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览完毕儒家文化的圣地——“孟庙”后,再去欣赏一下孟府美丽、洁白的流苏花。其实,在孟庙的“洞槐观月”处,就看到了孟府里面美丽的流苏花开了。我迫不及待的通过出口“养气门”,疾步前往孟子的府邸“孟府”……。</p> <p class="ql-block"> “孟庙”第三进院落左右各有门通往庙外,左名“知言门”,右名“养气门”,是过去出于孟庙的主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孟府,位于邹城市南关,亦称“亚圣府”,与孟庙隔了一条街,是孟子嫡裔居住的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测为金元时代所建,经过历代重修扩建,孟府现占地六十余亩,前后七进院落,共有楼、堂、阁、室一百多间。</p> <p class="ql-block"> 孟府大门,是三楹单檐硬山式建筑风格,门楣的正中央悬挂着匾额,上面写着“亚圣府”三个大金字。黑漆漆的大门上面描绘有两米高的门神。</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门,也被称之为“礼门”,跟大门一样是单檐硬山式建筑风格。正中间的门楣上是“礼门义路”四个字,这四个字取于《孟子.万章下》。</p> <p class="ql-block"> 之后的正中间是屏门,两边没有垣墙连接,类似于遮堂门,也叫作“仪门”。全部都是木质结构,整个门坊是由两根圆柱来支撑着,下面有一个很大的石鼓夹抱,两根柱子承载着一簇大门坊顶,也叫做“垂花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垂花门一般都是紧闭着不开的,只有在孟府中有大喜事的时候或者是皇帝来的时候才会开启,十三声礼炮响完之后才会开启,所以也叫作“仪门”。这种屏门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仪门”,所以在以前也被称之为“塞门”。</p> <p class="ql-block"> “孟府大堂”,作为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官员、申敕族规家法、处理公务之所,位于五楹出厦的正厅之后,高大宽敞,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手书的“七篇贻矩”堂匾,熠熠生辉。门两侧悬挂的隶书金字抱柱楹联,述说着继往开来、居仁由义的深远意蕴。</p> <p class="ql-block"> 大堂之后就是孟氏嫡系后裔居住的内宅了。</p> <p class="ql-block"> 进入这个门,就是孟府的“世恩堂”了。</p> <p class="ql-block"> “世恩堂”是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为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处。院内植有核桃和木香(又名十里香),有和谐长久之意。</p> <p class="ql-block"> 出来“世恩堂”,远远的就看见那一簇簇洁白如雪的流苏花了。哇塞!👀👀👀简直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四月中旬,位于邹城孟府景区赐书楼前的两棵流苏便会如约盛开。这两棵流苏陪伴孟府已经三百年。如今盛开时,依然如雪似雾,遮天蔽日。远观仿佛云端坠落屋檐,银装素裹般点缀着满园的春色。</p> <p class="ql-block"> “赐书楼”,为两层三间硬山式建筑,是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赐书楼所在的院落有一棵百年流苏,每当到了四月,硕大的树冠银絮飘飘,美轮美奂,又名四月飞雪。</p> <p class="ql-block"> 赐书楼后的院落,是后上房和延绿楼,现在分别是书画院和孟府养生堂。</p> <p class="ql-block"> “延绿楼”,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为2层楼房,每层各5间,前出厦的台楼。该楼与赐书楼后的小四合院,均孟氏嫡裔亚圣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处。</p> <p class="ql-block"> “前后学”,“前学”位于孟府第一进院落西侧,为一组四合院。“后学”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延绿楼”西侧,亦是一组古老四合院。清道光年间,孟子第70代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p><p class="ql-block"> 后“两学”逐渐荒废。清末民初,曾在孟府“世恩堂”西侧建一两层楼房,每层各5间,开办“孟氏子弟学校”,招收孟氏后裔入学,至建国前夕停办。</p> <p class="ql-block"> 孟府的西侧分别是习儒馆、花园、射箭馆等……。</p> <p class="ql-block"> “孟府大堂”西侧为“见山堂”,取“开门见山”之意,是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之所。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