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元、明那时候,天津就跟一颗刚冒出来的超亮眼商业新星似的,在北方“噌”地一下就发光了,它成了漕粮朝北运的特别重要枢纽,粮食就像一波接一波的大水,在这哗啦啦地聚一块儿又散到各处,慢慢地就变成了华北、东北的粮食集散大地方。时间一晃,到了明万历年间,盐务这块儿出了个大变动,搞了个“纲法”,以前商人靠“盐引”卖盐的老法子被改了,变成了盐商把引岸专卖的制度给垄断了,还能一辈传一辈地接着经营,这就好像给盐商们“哐当”一下打开了一扇能通向超多财富的大门。清初的时候,长芦盐运使署从沧州搬到天津,天津一下子就成了长芦盐纲(芦纲公所)的老窝,在天津这地儿,海运、粮食和盐务,就跟三把神乎其神的钥匙一样,把富商巨贾们聚敛财富的大宝藏给打开了。</p> <p class="ql-block"> 高家在天津的“八大家”当中,那可是靠盐务发家的超典型例子,他们家光盯着盐务这一个事儿干,正因为这样,在天津盐商里那可是老资格,算得上是盐商里的头号人物。高家以前有个特别厉害的先辈,坐上了芦纲公所纲总的位子,靠着当官人家的背景,高家顺顺当当拿到了河北省宁晋、晋县俩县的销盐引岸专卖权,这属于“外引”,所以人们都管他们叫“益德裕高家”。不过呢大家叫得最顺口的还是“高眼镜子家”,为啥有这么个外号呢?原来是高家以前有戴着度数很深近视眼镜的人,这外号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了,就跟家族的一个特别记号似的。</p> <p class="ql-block"> 高家靠着盐务买卖,那小日子过得跟神仙似的,高家的子孙们一门心思都放在经营盐务上,钱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他们的生活奢华能把人吓一跳,家里每个当家的身边都围着一堆仆人,那仆人多得就跟天上的云彩似的,怎么数都数不清,每次出门,那场面大得不得了,前前后后围着好多人,就跟古代那些大官出门巡查似的。在玩乐方面,除了听戏、出去闲逛、收藏那些老物件、摆弄花鸟鱼虫这些有钱人家常干的事儿外,高家还弄出个特别的玩法——“放生”。</p> <p class="ql-block"> 高家的“放生”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他们专门派仆人跑道周围各个省份,去到处找那些稀奇古怪的活物,什么乌龟啊、娃娃鱼啊,只要是不常见的,都被他们给搜罗来,放生的地儿也不挑,只要能去,哪怕远在好几千里外也不在乎,比如说要放生一只鹿,好家伙,他们能领着几十号人,热热闹闹地走上好几千里路,就为了把这鹿放到他们觉得“合适”的地儿,这哪里是放生啊,简直就是一场超级大冒险。这种“放生”的事儿后来在“八大家”里也流行起来了,成了一种风气,可谁能想到,这一开始看着善良的事儿,慢慢地就变味儿了。</p> <p class="ql-block"> 高家除了“放生”,还有个让人惊掉下巴的“散财”行为,他们为了显摆自己身份多牛,为了证明自己就是特有钱,为了在社会上弄个乐善好施的好名声,那是大把大把地往外扔钱,啥叫“散财”呢?就是给穷人发东西、送钱,逢年过节、高家有人过生日、祭日或者别的啥纪念日的时候,那动静可大了,搭起老大的棚子,施舍粥饭,还派人沿着大街给人发钱发物,有时候几个爷们儿打赌,谁要是赢了,一高兴就贴出个告示,说在某天某时高家要发东西。他们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看着下面抢钱抢物的人群,还有那些一个劲儿朝他们下跪磕头作揖的人,心里那叫一个美,在高家最风光的时候,一天能有十几拨上门来要钱要物的人,这钱就跟水一样往外流,可他们根本就不在乎。</p> <p class="ql-block"> 就这么着,高家把“放生”和“散财”当成了一种改不了的疯狂玩法,他们不停地往外扔钱,却没有一分钱进账,本来富得流油的高家,在这种光出不进的折腾下,家业就像一个被扎破的气球,“噗”地一下就慢慢瘪了。清乾隆年间发家的高家,到了清光绪年间就彻底败落了。高家的后人穷得叮当响,他们想起以前家族在销盐引岸地的风光,想去那儿讨口饭吃,可时间过得太久了,当地的人早就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换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以前的辉煌就跟一场梦似的,等醒了,就只剩下可怜巴巴的凄惨了。</p> <p class="ql-block"> 高家的故事就像一部特精彩可又让人叹气的大戏,从他们发家,我们能看到机会和背景有多厉害,靠着盐务垄断经营,他们很快攒了很多钱,过上了让人眼馋得不行的奢华日子,但是,他们的衰败也给我们敲了个大警种。高家把“放生”和“散财”变成了一种臭显摆和博名声的手段,不是真的出于好心或者好好规划钱咋花。这告诉我们,不管有多少钱,都不能瞎糟蹋,更不能把好心当成装样子。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也老能看到一些人或者企业,为了一下子的名声或者虚荣心,傻了吧唧地搞慈善或者花超多的钱,最后把自己弄进坑里出不来了。我们得从高家的故事里吸取教训,好好对待钱,合理地用,让钱真的能把生活变好、推动社会往前走,而不是变成把自己搞垮的毒药。</p> <p class="ql-block"> 君在故乡居,应知故乡事。美友们,您知道还有哪些描写天津“八大家”的文章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