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下故事内容来源于光明日报出版社《上山下乡》一书。文章略有删节。</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前期,在知青们的秘密传阅中,有一本手抄书《第二次握手》被定为反动小说。姚文元亲自派人清查它的作者。《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因这本书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差点被“杀头”。《第二次握手》原名叫《浪花》,后又改名《香山叶正红》。在秘密传抄中,才被人润色加工改为《第二次握手》,后来张扬在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直接干预下平反出狱,对手抄本加工后出版,正式定名《第二次握手》。张扬下乡插队以前,从舅舅那里听说了一些科学家如吴有训、钱学森等从海外回到祖国从事科研的故事,使他深受感动。他据此写成一篇5000 字的小说取名《浪花》,奠定了《第二次握手》的雏型。</p> <p class="ql-block"> 张扬在东躲西藏的日子里重新改写书稿,加以充实,易名为《归来》。《归来》是在汨罗县乡下朋友处写成的,写在弟弟同学赠送的一个黑塑料皮笔记本上。当时,正处于1969年的岁末,朋友家在大围山区,积雪盈尺天寒地冻,写作非常艰辛。1970年2月下旬,张扬被浏阳县公安局“缉获”。在未出示过任何拘留证或逮捕证的情况下,以“反革命”、“恶毒攻击文化大革命”、“恶毒攻击林副统帅”等罪名投进看守所,关了近3年。书稿《归来》因写好后藏在一位知青朋友那里才有幸得以保全。1971年9月13日,林彪外逃身亡,张扬“恶毒攻击林副统帅”的罪名不能成立。但他仍然关在看守所,直到1972年12月29日才获释,重新回到大围山区。在大围山区劳动之余,张扬抱病第五次修改书稿,并第一次画了插图。字数增至 20 万,《归来》一书大体成形。在这期间,《归来》在知青中不胫而走,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传。从湖南扩散到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北京等地。读者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感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润色修改,流衍出不同的本子,书名也由《归来》被改为《归国》、《第二次握手》等,其中以《第二次握手》流传最广。</p> <p class="ql-block"> 《归来》主要描写了青年男女苏冠兰与丁洁琼的爱情故事。他们在一次风暴中相识、相爱。后因家庭反对、社会动乱和小人离间,两人被迫离散。20多年后,丁洁琼已成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她不顾帝国主义阻挠,冲破重重障碍,返回祖国效力,却在北京发现自己朝思暮想的化学家苏冠兰已经与他的干姐叶玉菡结婚。她悲痛欲绝,打算离开北京。周恩来得知此事后,亲自前往机场说服规劝,丁洁琼始得抛弃个人恩怨,决心留在北京报效祖国,从事原子弹研究,5年后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样一本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爱情小说,却被“四人帮”当作“坏书”立案追查。</p><p class="ql-block"> 姚文元在 1974年7月《北京日报》编印的《内部参考》第960期上看到群众中传抄《归来》的情况后,在上面批示:“请找一本给我,并查一下作者在哪里?”并亲自给北京日报社打电话,要求查处这本“坏书”的作者。姚文元批示后,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专案组追查。他们查明作者是湖南浏阳县的知青张扬后,立即给该省公安局发公函:“遵照姚文元同志批示,我们对反动小说《第二次握手》作者进行了查找。现已查明,这本反动小说是你省浏阳县的一个插队知青张扬所写。现将情况函告你局,考虑处理!”</p> <p class="ql-block"> 张扬被定为“反革命”后,无辜的母亲和姨母受到歧视,舅舅受到连累,朋友受到胁迫。办案人员还盗用“广大贫下中农的名义”一致要求将张扬判处死刑,张扬为此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在1976年夏天两次挨批!张扬在狱中并没有束手待毙,他于9月23日向省政法领导小组提交一份控诉书为自己申辩,并指控办案人员栽赃陷害,草菅人命是“违法乱纪”和“现行反革命”行动。)</p><p class="ql-block"> “四人帮”被粉碎,张扬逃脱了“杀头”的命运,但彻底平反冤案依然阻力重重。湖南省高等法院对张扬一案的讨论分歧很大。一直拖到1978年7月4日。省政法领导小组裁决:请省文联对《归来》进行鉴定。书稿送到主持文联工作的康濯手中,张扬的案子才有所起色,不少文艺界人士仗义执言,为《归来》的平反奔走呐喊。康濯主持的省文联的鉴定是:就作品本身而言,有如下几点读后感:一、不是毒草,主题是好的、健康的。二、故事是曲折的,不是一般化的,是吸引人的。三、文笔流畅,情景交融,人物都有些性格特色。照理说,张扬一案已真相大白,应立即平反昭雪。</p> <p class="ql-block"> 可事实上,由于种种人为的阻碍,张扬仍被囚禁在阴冷的牢房中。直到《中国青年报》女编辑顾志成,收到许多读者呼吁对《第二次握手》正确看待的来信后,把情况反映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出版《第二次握手》。《中国青年报》派出记者顾志成和出版社女编辑邝夏渝,亲临湖南调查张扬一案的来龙去脉。她们深入第一线,查实了案件的一切实情后,面呈省委第一书记受挫。回京后,《中国青年报》1979年1月7日的第36.期《青运情况》上,以《〈归来>是本好小说--作者张扬应平反释放出狱》为题,向党中央和有关方面反映这件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文字狱”,呼吁尽快解决。该文不仅揭露了这桩冤案的炮制过程,而且还对《起诉书》中强加给张扬的4条“罪状”的真相一一加以澄清。</p> <p class="ql-block"> 此事引起了胡耀邦的关注,他在确认张扬一案实属冤案,指示湖南省委应给张扬平反,为他安排落户和工作。1979年1月18日,张扬结束了关押4年之久的狱中生活,恢复自由。监狱中长期的恶劣条件,使他的胸结核严重恶化。出狱翌日突然高烧,昏迷不醒。1月20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的显著位置上发布消息:《手抄本(第二次握手>是本好书》,并加编者按。张扬在医院带病修改《第二次握手》,历时50天,将20万字的手稿改写成25万字的定稿。于7月22日,以《第二次握手》的书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以后的两年时间内,多次再版,累计印数达430万册,居建国后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第二位,仅次于《红岩》。并被译成4种少数民族文字,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评剧、评弹、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初,引起很大的社会效应。</p><p class="ql-block"> 1979 年10月,张扬加入中国作协,成为湖南省专业作家,省政协委员。1987年,他又写了一部小说《金箔》,由花城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