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昭通

杨卫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彩云之南的东北部,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昭通。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乌蒙大地之上,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光芒。昭通的文脉,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穿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迹,证明了昭通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用粗糙的石器与大自然搏斗,开启了昭通文明的曙光。这些古老的遗迹,是昭通文脉的源头,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人类早期的生活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间的推移,昭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崭露头角。在古代,昭通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五尺道”的开通,更是让昭通成为了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这条古老的道路,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更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中原的先进文化、技术沿着“五尺道”传入昭通,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昭通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昭通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龙氏家祠是一颗耀眼的明珠。龙氏家祠位于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绿荫村,是原国民党陆军上将龙云祭祖的家祠。这座家祠始建于 1930 年,历时 7 年竣工,规模宏大,建筑精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龙氏家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雄伟的石牌坊。石牌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刻技艺。家祠的主体建筑坐西向东,由祠堂和宅院两部分组成。祠堂采用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大殿内供奉着龙氏家族的祖先牌位,庄严肃穆。祠内的木雕、石雕、彩绘等装饰艺术,更是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精美的装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宅院部分则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有中式的庭院布局,又有西式的建筑元素。庭院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四季飘香。房间的门窗、装饰等细节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龙氏家祠不仅是龙氏家族的象征,更是昭通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它承载着龙云家族的兴衰荣辱,也反映了当时昭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龙氏家祠,陡街也是昭通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陡街位于昭通市中心,是昭通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它因街道坡度较大而得名,街道两旁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陡街上,脚下的青石板路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小吃店、茶馆等。这些店铺大多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方式,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市井气息。陡街的建筑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一些古老的商号和民居,更是见证了昭通商业的繁荣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望海楼,同样是昭通城不可忽视的文化地标。它坐落在昭通市昭阳区凤凰山麓的龙韵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原名“凤岭朝宗楼”。望海楼建在恩波亭的旧址之上,四周湖水环绕,波光粼粼。从远处眺望,望海楼矗立在湖光山色之间,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登上望海楼,凭栏远眺,昭通城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起伏,连绵不绝;近处湖水荡漾,荷叶田田。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望海楼不仅是一处观赏风景的好去处,更承载着昭通人民的情感与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历经沧桑,见证了昭通城的变迁与发展。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词佳作,为望海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昭通的历史文化中,三国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曾途经昭通,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历史遗迹。在盐津县的豆沙关,有一座古老的石门关,相传就是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所设。站在石门关前,仿佛能看到当年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场景。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昭通人民的心中。他所倡导的忠诚、智慧、仁爱等价值观,成为了昭通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昭通人奋发向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通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彝族、回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苗族的花山节等民族节日,各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在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共同庆祝美好生活。民族歌舞、服饰、手工艺等文化形式,如同一朵朵绚丽的花朵,绽放在昭通的大地上,为昭通的文脉增添了绚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通的文学艺术也是其文脉的重要体现。在古代,昭通就涌现出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用诗词歌赋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近现代以来,昭通更是成为了文学创作的热土,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现实、民族等多个方面,反映了昭通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昭通的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文学,昭通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也有着深厚的底蕴。昭通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受到关注,画家们用画笔描绘出昭通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在昭通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书法爱好者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音乐方面,昭通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彝族的海菜腔、苗族的芦笙舞等音乐形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深受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通的建筑文化同样独具魅力。除了龙氏家祠、陡街的建筑和望海楼,在昭通的城镇和乡村,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寺庙、祠堂、民居等。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原建筑风格和当地少数民族建筑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盐津县的豆沙古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古镇中的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青石板路、古街古巷、吊脚楼等建筑元素,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水乡画卷。走进豆沙古镇,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通的美食文化也是其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昭通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闻名。昭通洋芋、威信酸鱼、大关绿豆糕等美食,深受人们喜爱。这些美食不仅是满足人们味蕾的享受,更是昭通地域文化的体现。每一道美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传说,它们承载着昭通人民的情感和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昭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弘扬着悠久的文脉。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昭通人民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古老的文化遗迹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文学艺术创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昭通也在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昭通的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乌蒙大地之上,感受着昭通的文脉历史文化,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看到了无数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奋勇拼搏的身影。昭通的文脉,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是一首悠扬的赞歌,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它将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守护好昭通的文脉,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注:</b><b>文章撰写人资料来源于:百度及Al搜索等</b></p> <p class="ql-block"><b>昭通望海楼↓</b></p> <p class="ql-block"><b>龙氏家祠↓</b></p> <p class="ql-block"><b>昭通城内的陡街↓</b></p> <p class="ql-block"><b>豆沙古镇↓</b></p> <p class="ql-block"><b>今日昭通市街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