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归来后的䃼课读书《葡萄牙与海洋文明》,这本书详尽叙述了葡萄牙海洋帝国的成长之路,海洋使得葡萄牙这个蕞尔小国成为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殖民帝国,失去了海洋贸易的葡萄牙最终又回落到它的本来位置。海洋与文明的纠葛让人惊叹不已。但是,它的红洒这次旅游品尝了一杯多点,的确是温润入口香,我不会喝酒的人,喝了不上头,脸红一会儿就过去了。好喝!不好带,特想带瓶包包放不下,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葡萄牙与海洋文明>有感兼记红酒》(这科技的 发展,让作家们会慢慢地丢掉饭碗?[憨笑]一秒钟不到的诗解啊!太神奇了![强][憨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葡国曾凭巨浪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浮沉尽在海涛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帆破雾开新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载争权傲远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史卷翻来思治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杯醪品罢叹穷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酒香未散心先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恨不携瓶伴海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首联写葡萄牙因海洋崛起又衰落,颔联承接“海洋帝国”史事,颈联由史及酒、借酒喻世,尾联以“恨不携瓶”收束旅途中对红酒的喜爱,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早餐来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开启愉快的心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迎接新的旅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5.4.23第—站:游览了葡萄牙里斯本山上的雷加莱拉庄园包括浪漫主义的雷加莱拉宫、雷加莱拉小堂,以及一个豪华的公园,内有湖泊、洞穴、水井,长椅,喷泉和繁多精美的建筑。此建筑又称为“百万富翁蒙泰罗的宫殿”,得名于第一个主人的的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雷加莱拉庄园建筑风格甚有特色,虽然法国英国这样的强国的庄园规模相比有点小,但是很浓缩,很立体的一个花园,有出其不意的巧思。雷加莱拉庄园是一个风格清奇的景点,里面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拥有纯白色的、繁复雕刻的外立面,给人一种精致然而阴森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雷加莱拉庄园最著名也是最吸引人的景点是一座深27米的涸井,岩洞尽头的出口刚好是井的中部,井的周围环绕着螺旋楼梯,共有9个旋层,象征着但丁描写的天堂、地狱、炼狱的9重循环。沿着螺旋楼梯便可由井底走到井口,井口外是个花园,一片花花世界,这庄园的构造好似奇幻迷宫般不可思议,因而又得名迷宫花园。</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小镇的《雷加莱拉庄园》古香古色,令人着迷,在这里待上一天慢慢看看就好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雷加莱拉庄园位于葡萄牙辛特拉镇,可在Sintra火车站乘坐435路公交车到达。雷加莱拉庄园是一个风格清奇的景点,里面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拥有纯白色的、繁复雕刻的外立面,给人一种精致然而阴森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辛特拉摩尔人城堡(辛特拉)</p><p class="ql-block">9世纪摩尔人遗迹,石墙与塔楼盘踞山顶,与佩纳宫同属辛特拉文化景观(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雷加莱拉庄园位于葡萄牙辛特拉镇,可在Sintra火车站乘坐435路公交车到达。雷加莱拉庄园是一个风格清奇的景点,里面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拥有纯白色的、繁复雕刻的外立面,给人一种精致然而阴森的感觉。</b></p> 庄园里的发电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站:旅行车在辛特拉山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我们要到罗卡角去。罗卡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罗卡角(英语:Cape Roca,葡萄牙语:Cabo da Roca):是葡萄牙境内一个毗邻大西洋的海角,是一处海拔约140米的狭窄悬崖,为辛特拉山地西端。它位于北纬38度47分,西经9度30分,距离里斯本大约40公里,处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车停在罗卡角附近的停车场,大家下车步行。放眼望去,远处的大西洋海天一色,茫茫无际。在悬崖边上立着一座碑,碑顶上有一座十字架,面向着大西洋。有一位葡萄牙诗人如此深情地描述罗卡角,“海草满头,海鸥在肩”。周围是辛特拉山的群山峻岭,眼前却是满地的火祭(别名秋火莲,为景天科、青锁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匍伏或直立。性喜阳光充足且较为干燥的生长环境。叶片在阳光充足环境下呈浅绿色至鲜红色)。也许强劲的海风使得任何高大的植物都无法在此生长成活。今天天气极好,风也不大,非常舒适。我沿着右侧的一条土路往悬崖边走。