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四广场•八大关•栈桥•鲁迅公园•小青岛)

乐山居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我在旅途中之四【义乌南山中学师生齐鲁行0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四广场</p><p class="ql-block">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东海西路,北依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总占地面积10公顷。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五四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隐式喷泉、点阵喷泉、《五月的风》雕塑、海上百米喷泉等,为现代建设的青岛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月的风</p><p class="ql-block"> 南面广场主体雕塑《五月的风》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以火红色的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民族力量。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四广场海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上百米喷泉</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五四广场中轴线浮山湾离岸168米处,喷泉直径9公分,喷高108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场布局</p><p class="ql-block"> 沿广场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可进行露天演出的下沉式广场、旱地点阵喷泉和雕塑“五月的风”。露天广场由半圆形四级观众看台和圆形露天舞台组成,舞台下的地下室是五四广场的办公室和总控制室。每当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露天舞台上会举行各种演出。 </p><p class="ql-block"> 广场喷泉远处灯塔为一方形平地,乍看只是普通石面广场,而实际隐伏着纵横各九排,共计81处地下喷泉,可按不同形状、高度进行喷射,是游人特别是儿童最喜爱的观光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下喷泉</p><p class="ql-block"> 广场喷泉远处灯塔为一方形平地,乍看只是普通石面广场,而实际隐伏着纵横各九排,共计81处地下喷泉,可按不同形状、高度进行喷射,是游人特别是儿童最喜爱的观光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岛八大关</p><p class="ql-block"> 为开放式景区,八大关景区为德国占领时期所建设规划,并联合欧洲二十几个国家的皇族贵人一起建有风格各异的欧式古建筑群,引种欧洲各种树木,以作为他们的休闲疗养用的皇族园林。配以宁静宽阔的道路,阳春盛夏,花红似火;秋冬季节,霜染枫红,是国内知名的度假胜地。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西临第一海水浴场、南面紧靠大海,北靠信号山,风景独特。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岛八大关</p><p class="ql-block"> 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各国风格建筑的别墅区</p><p class="ql-block"> 集中了表现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而也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国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 建于1905-1908年,始为德国侵占青岛时胶澳德国总督官邸,后为青岛历届行政官邸,德式建筑,是青岛著名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石楼</p><p class="ql-block"> 花石楼据说是1932年由一位俄罗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腊式和罗马式的风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由于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花石楼主体共分五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别致有序。而既可用于栽花,亦可用作晚间燃火照明的楼门台阶下花岗岩石尊,足见设计者之匠心。 相传解放前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曾在此住过,也有老百姓说蒋介石也在此避过难等等,总之关于花石楼的传说是太多太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为黄海路18号。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下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帅楼</p><p class="ql-block"> 与青岛钓鱼台一街之隔的就是元帅楼,元帅楼也是一幢日式建筑,但与青岛钓鱼台不同的却是红瓦黄墙青岛八大关的"青岛风格",由于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有五位曾在这里下榻过,故得名元帅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蝴蝶楼</p><p class="ql-block"> 建于1943年,是中国建筑师刘耀臣和俄国建筑师拉夫林且夫设计的。1935年,蝴蝶主演的《劫后桃花》在这里拍摄。从此,这座不起眼的小洋楼被人们称为“桃花楼”。从“桃花楼”到“蝴蝶楼”,都是因为中国一代影后蝴蝶,在此作为女主角演绎一段青岛题材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主楼</p><p class="ql-block"> 这座丹麦风格的建筑。原准备请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消夏,但事实上,丹麦公主并未来过,然而"公主楼"的名字却从此流传出去。该建筑为北欧滨海风格庭院建筑。主楼为砖木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花岗岩砌基,屋脊双面陡坡呈尖耸状,开有可远眺海滨的气窗,墨绿色粉刷墙面上的楼层窗外,由白绿色马赛克嵌饰框边,使建筑造型简捷、流畅、精巧、活泼。室内有壁橱、质地考究的木扶梯、地板及墙裙,房间小巧明亮,起居设施完备。室外西南有宽阔的草坪,衬托主建筑高雅、醒目、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礼堂</p><p class="ql-block"> 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采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图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厅堂建筑,青岛人俗称“石头城。</p><p class="ql-block"> 青岛政治性大型集会都在这里举行。邓小平、江泽民、李鹏、万里、朱镕基、杨尚昆、吴邦国、田纪云等都曾在此开过会或赴过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平湾雕塑园</p><p class="ql-block"> 大院历史悠久,里面有三栋房龄接近百年的老建筑,附以绿植、鲜花、石砖路、欧式雕塑,中西合璧的气质颇有看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家花园</p><p class="ql-block"> 是一幢四季常青、雅致美丽的美式花园别墅,因一部表现当年宋氏姐妹在美国的生活的电视剧在这里取景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山路</p><p class="ql-block"> 同栈桥在一条南北直线上的这条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岛中山路市一条老商业街,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中山路全长1300多米,63座建筑,160多家商场,目前也是老市区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这样看来,栈桥成了大海与街市的过渡。