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十多年前来过福州,这次结束闽南行程后又乘车来到这里,继续领略福州及周边最具代表性的景点魅力。这篇游记详细记录了再游福州的所见所闻所感。</b></p> 开元寺:千年古刹与多元文化瑰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第一站来到闽东地区泉州,参观这里的开元寺。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开元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的佛教建筑有:进入寺庙前象征祥瑞的照壁——紫云屏,走进山门天王殿后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用于佛教受戒仪式的甘露戒,以及收藏大量佛教经典的藏经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雄宝殿最令人惊叹的是殿内的“飞天乐伎”——24尊木雕飞天手持各种乐器,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奏响天籁之音。还有狮身人面浮雕和婆罗门教石柱。这些融合了印度教、伊斯兰教艺术元素的雕刻,是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生动体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均建于宋代,高48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塔身上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这些塔曾经多次地震不倒,其建筑工艺至今仍是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参观完开元寺,顺便在毗邻的西街上漫步。这条古街保存着大量骑楼建筑,各种小吃摊和传统店铺林立。不禁想起马可•波罗对泉州的描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说明开元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泉州历史与文化的缩影。</b></p> 平潭岛:绝美的海岛风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平潭岛,也叫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素有“东海明珠”之称。它位于福州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独特的海岛风光和丰富的渔村文化。它还是国家级综合实验区,承担着探索两岸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岛等重要使命。我们福州之行第二站便是平潭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上岛后,我们首先来到平潭岛北部的长江澳风车田,这是一处充满诗意的岛上风光。当我们乘车驶近这片区域时,数十座巨型白色风车渐次映入眼帘,它们像一群优雅的舞者,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在蓝天碧海之间显得格外壮观。造访风车田最好选择傍晚或清晨,此时的阳光变得柔和,为风车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风车田展现了现代科技与自然力量的宏大叙事,在这里,风车不仅是工业文明的发电机,更成为海岸线的装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江澳风力资源极为丰富,这里的沙滩细白,海水清澈,沙滩背后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使这里不仅成为清洁能源的象征,还成为平潭岛一个重要旅游景观。而在春夏季夜晚,这里还能邂逅一种发出蓝色荧光的海洋藻类——“蓝眼泪”,与风车交相辉映,如梦如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风车田向南行驶,便进入被称作“平潭最美环岛路”的北港村至长江澳的路段。这条全长约8公里的沿海公路,完美展现了平潭岛的海蚀地貌特征。路面虽丘陵地势,起伏不平,但每一个转弯都能带来视觉惊喜。右侧是蔚蓝的海水拍打着奇形怪状的火山岩,左侧是绿意盎然的山坡,点缀着当地特色的石头厝村落。在几个观景平台处的路面,还特意设计了彩色标线,像彩虹般蜿蜒向前。路边还有不少创意雕塑,比如巨型相框、贝壳造型的休息亭等,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趣味。与风车田壮观气质不同,环岛路更像一首描写山海之恋的抒情诗,它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欣赏地貌的观景廊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巴车行驶一会儿便来到北港文创村,这是平潭岛流水镇下辖的一个传统渔村。这个渔村以石头厝闻名,房屋全部由花岗石砌成,屋顶压着厚重的石块以防台风,古朴而坚固。如今,许多石头厝被改造成民宿、咖啡馆和文创小店,充满文艺气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村口有块醒目的牌子:“石头会唱歌”,这是北港村最著名的特色。因为村里一些岩石含有特殊矿物质,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音阶,所以当地人会用它们演奏简单的乐曲。在一些文创小店,游客可以亲手敲击这些“音乐石”,体验独特的自然之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港村街道不宽,但干净整洁。巷弄间藏着不少有趣的角落,比如:由台湾团队打造的“石头会唱歌”艺术部落;村里几处彩绘台阶,画着海浪🌊、渔船和海岛🏝风情图案,非常适合拍照打卡。北港村给我们的感觉是,它既保留了渔村的原生态,又通过文创赋予新的活力。它不是千篇一律的商业古镇,而是让游客真正感受到海岛生活的慢节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二天上午,我们前往平潭岛68海里景区。它位于岛上的澳前镇东澳村,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距台湾新竹南寮渔港仅68海里,约126公里),这个村由猴研岛、研后岛和限山岛三座岛屿组成,拥有独特的海蚀地貌、两岸文化景观和壮丽的海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景区入口处有一块醒目的标语牌,上面写着“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许多游客在此合影留念。