些记忆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企业在十多年前完成了改制,我退休在家也已经5年多了。今天把一段沉睡久远的曾经往事,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晒给大家,主要想说明每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旅程中所经历过的不同感受和感动,成为坚守初心,矢志向前的动力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忠孝不能两全。我的老妈如果在天堂里能够看到或听到我今天陈述的故事,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五分厂的职工利益而没有为她尽到最后的一份孝心,她一定会原谅自己儿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当我把这段陈封在我心底的往事讲完之后,一直笼罩着我脑海中的阴云也将被彻底地被驱散了,一块压我心上的巨石也将永远地被搬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言归正传,上一个章节讲述了截止到2003年时,沈阳变压器厂作为配件公司下属分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后盾,“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却因自身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而债台高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开始时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发展到后来的因资金链彻底的断裂而轰然倒下的简要经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沈变现象”在当时的国内也绝非是个例,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引入和个体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用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来形容也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此时的个体经济或民营企业却像雨后春笋一样,呈现出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局面。他们以人员精、费用少、效率高、包袱轻、手段灵、价格廉等优势,与国企包括厂办集体企业,展开了残酷的竞争和生死存亡的较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五分厂开始了从1994年至2003年这近10年间的砥砺前行和艰难困苦的跋涉。其间无论是企业内部的深化管理改革创新,还是企业外部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随时随地在迎接各式各样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像在前面几个章节所提到的那样,企业在巩固确保原有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坚持以新产品开发为导向。并把“三个是否有利于”做为衡量或检验企业一切工作正确与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一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二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否有利于职工的收入增加和福利待遇的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并以这“三个是否有利于”为企业各项工作的核心,对内深化企业的内部配套改革。对外始终如一的坚持开拓三个市场,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式的目标管理;实行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控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作为一名称职的经营者,并不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要亲力亲为,面面俱到,更不是要求你在各个方面都是行家里手,多才多艺。有句老话说的好:“你就是浑身是铁还能辗几颗钉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你能否做到在企业内部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中,通过洞察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开展攻坚克难。二是你能否做到在对外经营活动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与时俱进地调整工作思路,制定相应政策和对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正扎扎实实地做到以上两点,并以不变的初心和旺盛的工作斗志去努力,就可称得上是一位称职合格的企业法人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要始终牢记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万事都具有两面性的道理,当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也同样地产生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从1994年7月开始说起,企业鉴于搬迁至东厂区后自主独立经营,加之与双乐活动房厂合并后,职工人数和负担退休职工人数的增加,企业面临工厂成本急聚增长和固定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一严峻的现状。通过统一思想,审时度势,使厂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还抱着两家企业合并前原来的固有产品去创造的经济效益想法,是根本无法消化掉这企业新增加的成本和费用的,企业将很快地陷入亏损直至停产关门的境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进行充分地市场调研和科学地分析论证,并结合企业当时的现状,五分厂决定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加大开发变压器产品项目的软、硬件投入力度。经过不懈的努力,到了1995年年底,企业已经初步建立完善和具备了容量在50000kVA及以下,电压等级在110KV及以下电的各种型号的变压器生产格局和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的事实证明,变压器产品项目的开发,无疑地为企业改善生存状况和长远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前面几个章节已做了详细的陈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或从外部引进技术骨干力量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在那段期间,先后有张国权、孟庆宏、金向合、张艳、石连宝、姜黎辉、郭宏伟等一批有文凭,懂专业,具备变压器生产制造技能和管理型人才调入到了五分厂,在这些人中,有的加入到了企业创业的核心团队,有的充实到了企业的中坚管理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