山坡上是罗卡角灯塔,它为大海航行的船舶指引方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绕过海湾,再看远处的灯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镜头往左移一点,蓝色的大西洋。照片上有一位胆大的游客跨过栏杆,走到了悬崖的边上。据说有人见到罗卡角的美景,诗意大发后便情不自禁跃出悬崖,葬身大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500年5月12日,一些喜欢研究星象判断未来命运的船员看见一颗彗星划过天际并朝好望角划去,认为这是灾难降临的预兆。在经过好望角附近时,他们遇到了大风暴,有4艘船被毁和打翻,船上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迪亚士,迪亚士曾闯过了印度航线的最艰险的道路,但最终他还是没能到达真正的印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离开罗卡角。下了辛特拉山之后,车就沿着海边公路向卡斯凯什行驶。卡斯凯什(Cascais)位于罗卡角东南十几公里处。卡斯凯什是葡萄牙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这里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建筑多为红瓦白墙,颇具阿拉伯风格。</b></p> 前面又是一个海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尽可能地接近悬崖的边缘,近观罗卡角的美景。只见远处海天一体,近处惊涛拍岸。一股赞美大自然的激情从胸中涌起,诗意也随之而来;不过我可不想跃下悬崖,葬身大海。我还要周游世界,直到上帝召唤我去天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坡下沿着海边的悬崖有一条小路,路边有木制的栏杆。我沿着小路往前走。一个海湾,脚下是万丈深渊,令人头昏目眩。大海的波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悬崖的底部。激情满怀的海浪碰上礁石如翡翠般碎裂,泛起白色的浪花。大海和陆地互相碰撞,互相吞噬,永不停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走到了十字架下,这里的游客最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旅行车在辛特拉山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我们要到罗卡角去。罗卡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我们一起游览了里斯本海边的 罗卡角,罗卡角是在山崖上建有灯塔和面向大洋的十字架,还有刻着葡萄牙语“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石碑,以及记录着罗卡角经纬度的标识,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这里也是大陆的最西端标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字架的下面是一座巨大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刻有葡萄牙语:Cabo da Roca,罗卡角。碑上还铭刻着罗卡角的经度和纬度,说明此地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Camoes)的诗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Onde a terra se acaba e o mar comeca)也铭刻在碑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旅行车在辛特拉山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我们要到罗卡角去。罗卡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罗卡角(英语:Cape Roca,葡萄牙语:Cabo da Roca):是葡萄牙境内一个毗邻大西洋的海角,是一处海拔约140米的狭窄悬崖,为辛特拉山地西端。它位于北纬38度47分,西经9度30分,距离里斯本大约40公里,处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车停在罗卡角附近的停车场,大家下车步行。放眼望去,远处的大西洋海天一色,茫茫无际。在悬崖边上立着一座碑,碑顶上有一座十字架,面向着大西洋。有一位葡萄牙诗人如此深情地描述罗卡角,“海草满头,海鸥在肩”。周围是辛特拉山的群山峻岭,眼前却是满地的火祭(别名秋火莲,为景天科、青锁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匍伏或直立。性喜阳光充足且较为干燥的生长环境。叶片在阳光充足环境下呈浅绿色至鲜红色)。也许强劲的海风使得任何高大的植物都无法在此生长成活。今天天气极好,风也不大,非常舒适。我沿着右侧的一条土路往悬崖边走。山坡上是罗卡角灯塔,它为大海航行的船舶指引方向。山坡下沿着海边的悬崖有一条小路,路边有木制的栏杆。我沿着小路往前走。一个海湾,脚下是万丈深渊,令人头昏目眩。大海的波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悬崖的底部。激情满怀的海浪碰上礁石如翡翠般碎裂,泛起白色的浪花。大海和陆地互相碰撞,互相吞噬,永不停止!绕过海湾,再看远处的灯塔。镜头往左移一点,蓝色的大西洋。照片上有一位胆大的游客跨过栏杆,走到了悬崖的边上。据说有人见到罗卡角的美景,诗意大发后便情不自禁跃出悬崖,葬身大海。前面又是一个海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尽可能地接近悬崖的边缘,近观罗卡角的美景。只见远处海天一体,近处惊涛拍岸。一股赞美大自然的激情从胸中涌起,诗意也随之而来;不过我可不想跃下悬崖,葬身大海。我还要周游世界,直到上帝召唤我去天堂。我走到了十字架下,这里的游客最多。十字架的下面是一座巨大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刻有葡萄牙语:Cabo da Roca,罗卡角。