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偶像:朱石坚院士

鄠邑闲人

<p class="ql-block">朱石坚,一个从湖南双峰走出的科学家,如今已是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不仅是舰艇装备及雷弹保障总师办公室的总师与党支部书记,还是海军某型重大装备技术保障军内专家组组长。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舰艇减振降噪理论和技术,以及舰船装备保障工程管理,为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朱石坚的科研成果丰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排名1、1、2、2),以及其他多项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奖项。他拥有6项发明专利,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仅荣立集体二等功,还获得了军队优秀科技创新群体奖。他培养了50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其中2篇博士论文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p> <p class="ql-block">朱石坚在学术著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出版了多部专著、编著和译著。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表了20篇SCI收录论文和172篇EI收录论文,SCI他引超过100次。</p> <p class="ql-block">朱石坚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出生于湖南双峰县甘棠镇的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家里常常闹饥荒,为了让孩子有口饭吃,父亲将3岁的朱石坚过继给了本房的叔叔。尽管生活艰难,但朱石坚的养父母始终支持他上学。他记得小时候的一碗米糠糊糊,那是母亲让他离开家前吃的最后一餐,这碗米糠糊糊成了他心中永远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朱石坚的养父虽然经济状况不好,但信守了供他上学的承诺。初中时,朱石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边上学边放牛、割草、拾粪,尽量为家中多挣工分。他总是赤脚走10公里上学,有时连午饭都吃不上。上中学几年,他从未在学校花钱吃过一顿带菜的饭,还把节省下来的零钱拿出来为养母买药。有一天,养父数着一分两分的零碎钱,哽咽着对他说:“你要是再不吃饱饭,就别回家!”</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朱石坚明白了人间真爱和父子情深。他发誓要专心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全区初中毕业统考中,他名列第一,顺利升入高中。高中毕业前两个月,17岁的朱石坚被村里民主选举为生产队长。</p> <p class="ql-block">1977年12月,朱石坚报名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考,以全地区14个县市理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专业录取。消息传到村子,全村人一片欢腾。离开家乡的那天早晨,朱石坚走出几里山路,仍依依不舍地回望晨曦中的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石坚仅用3年半的时间就提前修完了大学力学专业5年的全部学分,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准提前报考硕士研究生。1981年底考研顺利通过,当得知自己被海军工程大学录取时,朱石坚还从未见过大海,不知道军舰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当海军意味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从湖南老家到武汉海工报到的那一天,朱石坚用一根扁担挑着两箩筐行李,脚穿胶鞋,卷着裤腿。他外表朴素,被卫兵误认为是普通劳动者,这个故事被同学们当作传奇。</p> <p class="ql-block">1984年7月,朱石坚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他从助教做起,一干就是15年,从助教到教授,每一次晋升都以优秀通过。</p> <p class="ql-block">1992年9月,朱石坚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结构动态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他修复了一个大型软件系统,并教会了几个欧洲朋友如何使用。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中心领导的尊重,酬金一下子增加了8倍。</p> <p class="ql-block">尽管校方试图挽留朱石坚,但他毅然决定回国。他说:“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我的岗位在中国。”回国后,朱石坚继续为我国海军装备技术保障事业贡献力量。他率领团队高效完成了多项重大装备保障任务,展现了迎难而上的战斗精神和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