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海一号大道西,是以“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总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要由“一馆两中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构成,设有陈列馆、水晶宫、藏品仓库等设施。主要展出的文物是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贸海船“南海Ⅰ号”及在其上发现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海洋廉政文化示范点。</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底,馆有藏品数量30047件套,有珍贵文物467件/套,年度观众总数为584146人。</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广东阳江举行。</p> <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18日至9月26日,考古人员对“南海Ⅰ号”进行了第一阶段试掘工作,出水了200多件来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及浙江龙泉等地民窑瓷器,以后还将陆续进行试掘,尽快将沉船展现于世人面前。11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基本完工。12月24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广东阳江举行。</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2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战略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广东海丝馆举行。双方将依托“南海I号”保护项目,围绕海洋文化遗产考古和保护,开展深度合作共建。</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日,发起成立广东省海洋文化遗产科技联盟。</p> <p class="ql-block">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体工程建基面积12288平方米,层高三层,总建筑面积19409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整体建设用地为12.9万平方米,控制用地10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馆内基本陈列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分为七大主题展区,分别: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基本陈列主要展出“南海Ⅰ号”数十种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展区的东侧竖立大型的风帆阵,代表着扬帆远洋的寓意,也在展览的开始便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展区的西侧,模拟古港口的实景,营造成商贸繁荣、商贾云集码头场景,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两侧船帆与码头的元素,烘托出“丝路船说——‘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这一基本陈列的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二号舱与三号舱的连接处,展区内设置操舵航海的多媒体体验装置,通过在过道中引进“南海Ⅰ号”沉没的迷团。</p><p class="ql-block">探秘:展线西侧为考古现场,观众可观察考古人员的现场发掘研究的工作过程,展线东侧为密集式船型展示柜:该展柜以船体结构剖面为展示依托,重点展示船只货舱陶瓷器。</p> <p class="ql-block">展出“南海Ⅰ号”水下调查和整体打捞的历史资料,还设置立体演播厅的直观演示。</p><p class="ql-block">价值:利用展柜和展区顶部空间,使得空间内部的细节相互呼应,共同表现船只形态,船只模型放置在形态各异的船型展台上,凸显无处不在的船帆主题。展厅内以模型和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船型的结构示意,观众得以清楚直观了解中国古代船只结构以及造船技术。此外,展区内以缆绳进行装饰,起到点缀空间的效果。</p><p class="ql-block">遗珍:模拟船只整体剖面,还原“南海Ⅰ号”远航过程中的船员生活,细致展现船舱内部衣食起居、货物放置等细节,将“南海Ⅰ号”为缩影的中国繁荣对外海洋贸易故事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成果:在考古发掘平台上营造了航海星空的场景,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效果还原出“南海Ⅰ号”的历史,还可透过天窗俯看考古学家保护发掘“南海Ⅰ号”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展出“南海Ⅰ号”数十种文物,包括黄金饰品,中国陶瓷,宋代漆器等。</p><p class="ql-block">2019年,工作人员对“南海Ⅰ号”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特色鲜明,设计创意独特,紧扣海的主题,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风格的柔美组合。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摈弃传统的梁架结构,把造船的龙骨结构和南方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相结合,风格清新独特,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标式建筑。整个建筑使用层数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五个拱体包容了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及办公区域,分区明晰。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即是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右侧两拱为文物展示厅,主要展示“南海Ⅰ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左侧两拱为办公区域,科研、库存、设备及后勤系统均在此区。</p> <p class="ql-block">“南海Ⅰ号”</p><p class="ql-block">“南海Ⅰ号”为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阳江海域的宋代沉船,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p> <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被国家海洋局列入首批“全国海洋廉政文化示范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拟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昔日的贸易商船 今天的文化方舟”南海I号主题研学旅游项目,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名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金带跨("南海1号"出水)</p><p class="ql-block">带跨,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常用金,银,玉等制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腰带1987年试发掘出水。腰带全长1.72米。虽沉伦沧海近千年,仍金光闪耀。腰带工艺精良,带体呈麻花状,带扣装饰细腻浮点状纹饰,极具异域风情。这种腰带形制不见于中国国内,专家推测为中东地区器物样式。</p> <p class="ql-block">金虬龙环:虬龙,盘曲的龙,古代传说中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该环两头饰虬龙头,可见龙眼、龙须、龙角一对,两龙头对接处留出空隙,圆环截面有圆柱状凸出物,龙身由三条阴刻线分成五段,五段有两条平行阴刻线连接。龙身饰珍珠地纹,平行线两侧为山形和水形纹饰。</p> <p class="ql-block">出水金戒指</p> <p class="ql-block">出水金腰带</p> <p class="ql-block">出水金器</p> <p class="ql-block">出水金器</p> <p class="ql-block">出水银器</p> <p class="ql-block">出水朱砂</p> <p class="ql-block">出水钱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