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溪古镇,这里并非福建的安溪,而是静卧于杭州市余杭良渚的安溪古镇。虽名“古镇”,却少古建筑,却多自然野趣。这里是东苕溪畔的千年水乡,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出生地与归葬地,是一片未被雕琢的原生态净土。漫步其中,湖光山色入画来;垂钓、露营、野餐皆可;偷得浮生半日闲,尽享悠然惬意。</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9日上午游览瓶窑老街。中午在瓶窑老街吃过中饭后,便乘坐489M路公交车来到了安溪古镇。</p> <p class="ql-block"> 杭州安溪古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东苕溪沿岸的千年水乡。历史上,这里因水路交通的便利,自古便有“东苕溪上的明珠”之美誉。古镇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8年),是北宋钱塘四镇(指南场、北关、安溪、西溪四镇)之一。南宋时期,凭借杭宁古道的地理优势,安溪成为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交通枢纽。清末民初,这里更是当地农副品及手工艺品的集散地,繁华程度一度超越瓶窑和良渚。</p><p class="ql-block"> 如今,安溪古镇已撤去“镇”的建制,融入余杭区良渚街道。虽然往昔的繁华已无法重现,但历史痕迹依然依稀可寻。安溪村作为良渚街道的一部分,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如南宋时期的九度岭关隘、宋代沈括墓以及明清时期的东明寺塔院遗址,这些遗迹见证了安溪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前桥——安溪小广济桥</b></p><p class="ql-block"> 安溪小广济桥是安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承载着古镇的历史记忆。据说,小广济桥始建于北宋年间,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这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全长59.2米,高9.2米,中孔跨径16米。桥墩西向四堵设有分水角,高5米,外延3.2米,桥顶上有狮子望柱和石栏。桥的设计和附属设施非常独特,桥南第一桥柱的桥面上曾建有桥栅,可关闭栅门抵御强盗或兵匪;桥北第一桥柱的桥面上则建有一座朝北的戏台,中间台板平时可抽下,台上演戏时台下照样通行。</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在1986年后因防洪工程需要被拆毁。为了纪念这座古桥并保留其文化内涵,当地政府在镇南下河池与中河池之间,按照广济桥的形韵重建了新的小广济桥,即石前桥。如今,石前桥不仅是安溪古镇的一处重要景点,也让更多人能够继续感受这座古桥背后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王禅寺——东岳庙</b></p><p class="ql-block"> 东王庙是古镇的宗教文化场所,承载着当地居民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东王庙,又称东岳庙,原庙址位于安溪古镇桥南,是安溪古镇规模较大的庙宇之一。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道教大庙,供奉东岳大帝,与杭州老东岳齐名。明末清初毁于战乱,咸丰七年(1857)重建。它坐落在原安溪镇之东南隅,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41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庙内建有正殿、廊庑、斋房、天井和号称“浙北第一舞台”的戏台。戏台上的藻井由数百只木雕彩凤拱叠而成,呈覆碗形圆顶状,俗称“鸡笼顶”,造型独特且依循声学原理,声音传播效果极佳。</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东王庙被改作国家粮仓。但在文革期间被毁。改革开放后,经批准异地建造了现东王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安溪阁——双祀阁</b></p><p class="ql-block"> 安溪古镇的“双祀阁”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建筑,原名“安溪阁”,为纪念苕溪水神谢绪和安溪举人沈梅而建。</p> <p class="ql-block">谢绪与“金龙四大王”</p><p class="ql-block"> 谢绪是南宋末年安溪下溪湾人,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谢绪因不愿做亡国奴,投苕溪自尽,尸体逆流而上。后人感其忠义,奉其为水神,在苕溪北岸建庙祭祀。因他家住金龙山下,排行第四,故被称为“金龙四大王”,庙宇也被称为“大王庙”。</p><p class="ql-block"> 明初,朱元璋感念谢绪的神灵助其战败元军,封他为黄河、漕运之神。此后,历代皇帝不断追封,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封号达44字。大王庙自明代起被列为杭县县祭,春秋两祭,县长亲读祭文,直至抗战胜利。遗憾的是,大王庙在后来被毁。</p> <p class="ql-block">沈梅与安溪陡门改造</p><p class="ql-block"> 沈梅(1515—1590),明代安溪人,嘉靖年间举人,曾任贵池县令。因其母被安溪陡门的噪声所扰,沈梅将陡门从镇东改至镇西。朝廷为表彰他的孝行,御赐旌节碑坊三座于镇南。</p> <p class="ql-block">双祀阁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双祀阁为传统木结构建筑,两层基台,十六柱落地,双层飞椽斗拱顶脊,建筑面积195平方米,顶高14.4米。阁内同时纪念谢绪和沈梅,体现了安溪人民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纪念。</p><p class="ql-block"> 如今,双祀阁不仅是安溪古镇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安溪塘河两岸</b></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栈道上,穿梭于荷花丛间,呼吸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彰显着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安溪露营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安溪老街</b></p><p class="ql-block"> 安溪老街本是古镇的核心区域,曾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韵味。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老街上的古建筑大多已难觅踪迹,往昔的风貌也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不过,近年来经过重新打造,安溪老街引入了文创产业、手工艺集市和特色商业,不仅让老街重新焕发生机,还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如今,漫步在老街上,虽然古建筑已不多见,但随处可见的文创店铺和手工艺品摊位,为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一种古朴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明寺</b></p><p class="ql-block"> 东明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安溪古镇北侧的东明山下,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由虚白慧旵禅师始建。此前数百年前,唐代高僧道通禅师已在此结茅休隐,设立讲经,遂成道场。清康熙年间,东明寺达到极盛,其大雄宝殿宏丽壮观,佛像雕塑栩栩如生,规模与灵隐寺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然而,1941年,东明寺被日军焚毁。近年来,东明寺已完成重建,并被确定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p> <p class="ql-block"> 东明山原名“灵妙山”,后因唐代高僧道通在此设立讲经道场,声誉四溢而改称“古道山”。相传明朝建文帝避难至此,正值旭日东升,遂题名“东明”。此后,因山上寺庙名为“东明”,又得御赐匾额“东明禅寺”,古道山也随之更名为“东明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括归葬墓</b></p><p class="ql-block"> 沈括墓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安溪村下溪湾自然村北的太平坞。</p><p class="ql-block"> 沈括,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于绍圣二年(1095年)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去世。他去世后归葬于钱塘安溪下溪村之太平山麓,即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安溪村。其墓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安溪下溪湾太平山南麓,东为金龙山,西为凤凰山。</p> <p class="ql-block"> 沈括墓早年遭受破坏。据明万历《钱塘县志》、民间口碑和外地学术界提供线索,终于1983年在安溪太平山南麓找到墓穴、翁仲。在墓砖堆积层下,采集到北宋青瓷划花碗残片及宋代“元丰、元佑”等年号古钱币数枚,正与墓葬时代、地点吻合。最后,墓于2008年由政府拨款恢复原貌。沈括墓在1963年被杭州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27日被列为余杭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安溪古镇不仅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迹,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乡小镇。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让人们在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现代生活的灵动与创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