它将大海和陆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栈桥</p><p class="ql-block"> 为开放式景点,是百年青岛的标志。栈桥为当年德国占领时期所建的商用码头,历经百年海水冲刷腐蚀而不坏,其建设结构和工艺至今仍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青岛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迴澜阁</p><p class="ql-block">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阁内为2层圆环形厅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盘旋登上2楼。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我们可以凭窗眺望,全方位地岛湾和周围的各个景点以及著名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栈桥公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栈桥两侧,桥东侧新建螺旋形眺望台,栈桥入口处新建了彩色花岗岩台阶。栈桥和栈桥公园成为中山路街市与大海连接的过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岛鲁迅公园</p><p class="ql-block"> 正大门是原先留存的牌坊,正面由鲁迅先生手书拼成四个大字——“鲁迅公园”。背面由当代碑帖鉴赏家郑世芬1932年所题“蓬壶胜览”,“蓬”指“蓬莱,“壶”指方壶,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说鲁迅公园的景致可以同“蓬壶”仙境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诗廊、呐喊台</p><p class="ql-block"> 一尊三米高的鲁迅先生站立花岗岩雕像,立于正门处。园内有"鲁迅诗廊"是一道长75米、高3米的民族建筑形式的墙壁,墙壁镶嵌着棕红色花岗岩,上面刻有鲁迅先生手书诗歌45首,"诗廊"中央镶有鲁迅先生铜质浮雕头像,整个"诗廊"庄重典雅、气势恢弘,是一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人文景观。"呐喊台"面向大海,视野开阔,上面刻着鲁迅先生《呐喊》一书中的部分章节。"鲁迅先生自传碑"坐落在迎翠亭内,在宽3米、高1.8米、厚0.2米的石碑上刻有鲁迅先生的自传手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礁石</p><p class="ql-block"> 鲁迅公园以独特的红礁石和优雅的环境取胜,是青岛海滨风景区著名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石礁与栈桥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松林</p><p class="ql-block"> 黑松林 在鲁迅公园东面第一海水浴场的西侧,有一片青翠可爱的黑松林,黑松林下是一片红色的礁石,礁石一直延伸到碧色的海水中,海浪打在礁石上,泛起白色的浪花,像一幅美丽的海滨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园风景</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嶙峋礁石岿然,亭榭别致,园路分主次,主路连接景区,次路连接景点,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沿园中曲径漫行,体会出“山穷路尽疑断崖,临岸回折又一景”之情趣。坐在礁石之上,观舒卷浪花于眼前起伏迭宕,远处的海面风帆点点,鸥鸟竞翔,令人极尽畅游之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族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青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栈桥与小青岛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回澜阁对面那座小岛是小青岛。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美景天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琴岛</p><p class="ql-block"> 小青岛故称为“琴岛”,是青岛湾内的一座小岛,青岛这个城市的名称就来源于它。小青岛与陆地之间有长长的海堤相接,岛上矗立着德国人建于1898年的灯塔,是青岛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堤</p><p class="ql-block"> 鲁迅公园有一小道可以前往通向小青岛的海堤。这条海堤把小青岛与青岛相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琴岗翠滴</p><p class="ql-block"> 小岛原名就叫青岛,这个小岛因为常年林木葱郁,对面有黄岛,彼黄此青而得名青岛,青岛因该岛形如古琴,水如弦,风吹波音铮铮如琴声,故又被人们称为“琴岛”。每逢夏季,海风吹拂,树木葱郁,有“琴岗翠滴”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何豫老师、师母,黄清水老师、师母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陈周豪夫妇、何维特夫妇、潘金土在小青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青岛</p><p class="ql-block"> 面积很小,面积只有0.012平方公里,随便晃晃就能在岛上转一圈看遍景点。岛上绿树成荫,岛的四周礁石环绕,海水清澈、蔚蓝,岛上常能见到来垂钓的游客。坐在礁石上吹吹海风,赤脚踩踩海水,看看四周青岛湾边林立的高楼和红顶的小洋房,置身于海上花园。每当夕阳西下时景色尤其美,阳光把整个海湾都镀成了金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琴女雕塑</p><p class="ql-block"> 小青岛的南侧有一尊姿态优美的琴女雕像,雕像周围是花坛,种植着五颜六色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青岛灯塔</p><p class="ql-block"> 小青岛最高处有一座白色灯塔,它于1900年由德国人建造,是青岛市重点保护文物,高15.5米,呈八角形,塔内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并以牛眼形旋转式闪光灯发光,1997年更换为西班牙制造的航标灯,原灯送到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这座灯塔海上射程15海里,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它与栈桥一起,被视为青岛市的主要标志。有"茫茫海湾有红灯,时明时灭自从容,翠岛白塔沐夜色,琴屿飘灯传美名。"之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塔顶端</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为无数夜航船只指路的红色航灯。早在1996年这两个灯已被改为光线感应灯,天色暗下来的时候它会自动发光,不再需要灯塔工人操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琴屿飘灯</p><p class="ql-block"> 小青岛的较高处有当年德国人建造的灯塔,整个岛的海拔也不高,才17米,走到灯塔脚下不需要爬多少路。灯塔通体洁白,由大理石构筑,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每当夜幕降临,灯塔与岛上的灯光倒映在海面上,像一匹飘动的彩绸,形成青岛的一大胜景“琴屿飘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青岛看青岛港停泊的海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