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即俗称的“世界读书日”,“五湖四海文化社”举办了阅读枕边书活动,我应邀参加,因为还在大运河之旅的行程中没带什么书,便只好到住处附近的书店现抓一本。</p><p class="ql-block"> 琳琅满目的各类图书犹如万花丛一般绚烂夺目,我好像飞舞其间的彩蝶似的翩跹穿行,但陶醉间也陷入选择困难症之中。突然一本白色硬皮书闯入眼帘,素雅的封面中央《何以孔子》四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仅仅出于眼缘,我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急忙撕开塑封翻看起来,果然其就是我的菜。作者为孔圣人的第七十四代孙孔繁轲,山东省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策划主编了《中国共产党道路创新史》《新编哲学社会科学简明手册》《“两创”的“曲阜模式”》等二十余部著作,创作完成《圆寂》《逆悟》等多部长篇小说。他平时经常被人问及:你与孔子到底是什么关系?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如何认识他的儒家学说与中华文明?当今孔子的“回归”,对于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怎么理解“说不尽”的孔子、“道不完”的儒学?凡此种种的问题促成孔繁轲动笔写就这本介绍老祖宗的《何以孔子》。</p><p class="ql-block"> 孔繁轲一反他人或学术或戏说的写作方式,而是以书信互答的手法解析孔子,一方是“孔儿”,一方为“老祖”,一问一答间娓娓道来圣人的人生轨迹与思想理念,读来颇为新颖有趣。我即快速浏览了一遍,其中的一些章节还是十分值得盘味。</p> <p class="ql-block">孔子极度崇尚礼法,无论是在高高的庙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他都有繁复的规矩,就连饮食也不例外,讲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一次,弟子颜回请他到家里做客,孔子见碗里的肉切得不周正,大为光火,起身便走,让急忙出来追赶的颜子渊在风中凌乱。</p><p class="ql-block"> 我读罢这段忍俊不禁,大圣人原来如此好玩,他对“割不正,不食”还真的当真。或许其只是想通过这些细节让学生更实实在在地领悟儒家教诲,从而身体力行,而不是言行不一,不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只把诲人不倦之词停留在口头上,从中也让我看到一位活生生的孔子,而并非一个被吹上天的神灵。</p> <p class="ql-block">孔夫子的确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与我们一样会疑虑、会猜忌。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时,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一碗米粥都弥足珍贵。一次他瞥见大徒弟颜回煮粥时在“偷吃”,很是不爽,追问下方得知:颜回掀开锅盖准备盛粥时,房顶的一块黑灰被热气顶了下来,子渊舍不得撇掉遭玷污的美食,就将带灰的一勺粥先喝了。真相大白后,孔子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p><p class="ql-block"> 孔子与凡人无异,也有七情六欲,但他又和普通人不同,因为其从琐碎小事中提炼出了为人处事的大道理。行不远人,然悟大道,孔子之圣也。正如《何以孔子》这本书,言不耸闻,而理备至,好书,佳友!待空闲时,一定再捧卷细览。</p> <p class="ql-block">在昨天晚上的诵读枕边书活动中,我读了《何以孔子》的后记,字字句句恍若润田溪流,沁人心脾,大有暑天畅饮冰啤般痛快。即由衷地感谢五湖四海文化社让自己邂逅良籍,让2025年的世界读书日化作一枚素笺,上书:开卷有益,勿负韶华。</p><p class="ql-block"> 2025.4.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