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中“楚河汉界”的由来--漫游山西D2

识途老马

<p class="ql-block">4月23日(星期三),扬沙转多云,西北风四-五级,气温31/15℃。</p><p class="ql-block">凡是懂得中国象棋的人都知道,欲要战胜对方就要越过双方中间的“楚河汉界”,那么,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是怎么来的?今天,来到郑州荥阳的“楚河汉界古战场风景区”后,予以知晓。</p><p class="ql-block">作为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中国象棋,棋盘中醒目的分界线--"楚河汉界",不仅象征着两军对峙的边界,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双方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荥阳,刘邦求和不成,后采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并在纪信的帮助下成功出逃。刘邦势力壮大后,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并派兵袭楚烧其粮草。项羽东进作战时,留曹咎守成皋,曹咎被汉军激怒,率部出城作战,结果兵败自杀,刘邦复取成皋。</p><p class="ql-block">项羽回师后,刘邦闭城不出,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为迫使刘邦投降,项羽将刘邦的父亲拉至广武山上要挟,刘邦不为所动,项伯劝项羽后太公幸存。此后,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与项羽相持,一面派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汉军后方巩固,兵员、粮饷充足,而楚军补给困难,形势逆转。</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鸿沟也因此成为了“楚河汉界”。</p><p class="ql-block">"楚河汉界"作为象棋棋盘上的分界线,不仅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p><p class="ql-block">由于"楚河汉界"的历史背景,荥阳市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p> <p class="ql-block">"楚河汉界"的具体位置,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的广武山上,那里地势险要,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楚河汉界古战场风景区”门前的广场上,有一楚霸王高举铜鼎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骑行两公里,来到了黄河岸边,景区内的“汉楚二王城”。</p> <p class="ql-block">汉霸二王城(霸王城)</p><p class="ql-block">霸王城,以楚霸王项羽修筑,并作为军垒得名。现存南墙349米,最高10米,最宽约30米。城墙亲用分段板筑夯成,由外侧护坡及墙芯两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霸王城内有“侵华日军工事”。</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有一“战马嘶鸣”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战马旁边的长矛和盾牌。</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战马是铸铁的。</p> <p class="ql-block">前往黄河岸边的“太公亭”。</p> <p class="ql-block">在“太公亭”上看到了左侧的“鸿沟”。</p><p class="ql-block">这条宽约300米、深达200米的大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楚河汉界”。</p><p class="ql-block">鸿沟不仅是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更是一条人工修建的大规模运河,它北引黄河之水,西依敖山,东控沃原,南望嵩岳,是一条纵横千里的水系。通过鸿沟可以联通黄河、济水、淮河三大水系,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作用。在楚汉战争期间,鸿沟不仅成为了双方军队的主要运输线,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条鸿沟在“基建狂魔”的当下,可为“小菜一碟”,可在古代则是难以逾越。</p> <p class="ql-block">站在“太公亭”上东望远处的“桃花峪黄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也观望到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碑”。</p> <p class="ql-block">在来“楚河汉界古战场风景区”前,我先到了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碑。</p> <p class="ql-block">“黄河中下游分界碑”,矗立在荥阳市广武镇桃花峪的三皇山上,碑高21米,寓意21世纪,外部呈“H”体形,意示“黄河”汉语拼音首个字母。</p><p class="ql-block">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线是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p> <p class="ql-block">遥望黄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拉近可看到“桃花峪黄河大桥”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然后攀爬115个台阶,到达20多米高分界碑顶部俯瞰壮观的黄河及大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迎着五级的西北风,要牢牢的抓紧栏杆才能站稳。</p> <p class="ql-block">前往“黄河中下游分界碑”前,路过了“始祖圣地”。</p> <p class="ql-block">三皇苑。</p> <p class="ql-block">离开“楚河汉界古战场风景区”后,沿着“沿黄快速通道”向巩义方向骑行。