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是我此行重点游览城市,挑了一个可心的酒店,直接订了三天,打算深度游。</p> <p class="ql-block"> 昨晚重新梳理攻略,预订预约门票,本以为可以从容游玩,结果上演了“起大早赶晚集”的小插曲。本来地铁在家门口,我俩按照路边的指示牌,饶了整整一圈进地铁站。坐了五站地铁才想起忘带身份证了,又马上折返。南京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是两个不同地方,我混为一谈跑错地方,结果折腾到中午11多才来到南京博物院。看来不服老不行,记忆力和学习力大不如从前。</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里游客如织,虽然影响参观的效果,但也说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度再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很大,我们没有面面俱到,主要参观青铜器、陶器和玉器三个部分。虽然参观不全面,但学习了几个知识点,也算不虚此行。我知道了戈、矛、鏃、剑的各部位名称,知道了璧、玦、璜、琮的形状和用途。博物馆标签只标明展品的名称,没有说明文字,不懂就百度查阅。陶器展品是早期的粗陶,残损严重,现在的工艺大师硬是修补完整,展示出完整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院出来,我们没有乘坐交通工具,步行去南京有名的梧桐大道。漫步城市的街道小巷,更真实的了解一座城市。路上电瓶车居多,不按交通规则骑行的人随处可见。景区附近上前拉客打车、打摩的多,景区内还有摆地摊的人。我觉得这些与文明古老的南京城不太和谐。</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路走,梧桐和樟树遮挡阴凉,还没有到梧桐大道,我想象那里古老高大的梧桐树伸展弯曲而粗壮的臂膀迎接与其相遇的路人,该是多美好而浪漫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走到一处宽阔的马路时,人突然多起来,小汽车也放慢了速度,路两边的梧桐树合拢到一起,阳光从梧桐叶缝隙里透出来,斑驳的光影洒在地上,光影交错画面感很强。我来的恰逢其时,春天梧桐像稳重的老人守护自己的家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两边都年轻人拍照打卡,无视车流的存在,汽车也享受这份浪漫,开的慢不按喇叭耐心的行走避让。其实南京有很多梧桐树,人们只把这段视为梧桐大道,是因为只有这段路没有其他树木参杂,只有梧桐。</span></p> <p class="ql-block"> 到中山陵还有两公里的路,都是林荫道,山路坡度极缓,走起来轻松,好像不是坡路。</p> <p class="ql-block"> 从检票口进入,游人有多起来,都是前来拜谒中山先生安眠之地。来的路上没看到多少行人,景区内人流密集。进入景区,首先看到博爱坊,沿着笔直的视线望见紫金山顶。</p> <p class="ql-block"> 进入碑亭,里面是一块高大的墓碑,碑文是"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碑文简洁明了。陈先生给我讲了点滴关于孙先生和中国革命史。</p> <p class="ql-block"> 从碑亭出来,一条漫长的路展现在眼前,极具视觉冲击力。从博爱坊到祭堂有392级台阶,有三个层面的暗喻,第一是1925年民国时期中国三亿九千两百万人口;第二是三民主义与九州大同精神相融合的象征;第三喻示革命道路的艰难与登顶后的开阔格局。过392级台阶来到祭堂,堂中央放置着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游人围着坐像绕行一周。缅怀革命历史和孙中山先生,今天的太平盛世何等不易。</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的过程中。大约一半处有两只铜鼎,其中一个被1937年日本的炮火穿透鼎腹,伤痕还在。我知道为什么与日本的家国仇恨这么深。</p> <p class="ql-block"> 站在平台上俯瞰南京城,这座城市经历了多少繁华和苦难,我会慢慢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下山的路走起来不累,还有绿树遮阴,徒步到地铁站, 一天的行程结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