碑上还铭刻着罗卡角的经度和纬度,说明此地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Camoes)的诗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Onde a terra se acaba e o mar comeca)也铭刻在碑上。卡蒙斯,十六世纪葡萄牙大诗人,他的作品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葡萄牙文学的最高成就。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史诗“路济塔尼亚人之歌”,诗中“陆止于此,海始于斯”是形容葡萄牙的最著名的诗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陆止于此,海始于斯。那么海止于何处呢?勇敢的葡萄牙人走出陆地、驶向海洋!驶入大海后的葡萄牙人发现,原来世界那么大,在大海的那一边还有那么多富饶的土地。今天我站在罗卡角,也为几百年前离开陆地、驶向大海的葡萄牙航海家们的勇敢决绝而赞叹不已!我沿着这条大路往回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卡蒙斯,十六世纪葡萄牙大诗人,他的作品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葡萄牙文学的最高成就。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史诗“路济塔尼亚人之歌”,诗中“陆止于此,海始于斯”是形容葡萄牙的最著名的诗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陆止于此,海始于斯。那么海止于何处呢?勇敢的葡萄牙人走出陆地、驶向海洋!驶入大海后的葡萄牙人发现,原来世界那么大,在大海的那一边还有那么多富饶的土地。今天我站在罗卡角,也为几百年前离开陆地、驶向大海的葡萄牙航海家们的勇敢决绝而赞叹不已!我沿着这条大路往回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际扶轮社(Rotary International)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服务性社团组织。现在16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3200个社会机构。1905年2月23日美国人保罗·哈里斯在芝加哥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扶轮社。辛特拉扶轮社把碑立在罗卡角,和美国隔海相望,真是选了一个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路边的绿地上还有一块纪念碑。这块纪念碑是辛特拉扶轮社为纪念国际扶轮社的创建者——美国人保罗·哈里斯而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大西洋的彼岸,感觉非常爽啊!实属不易,时光快速,我还未老,努力好好活着,走遍五湖四海,大江南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了罗卡角后,直奔葡萄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站:午餐之后,我们坐车来到了里斯本特茹河北岸的贝伦塔花园。特茹河流经西班牙、葡萄牙,在里斯本入大西洋。耸立在里斯本港口的贝伦塔成为了葡萄牙的象征,犹如耸立在美国纽约入港处的自由女神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午我们游览了葡萄牙里斯本的贝伦塔(Torre de Belém),或称圣文森特塔(Torre de São Vicente),它是坐落于里斯本的十六世纪防御工事,修建于葡萄牙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为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的杰出代表,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塔不仅是见证葡萄牙曾经辉煌的历史遗迹,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世界各地旅游观光者,是里斯本最上游客镜头的一个风景点。历史上被用作海关、电报站、甚至是灯塔,也曾利用贮藏室改造成地牢作为监狱。在大航海时代,也是航海家们的起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特茹河边矗立着一座古塔—贝伦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塔的底层。底层有16个炮台。在屋顶的中央有个哥特式的矩形天窗,用作堡垒的通风口,以便大炮开火的硝烟能快速散去。</b></p> 炮口对着特茹河的古炮。 <p class="ql-block"><b>塔里面还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原为储藏室,后用来关押囚犯。现在里面没有什么东西,看了一眼就退出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贝伦塔(英语:Belem Tower,葡萄牙语:Torre de Belém)实际上是一座五层防御工事,用来防御位于贝伦区的里斯本港口和附近的圣哲罗姆派修道院。它建于曼努埃尔一世时期的1514年至1520年间,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它见证了里斯本昔日的辉煌,如今已被辟为博物馆。1983年,贝伦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贝伦塔的外形像一座碉堡,全都用大理石建造,是里斯本无数纪念碑中最华丽、最优雅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登上贝伦塔的大平台,走到最外侧,仰头观看面向特茹河的贝伦塔。从大平台开始算,贝伦塔有四层楼。二楼四周有回廊,回廊上有用花边装饰的楣和栏杆,三楼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曼努埃尔一世国王之盾。四楼没有窗户,四周有十字盾牌样的装饰。塔顶有一个像城堡一样的天台。塔身上有着精美的石雕。