我们旅行团全体成员也站在这两岸最近的地方,面朝宝岛,齐声朗诵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著名的《乡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景区游览的亮点是两岸主题。如:由花岗岩拼接成同心圆、寓意两岸同心的“同心石”;由模拟窗框形状、寓意乡愁与期盼的“两岸同心窗”;由镂空的圆形观景框、面朝台湾方向的“海峡之眼”;还有一块形似眺望的巨石、寄托对台湾同胞思念的“望归石”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午,我们启程离开这座美丽的海岛,在前往福州途中,路经平潭海峡公铁两用桥。这座世界级跨海工程横跨浩瀚大海,将平潭与福州紧密连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公铁两用桥,蔚为壮观。桥上车流不多,远处碧波荡漾,让人心情很爽。从桥上再回望这座美丽岛屿🏝,心中充满不舍。平潭岛真的很美,无论是碧海蓝天的68海里小镇,还是充满文艺气息的北港文创民俗村,抑或是壮丽的长江澳风车田,都给人一种悠闲和梦幻的感觉。如果你向往远离喧嚣,平潭岛值得体验。</b></p> 福州:穿越千年的三坊七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来到福州,不能不去林则徐纪念馆和三坊七巷,这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我们先去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纪念馆位于福州鼓楼区澳门路上,原为林氏祠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正厅中央是林则徐塑像,御碑亭里陈列着道光皇帝褒奖林则徐的圣旨碑。1839年,这位福州籍的民族英雄在虎门销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纪念馆内陈列着林则徐的亲笔书信和奏折原件。最令我们震撼的是他写给道光皇帝的信件,字里行间透漏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海纳百川”展厅,我们看到了林则徐学习西方科技的努力。他组织翻译的《四洲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这种“开眼看世界”的胸怀令人敬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离开纪念馆步行十几分钟,便来到附近的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这片占地约45公顷的古建筑群,形成于晋代,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达到鼎盛,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里坊制是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城市居民的制度,这种制度把城市划分成若干方形或矩形区域,在其内排列居民住宅,里面街巷用高墙围起来,三坊七巷保留了这种“鱼骨状”的街巷格局。它以南北走向的一条街为轴,西侧三座坊,东侧七条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从南后街的牌坊进入,立刻被两侧错落有致的马鞍墙所吸引。这些曲线优美的封火墙是闽派建筑的特色,具有“高大、宽敞、开阔开放”的特点,尤其是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三坊七巷由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和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组成,每条巷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南端光禄坊里的刘家大院,是福州近代富商刘家宅邸,其房屋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与光禄坊相对应的是吉庇巷,传说宋代状元郑性之曾在此躲避追杀,后改名“吉庇”(吉祥庇佑),巷内的谢家祠,现为福州科举文化展示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北端的杨桥巷已拓宽为马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和作家冰心曾居于此,《与妻书》在此写成。七巷中最精华的巷子——宫巷,则是清代船政大臣、林则徐女婿沈葆桢的宅邸,现为福州近代史展览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尤其让我们驻足。这条不起眼的小巷走出了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北宋诗人陈列也曾在此居住,他那盏写有“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的抗议灯笼,成为福州民间仗义执言的象征。巷内的天后宫和绥安会馆是两座相连的古建筑,始建于元代的天后宫供奉着海上保护神妈祖,灰塑装饰和鎏金藻井精美绝伦,见证了福州作为海港城市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漫步到衣锦坊,我们想去参观一座建于明代的私家戏台,很不巧因故未开放,据说戏台建在水池上,利用其水面扩音,体现了古人的声学智慧。在七巷中最古老的巷子——黄巷的小黄楼,精巧的假山和回廊让我们领略了福州古典园林移步换景的妙处。而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得名)的“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则通过瓷器、茶叶等实物,生动再现了福州作为古代交通枢纽的辉煌历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坊七巷的每一条坊巷都隐藏着福州的历史文脉,从科举世家到近代名人,从明清建筑到闽都风情,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繁华的年代。“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它不仅是福州的文化地标,也是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会客厅和展览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短暂的福州之行,让我们对闽地文化有了初步了解。从泉州的世界遗产,到平潭岛的碧海蓝天,再到福州古城的历史街巷,每一站都是闽地文化的精彩切片。这些切片,让我们看到了闽地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开放进取的精神。我们祝愿这座千年古城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中焕发更大生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