</p> <p class="ql-block">盯着四级的西风骑行,既费力又耗时,至“虎牢关”30公里的平坦道路,用了两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虎牢关碑刻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位于荥阳市西18公里虎牢关前三义庙左侧。碑高约2米,宽约0.7米,下为莲花方趺,碑上刻楷书“虎牢关”3个大字,刚劲醒目。</p> <p class="ql-block">虎牢关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周穆王在此猎虎豢养,得名虎牢。秦在此设关,始称“虎牢关”,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美誉,历史上众多著名战役在此发生,如楚汉争霸的“成皋之战”、三国时期的“三英战吕布”、隋唐时期的“武牢之战”等。</p> <p class="ql-block">在“三义庙”前拍照时,遇到了两位郑州的骑友。</p> <p class="ql-block">休息吃点自带糕点后,继续西行了16公里,来到了位于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的“杜甫故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和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广场中央立着一尊高大的杜甫塑像。</p> <p class="ql-block">杜甫故里背靠笔架山,前临界泗河。杜甫生于此,并在此度过少年时代。清雍正五年,河南府尹张汉重修并立“诗圣故里碑”一通,乾隆、同治及民国年间又多次立碑。</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唐工部杜甫故里”和“杜甫故里纪念馆”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唐工部杜甫故里”</p> <p class="ql-block">杜甫诞生窑,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笔架山下,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诞生地,村北二公里是著名的河洛交汇处,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杜甫,字子美,于唐睿宗景云三年(公元712年)正月初一日诞生在巩县南瑶湾村笔架山下的一孔窑洞内,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杜甫一生作诗四千多首,现存1400多首,著名的有《望岳》《三吏》、《三别,《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p><p class="ql-block">1961年斯德哥尔摩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杜甫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现存诞生窑,笔架山和清代碑刻两通。窑洞门额悬郭沫若书"杜甫诞生窑"匾额,洞口为砖砌墙壁。洞高3米,宽2米,深20米,前7米为明代砖券,后13米系1995年仿明代砖券重修。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笔架山的窑洞</p><p class="ql-block">巩县站街镇东泗河东畔,有一道北起七里铺,南至青龙山的黄土丘陵,唐代称"鸠龙岭"。鸠龙岭南北横卧,长达数十里,成为巩县中东部的天然屏障。</p><p class="ql-block">龙头如绿鸠之首在黄河南岸转弯处向西翘首,与邙山头河相望。鸠龙之身逶迤蜿蜒,腰部有一处突出的黄土崖,崖上三峰并立,乃鸠龙之爪,形状酷似古代文人墨客所用的笔架,故名笔架山。当初的笔架山酷似高山的"山"字,中峰非常突出,明显高于两边。</p> <p class="ql-block">公元712年正月,杜甫出生在笔架山下的这座窑洞里。这是杜家宅院的一部分。从杜甫曾祖父赴任巩县县令始,这里陆续建起上院内宅房、花园读书院和下院临街房,形成占地广阔的宅院。</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后人称这座窑洞为"杜甫诞生窑",并把他生活过的宅院称作"杜甫故里"。</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生平之旅</p><p class="ql-block">唐太极元年(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瑶湾村一个官宦之家。这个家族的传统不仅给了他奉儒守官的政治理想,更给了他"诗是吾家事"的人生目标与使命感。他的一生是在诗中度过的,从七岁开口咏凤到五十九岁湘江绝唱,诗歌与他相拥相伴逾半个世纪。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杜甫用诗书写了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院内其他房间内,有关杜甫故事的塑像。</p><p class="ql-block">“少时在姑妈家成长”。</p> <p class="ql-block">七岁咏风。</p> <p class="ql-block">九岁习字。</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诗歌世界</p><p class="ql-block">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战乱,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不朽诗篇。杜甫的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并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风格以沉郁顿挫独步诗坛,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杜甫在诗歌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被尊为"诗圣"。</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坐像上方的“诗圣千秋”四个字,是朱德所题。</p> <p class="ql-block">杜甫故里面积不小,可偌大的广场,空无一人,偶尔见到一两个人,也是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今天骑行了67.52公里(总166.39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