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警察故事之 “邵琴” 与 “骚情”

钢铁长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已沉淀在岁月的长河中,可每当回想起来,心中便涌起了对警察职业的无限情怀——“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年少时,我心中怀揣着炽热梦想,渴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投身军旅,是每一个热血青年梦寐以求的理想。那时,整个时代都洋溢着崇尚英雄的氛围,我对穿制服的人尤为崇敬。在我眼中,穿上笔挺威武的军装,不仅英姿飒爽,还有机会提干,甚至能邂逅一位美丽的伴侣。高中毕业后,我满怀期待报名参军,然而命运弄人,未能如愿。谁也没想到,最终我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警服与军服同属制服,当我穿上警服的那一刻,自豪感与光荣感油然而生,仿佛梦想以另一种方式照进了现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成为警察之前,我总觉得警察工作充满神秘色彩,警察做的每一件事都像传奇故事般精彩,从事这份职业的人必定有着非凡的能力,犹如拥有三头六臂,无所不能。可真正踏入这个岗位后才明白,警察也是普通人,只不过肩负的使命与职责与众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我通过招干考试,进入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头屯河派出所,成为了一名户籍民警。头屯河派出所坐落在八一钢铁厂居民区路旁,是一个小小的院落,仅有几间破旧的平房。室内用白石灰粉刷的墻壁,地面还是泥土质地,泼点水扫地,鞋子都会被粘住。不过,墙上张贴的《警察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搭配着干净明亮的窗户、摆放整齐的办公桌椅,为这简陋的办公环境,到是增添了几分庄重与严肃。在我们这批新民警分配到所里之前,整个派出所警力不足十人,却要承担起整个八一钢铁厂职工和周边居民区的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所里的老民警大多是六十年代退伍转业的军人,虽然文化程度不算高,但他们尽职敬业、忠诚担当、不怕吃苦、不惧牺牲的精神,却令人肃然起敬。在这里工作期间,老民警身上发生的许多感人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我从警路上的精神灯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户籍民警的工作千头万绪,综合性极强,下管区走访,每家每户地核对户口,是户籍民警最基本的业务,基层基础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我们需要经常深入管区,挨家挨户核对户口信息,开展走访调查,务必对辖区居民的户籍情况了如指掌,要做到“四知”:知晓居民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同时,还要积极向居民宣传“四防”知识,即防火、防盗、防敌特、防治安事故,为辖区人口管理以及侦察破案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详实的基础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下管区走访核对户口。来到一户居民家门口,开门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我微笑着自我介绍:“您好,我是咱们居住区的民警,我来核对一下您家的户籍情况。”说着,我翻开手中的户籍底册,说道:“您叫邵琴。”女士没有回应,只是缓缓将户口本递给我。我敏锐地发现,户口本上的名字与户籍底册不符,户口本上且有明显的涂改痕迹,上面涂改的是邵桂兰。我疑惑地问:“邵桂兰是谁呀?”女士轻声回答:“是我。”我更加诧异:“您不是邵琴吗?”女士面露不悦,带着委屈说道:“这户口上的名字是我私自改的”。我严肃地告知她:“按照规定,居民更改名字,必须由单位开具证明,到派出所进行更改登记,这样才符合规定。”女士眼眶微红,带着哭腔说:“民警同志,您能帮我把这名字改一改吗?我实在不愿意叫“邵琴”。”我追问原因,女士无奈地解释:“我叫邵琴,可在新疆话里,‘邵琴’和‘骚情’读音一模一样,太难听了。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一些人老是拿我的名字开玩笑,为此我跟不少人都吵过架。之前我去派出所申请改名,可他们说理由不充分不给改。”(“骚情”在新疆土话里,常用来形容人风骚、轻佻,带有侮辱性意味。)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她私下涂改名字的缘由了,是对“骚情”这一谐音忌讳颇深。我温和地批评道:“即便如此,您私自涂改户口本的做法也是不对的。这样吧,我先把户口本带回所里,将情况向领导汇报后再做处理。”女士一听,顿时慌了神,赶忙说:“我错了”。随后又自言自语嘟囔着:“还是‘邵琴’下去吧。”我一时没听明白,她是打算继续用“邵琴”这个名字,还是无奈接受“骚情”带来的困扰呢?看着邵女士无奈无助的神情,我心中满是同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所务会上,我把“邵琴”和“骚情”的故事讲给同事们听,大家都认为邵女士的情况确实是个问题。所长听后,思索片刻说道:“小张,你做得对。‘邵琴’在新疆这样的语言环境下,确实容易引发诸多误会,还常遭到他人嘲弄,作为特殊情况,可以考虑给她更改名字……”第二天,我再次来到“邵琴”家告知她:“根据您的申请,派出所同意您更改名字的请求了,但改动尽量不要太大。”邵女士听后,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转身跑向另一间屋子。她的爱人赶忙上前,紧紧握住我的手连声道谢:“太好了,太好了。为了这个名字的事儿,她烦恼了好长时间。民警同志,您说怎么改,我们都听您的”!这时,邵琴也从屋里走了出来一脸希望地看着我。我思索片刻,说道:“邵阿姨,我跟您商量一下,您看在您原来名字中间添加一个‘秀’字,叫‘邵秀琴’,您觉得怎么样?”,只见夫妻俩微微一怔,随即齐声说道:“好!好!好”。这时,我当着他们的面,郑重地在户口本和户籍底册上,将她的名字进行了更改登记,原名:邵琴,现更改为邵秀琴。然后,我微笑着说道:“邵秀琴同志,这是您家的户口本,请收好。”邵阿姨高兴地应道:“哎……哎……”接着她像捧着稀世珍宝一般,将户口本紧紧抱在胸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件事虽小,却让我深刻体会到,户籍工作不仅是简单的信息登记与管理,更是关乎群众切身感受、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民生工作。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个人的尊严与情感;每一次为群众排忧解难,都是对“人民警察为人民”这一誓言的践行。从那以后,我更加明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对待每一位群众,认真处理每一件小事,便是对警察这份职业最好的诠释。</b></p><p class="ql-block"> (张钢城)</p><p class="ql-block">2010年12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