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漳泉六日游之二 ‍土楼双璧:怀远楼与和贵楼

晓闻琴瑟和鸣

<p class="ql-block">  在福建漳州南靖的青山绿水间,云水谣景区宛如一幅诗意画卷徐徐铺展。这里枕山环翠,风光独绝,两座经典土楼——怀远楼与和贵楼,静静伫立,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方一圆,暗合“天圆地方”的古老哲学;一南一北,共同谱写出土楼文化的壮丽华章。</p><p class="ql-block"> 踏入云水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怀远楼。这座始建于1905年的圆形土楼,历时三年建成,是目前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怀远楼外环高四层,13米,每层34个房间,四层共有136间。楼门顶上刻有“怀远楼”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寓意着“怀念远方的亲人,安守本分”。楼内祖堂名为“斯是室”,取自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祖堂端庄典雅,木雕、楹联精美绝伦,处处彰显着客家人对文化的尊崇与传承。楼内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更是道出了客家人的处世智慧与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 而和贵楼则以其独特的方形造型与神奇的建筑特点,在土楼群中独树一帜。它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楼高21.5米,共五层144间房,是南靖最高的土楼。令人称奇的是,和贵楼建在沼泽地上,却历经200多年依然稳固如山。据说当初建造时,用了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8年才建成。远远望去,和贵楼方正古朴,与周围的山水田园融为一体,宛如一位沉稳的长者,守护着一方百姓。楼内的“三间一堂”式祖堂,建筑风格独特,木雕、彩绘精美,处处体现着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怀远楼与和贵楼,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客家文化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团结精神,领略到他们在建筑、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怀远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双环圆土楼,外环土楼为土木结构,内通廊式,内环楼为砖木结构,内设“斯是室”。怀远楼建筑艺术高超,梁架、斗拱、彩绘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浓烈的文化氛围,强烈表现了其居民崇尚教育与文明的心态,凸显了“读书报国平天下”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有着严密的防御系统,厚实的外墙和墙上的射击枪眼时时守护着楼内的安全。四层的外墙高12.28米,底层厚1.3米,卵石墙角高达2.5 米,其上为生土夯筑而成。外墙的一、二层不开窗,三、四层开窗,但面积小。全楼唯一的大门设有门闩。门洞上方设置三根竹筒用于灌水,紧急情况时形成水幕抵御外来的火攻。此外,圆楼的第四层外墙之上还有四个出挑的砖砌瞭望台,互为犄角,并留有向外射击的枪眼。</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外环土楼设有四种防御设施,即防盗、防匪、防火、防水。防盗:它一层楼外墙石基高、厚,土墙不开窗,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扇还钉上铁皮,门内设有大门闩;防匪:楼的顶层四个方向设有瞭望台、射击口,可打击匪夷;防火:楼内设有水井,大门上设有水槽,二楼设有三个灌水洞,可有效防御火攻:防水:楼基用大鹅卵石与三合土垒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楼内有排涝沟可防水灾。</p> <p class="ql-block">  玉树:“玉树”出自《山海经·海内西经》和《世说新语·言语》,象征姿貌秀美、才干优异的人‌‌。在怀远楼中,“玉树”被刻在侧门上,象征着对子弟的美好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  助我义师:该匾额为1926年国民革命军总指挥何应钦所赠,是现存唯一由何应钦题写的牌匾,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匾额源于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怀远楼居民曾支援国民革命军攻打漳州,何应钦为表感谢特赠此匾‌‌。</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这是何应钦一生留存的三块牌匾中仅存的一块‌‌。</p><p class="ql-block">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怀远楼的核心文物,该匾额是‌中国近代史与闽南家族爱国传统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诗礼庭:怀远楼内环为诗礼庭,石刻楹联:‘诗书教子诏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p> <p class="ql-block">  斯是室:诗礼庭内的‘斯是室’是祖堂兼书斋,文化内涵丰富,‘斯是室’内雕梁画栋,异常精致,屋檐下木雕彩绘花草走兽、书卷饰物,惟妙惟肖,两侧的木窗缕雕九只龙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正堂两边镌刻镏金楹联“月过花移影,风来竹弄声”、“琴书千古意,花木四晓春”,“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与孝”,充分表现楼内居民敬祖重教的文明理念,凸显中国古代“读书报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怀远楼内这一间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诗礼庭’私塾实属国内罕见,它反映了土楼居民祖先崇尚文化和智慧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三苟:三苟”出自《荀子·不苟篇》,意为“君子行为以难能为贵,学说以明察为贵,名声以流传为贵”‌‌。在怀远楼中,“三苟”被刻在门上,象征着武勇和坚韧的品质。当地人将其解释为“文房”和“武房”,分别代表文化和武艺的教具存放处‌‌。</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内的水井,当年可是生活用水与消防的重要水源。</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系圆形土楼,直径38米,由外环楼和中心祖堂组成,高4层,每层 34开间,共136间,有4道楼梯。怀远楼是南靖圆楼中保存较完好、较具文化内涵的双环形圆土楼,墙面光滑无剥落,是福建土楼中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代表,也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内圈,不同于外圈的土木结构,系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  田宝:怀远楼的“田宝”是指怀远楼子孙应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个名称的寓意深远,暗指祖先创立的基业和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二、三楼间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土楼的传说秩闻:福建土楼由于从高空俯瞰外圆中空,在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闹出个乌龙,被美国误为核弹发射井,虽经过20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土楼的俯视图),但仍无法了解1500座“核弹发射井”中的“机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证实“核弹发射井”是福建南部居民世代居住的土楼。