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6月15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访苏州博物馆</b></div></h1><h3> 这次到苏州有一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苏州博物馆。<br> 苏州博物馆本是中国一个地方性博物馆,没听说它有什么惊世的馆藏,是什么吸引我呢?那就是它的新馆是由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br> 苏州市经过多方努力,终使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2006年10月建成新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紧邻拙政园。<br> 在我们到达苏州的第二天(2010年6月14日)上午,当我们游览了拙政园后就去苏州博物馆,没想到这天是星期一,闭馆。只好临时改变计划,当天下午去同里,15日再来博物馆。</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新馆建筑环境</span></div><h3> 15日开馆前就来到苏州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南面的围墙与大门。建筑并不高大,色调以白灰为主与周围民居青瓦白墙的色调相似,看起来没有突兀的感觉。</h3> 看起来与周围的建筑差不多,其实又有不少差异。你看这个门就包含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几何元素。 走进博物馆的走廊,感觉很清爽。墙面光光的,见不到照明与空调设施。但光度与温度都很适宜。光是从顶棚下来的自然光,略能感到的微风是从墙边地板上的方形小孔传来的。 展室顶棚的侧面也有柔和的自然光进来,有的还开有专门通光的窗口。 看一看博物馆的屋顶,自然光如何进入馆内的奥秘就能知道个大概。 馆内很多门窗的功能除了采光外就是为了借景,这是借用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技巧,但形式上又有变化。 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主庭园西北,有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据说采用的材料与技术都是宋代的,其内部装饰与家具更是宋代实物。它实际是一个宋代书画家具的展室,但它本身也是一件展品。 博物馆的主庭园与北面的拙政园一墙之隔,贝先生用这白墙为纸,用片石作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山水风景画。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为一体了。据说这是贝先生在设计此园时最费心血之作。 博物馆的主庭园可以说有山有水,其风格既像传统的苏州园林又有些不像,看起来有一种清爽秀美的感觉,为博物馆增加了灵牲。 贝先生在设计这个新馆时曾说:“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 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完苏州博物馆新馆后(其实只看了地上部分),我好像对贝先生的这番话有些理解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忠王府</b></h1> 忠王府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府邸,现是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忠王府既作展厅用,它本身也是一件很精致的展品。它是在拙政园旧址上兴建的,现在保存的主要是忠王府的主体部分----官署,它雄伟华丽,巍峨庄重,基本是太平天国时期兴建的,堪称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精华所在。是全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从忠王府大门进来的第一个大厅,现在是苏州博物馆的出口。厅中的塑像是忠王李秀成。 这是藏书楼内的大厅,这里的家具都是展品。 这是礼拜堂和它的彩色玻璃窗。 这是大戏台。 忠王府的建筑具有苏南特色且透着苏州园林的气息。 这是文徵明手植紫藤。紫藤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号衡山)所植,雅称“文藤”。“文藤”已有四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离开豪华的忠王府,不禁有点感想。在清政府还没被推翻,在强敌压境之下,太平天国的头头们竟然过起了帝王的生活,焉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