在大平台的中央有一圈栏杆,围着下面的天井。在栏杆的南面有一座胜利圣母像(Nossa Senhora do Bom Sucesso),也被称之为葡萄圣母(Virgem das Uvas)。</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了一次左派军事政变,并有很多平民自发参与,推翻了萨拉查的独裁政权。在政变期间,军人以手持康乃馨花来代替步枪,“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来。与普通暴力革命相对比,康乃馨革命者采用和平方式,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获得成功。为纪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为自由日,并将萨拉查大桥改名为“四月二十五号大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沿着螺旋式石梯登上二楼。石梯很窄,二人碰面需侧身才能通过。为了安全,每层楼的石梯入口都有一个红绿灯,以确保任何时间段,总是单向通行。游客素质很高,井然有序。我登上二楼。从二楼的回廊俯瞰下面的大平台。大平台的前端呈半圆形,周边分布着六座岗亭。每座岗亭都有一扇瞭望窗和胡椒盒形状的屋顶,屋顶上面有一个立体的十字架。在平台的中央有一圈栏杆,栏杆周围分布着圆锥形的扭转造型的柱子。栏杆围起来的是底层的天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塔顶天台上远眺四月二十五号大桥,更加心旷神怡。大桥左侧岸边的白色建筑是大航海发现纪念碑。大桥右侧的小山上是已经矗立几百年的航海保护神,一个张开双臂的基督,当年航海的人们总是在这座雕塑下出发,前往未知的世界。</b></p> 穹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巍峨高大的大航海发现纪念碑。其正面的碑文写着:“献给恩里克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这个纪念碑是葡萄牙曾经的光荣与梦想。葡萄牙不会忘记那段扬眉吐气的岁月,也不会忘记给国家带来富强的功臣,他们至今还陶醉在那段历史中:“我们给世界一个新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大平台上远眺东侧的四月二十五号大桥。四月二十五号大桥横跨特茹河两岸,全长为2278米。曾是欧洲第一长桥,是世界第三长悬索桥。大桥由建设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美国公司建造,于1966年建成,以当时的独裁统治者萨拉查的名字命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葡萄牙航海纪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建于1960年,位于里斯本贝伦塔附近,屹立于海旁的广场上,气势不凡,已成为葡萄牙的象征。该碑的设计师的寓意不仅仅是对历史上这些冒险家们的牺牲精神表达敬意,更是为他们无比的勇气而深感骄傲。</b></p> <p class="ql-block">贝伦塔是曼努埃尔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曼努埃尔式是葡萄牙在15世纪晚期到16世纪中期,在艺术和建筑上出现的独特的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在于扭转造型的圆柱、国王纹章和雕饰精细又繁复的窗框,同时运用大自然图像,如在石头上镶着贝壳、锚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曼努埃尔一世时期,葡萄牙的船只遍布全世界,这为葡萄牙的建筑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风格和元素。你可以在曼努埃尔式的建筑中找到亚,非,欧和南美的风格,所以后人又称曼努埃尔风格为“大海风格”。曼努埃尔风格作为葡萄牙海上大帝国的产物,不可避免地随着帝国的衰落走向没落。但它留下的华美绝伦、气势磅礴的建筑将永远记载曾经是海上霸主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航海发现纪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建于1960年,是为纪念航海王子亨利(全名:唐·阿方索·恩里克)逝世500周年而建。纪念碑所在的地方就是十五、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人到印度和东方去的帆船起航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纪念碑北面至巴西利亚大道之间是一个大广场,由南非政府馈赠修建,用不同类型的石材铺设而成。主体图案是一个巨大的圆形风玫瑰,圆形外以波浪纹填满广场,风玫瑰中心是一幅标有葡萄牙地理发现路线和年代的世界地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葡萄牙里斯本的贝伦塔航海纪念碑,作为里斯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葡萄牙丰富而悠久的航海历史。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仅是一座纪念性建筑,更代表了葡萄牙伟大的探险精神和对世界的开放态度。</b></p> <p class="ql-block"><b>里斯本市区的贝伦塔与发现者纪念碑。这两座建筑见证了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的辉煌与荣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以说整个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开始于亨利王子,也可以说整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于亨利王子,所以葡萄牙人用国旗上那一片绿色向他致敬。亨利王子生于1394年,其父亲是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约翰一世),母亲是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中写到的冈特的约翰之女菲利芭。