</p> <p class="ql-block">  楼梯:怀远楼内部设置4部公共楼梯用于联系上下楼层。</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的外墙可见底部砌有鹅卵石和石块的防潮层,高达1米,能增强防潮防洪能力。而其边上,则是一条排水沟,能及时畅通排涝。</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附近的油菜花已开始结荚。</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这座高脚木桥,沿着小溪,穿过依山傍水的云水谣景区,向和贵楼行进。</p> <p class="ql-block">  充满沧桑感的土墙残垣。</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座圆形土楼,只是规模较小,不知其名。</p> <p class="ql-block">方型小土楼。</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这座充气城堡式走廊,就到和贵楼了。</p> <p class="ql-block">  和贵楼: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和贵楼是闽西南众多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有着“天下第一奇楼”的美称,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品。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和贵楼,作为闽西南方形土楼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典范。这座建于清朝雍正十年的土楼,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贵楼高达21.5米,是已知福建土楼中个头最高的,其五层结构、140个房间以及四方各设的楼梯道,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与匠心。楼中“三奇”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楼内学堂还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见证了和贵楼的历史与文化。如今,和贵楼已成为旅游胜地,游客可以在此领略客家土楼的独特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享受探索奇妙自然现象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进士匾:和贵楼内的进士匾是清代道光年间简逢泰所获,他12岁考中秀才,后中进士,此匾悬挂于楼内天井小围屋的门楣上,是土楼文化教育成就的重要象征。 ‌‌</p><p class="ql-block"> 进士匾与楼内其他匾额(如林森题写的“兴学敬教”)共同构成和贵楼的历史文化层,体现了客家“耕读传家”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三奇”</p><p class="ql-block"> 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此为一奇。</p><p class="ql-block"> 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它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p><p class="ql-block"> 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由于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所以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有毒,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p> <p class="ql-block">  和贵楼外墙采用传统夯土技艺,混合红黏土与糯米浆增强墙体耐久性,而内部的木构件通过榫卯工艺连接,展现了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也是我们运气好,看到和贵楼前悬挂的横幅,方知今天恰逢“保生大帝诞辰1046周年”纪念日。保生大帝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被尊为“医神”,每逢他的诞辰会为他展开各种纪念活动。今天,和贵楼的所在地——璞山村的村民纷纷出动,盛装打扮,敲锣打鼓,抬着轿子,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的纪念活动,当地人称为“游神”。而我们适逢其会,适观盛况。</p> <p class="ql-block">  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人,祖籍地在安溪感德镇石门村。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2008年,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供奉保生大帝世界祖庙位于白礁慈济宫,现大陆、台港澳和东南亚有2000多座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庙宇,信众近亿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神之一,保生大帝已成为福建闽南、广东潮汕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及中国大陆十大姓氏之一吴氏后代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祇。</p> <p class="ql-block">  游神队伍浩浩荡荡的从村里出来,向目的地和贵楼前的广场行进,然后在那里举行大型文艺表演。</p> <p class="ql-block">  游神队伍中,年轻人抬着供奉保生大帝的轿子。</p> <p class="ql-block">  供奉保生大帝的轿子在和贵楼内兜一圈。</p> <p class="ql-block">  年轻人在表演“晃轿”,晃动幅度很大,需要足够的体力和一定的技巧,显然是训练有素。</p> <p class="ql-block">  游神活动结束,供奉的保生大帝的轿子在和贵楼门前广场一字摆开,供人瞻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轿子?原来其神像有红面、金面与黑面之分,分别代表吴夲、孙思邈、许逊三位义兄弟,他们被统称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保生大帝的信仰在宋元时期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漳泉地区为信仰核心区,以莆仙地区为信仰亚中心区的分布格局‌‌。</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云水谣的青石板路上,看着怀远楼与和贵楼在晨光暮色中变换着容颜,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年代。这两座土楼,承载着客家人的乡愁与梦想,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它们是云水谣最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