亨利王子终身未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葡萄牙的航海事业。他创办航海学校和天文台,网罗航海人才,制造了适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舶和新的航海仪器,绘制新的地图等等。1460年因病在他的航海基地萨格雷斯谢世,终年66岁。此时,葡萄牙人已经发现了非洲的几内亚、塞内加尔、佛得角和塞拉里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换上长焦镜头,仔细看看这些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贝伦塔、大航海发现纪念碑、甚至那架飞越大西洋的双翼飞机,无不记载了葡萄牙曾经的辉煌。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那些驾着漏水的破船,吃着发霉的食物、甚至蛆虫、老鼠,喝着变质的臭水,没有航海图、只能靠上帝决定航向,为看一眼新海岸的模糊轮廓就离家漂泊数年的航海者,的确是真正的勇士。在我们向亨利王子致敬的同时,也应该向他的船长,船员们致敬,不管他们曾经是战士还是贫民、是流氓还是囚犯,因为他们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跨出了一大步! </b></p> <p class="ql-block"><b>走出贝伦塔,眼前是绿意盎然的贝伦塔花园,绿色草地上还立着一架双翼飞机。葡萄牙人曾经驾驶这架飞机从里斯本飞往巴西。这是葡萄牙人第一次飞越大西洋。</b></p> <p class="ql-block"><b>车要开了,我再次按下了快门。苍苍茫茫、海天无际。一艘船向大洋的深处驶去。它驶向何处?是去非洲的好望角吗?</b></p> <p class="ql-block"><b>我们离开罗卡角。下了辛特拉山之后,车就沿着海边公路向卡斯凯什行驶。卡斯凯什(Cascais)位于罗卡角东南十几公里处。卡斯凯什是葡萄牙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这里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建筑多为红瓦白墙,颇具阿拉伯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两艘轻快帆船和一艘运输船自里斯本出发,踏上远征的航路。他的使命是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经过岬角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感慨万千的迪亚士将其命名为“风暴角”。若昂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 “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葡萄牙人把罗卡角和好望角联系了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1月我曾经去过南非的好望角。这是我站在开普角远眺好望角岬角时拍摄的照片。一条细长的岩石岬角,像一把利剑直插蓝色的大海,非常美丽!似乎又见“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意境。不过这里的“陆”是非洲大陆,而“海”却还是大西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类的历史就是探索的历史,这些先辈们以生命为代价,在无边的海洋上冒险探索。对这些事情,尽管有各种说法,但是我认为,他们为全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南非人民今天还在纪念葡萄牙伟大的航海家迪亚士。这是南非摩梭湾迪亚士博物馆里的迪亚士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卡斯凯什还是一座神秘的城市,它是“间谍之王007”的摇蓝。邦德系列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在二战期间是英国著名的特工,代号“30AU”特工队的指挥官,卡斯凯什是他的主要工作地点。1953年,他故地重游,下榻在卡斯凯什“太阳酒店”,往事一幕幕重新浮现,阵亡的战友令他心痛,惊险的胜利使他陶醉,一种创作的冲动难以抑制,他挥笔写下了第一部小说的标题:《皇家赌场》。从此,为后人津津乐道的007硬汉--詹姆斯·邦德诞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卡斯凯什还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这里发生的爱情故事和间谍大战扣人心弦。轰动全球的罗曼史男主角--英王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为世人演绎了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情故事。二战爆发之后,公爵夫妇历经辗转,终于在1940年来到当时的中立国葡萄牙的宁静之城--卡斯凯什。尾随他们到此的还有一大批英德间谍。纳粹德国相信能迅速征服英国,因此有必要扶持一个傀儡国王。为此,希特勒亲自召集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和盖世太保间谍头目瓦尔特·舒伦堡,制订了一个在卡斯凯什绑架公爵夫妇的计划。与此同时,英国军情五处截获了纳粹德国的电报,丘吉尔首相清楚了纳粹绑架公爵的计划。于是,英德两国的间谍在卡斯凯什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争夺战。英国情报部负责人霍尔特·蒙克顿作为丘吉尔的特使也亲抵卡斯凯什,宣布温莎公爵被任命为巴哈马群岛总督,希望公爵夫妇二人尽快赴任。希特勒命令立即组织劫持。然而在这关键时刻,英国特工又再次成功的破译了德国的情报,蒙克顿二赴卡斯凯什,当面告知公爵德国策划的绑架阴谋,陪同公爵夫妇于1940年11月17日登上“艾克斯凯利伯”号游轮,一直航行至目的地--巴哈马群岛。今天的卡斯凯什和平安宁,美丽动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您的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