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哥闲聊敦煌之109</p><p class="ql-block"> 展现《华严经》的另一幅巨幅作品《华严经十地品变相图》,也是绢本设色,高286厘米、宽189厘米,创作于晚唐至五代,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现被收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这幅图画与上一幅《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有几个突出的特征:一是画幅巨大,为法藏敦煌绢画之最;二是保存状况良好,色彩华丽,鲜艳如新;三是画面人物众多,画笔精致,线条流畅;四是属于罕见的完整的唐五代华严经变图,为研究敦煌经变画、中国美术史提供了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依据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四至三十九《十地品》,描绘毗卢遮那佛在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宣说十地之法。详细描述十地菩萨修行的位阶。画面由带状饰带区隔出十二个方格;图左下角为普贤菩萨骑象图,右下角为文殊菩萨骑狮图,其他十格代表菩萨修行次第的十地。</p><p class="ql-block"> 十地画面皆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带头光及身光,著袈裟,印相各异,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佛身后绘菩提树,上有华丽宝盖,宫殿式楼阁作为背景,其上飞天身形婀娜,七彩衣带飘扬。佛左侧为解脱月菩萨,右侧是金刚藏菩萨,头光、身光装饰繁复,顶戴宝冠,身饰璎珞,坐于莲花座上。佛身后为舍利弗及须菩提,四周围绕闻法菩萨及圣众,面向主尊。佛前方有一方形供桌,具立体感,上置供物。</p><p class="ql-block"> 图左下隅的普贤菩萨带纹饰华丽的头光及身光,坐于莲花座上,以象为坐骑;右下隅为文殊菩萨,以狮为坐骑。二大菩萨身后的持花童子为善财童子,其他尚有天王及诸供养菩萨随行,浩荡凛然,自十方云集至此。人物色彩丰富,构图规整,画法精致细腻。</p><p class="ql-block"> 《十地品》主要叙述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说法,金刚藏菩萨为与会大众说十地法门之行相。</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中所说"十地"的具体名目依次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是《华严经》的核心部分,历来受到佛家的重视。
第一欢喜地。修行者入此位次,超越了凡夫地境界,所以产生欢喜心,所以此境地称为:“欢喜地”。登此位之菩萨入“见道”的位次,断“见惑”。慈悲喜舍,乐于护法,自能信解通达如来经义,常转世为阎浮提洲王;此菩萨若出家,能够很快就修证到分身上百之神通达到菩萨初地,初证圣性,欢喜已极。因此"欢喜地"又被称为"极喜地"。登此位的修行者,得到了以前没有的出世之心,得与佛菩萨等同列,将来具备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所以心生无比欢喜。</p><p class="ql-block"> 位登初地之菩萨,由于通达诸法空性,即具诸无畏,入十愿门。初地菩萨,已经远离有“我”之念,没有不能活下去的畏惧。这样的修行者并不追求别人对他的供养,而经常给众生以帮助,所以并不畏惧会有恶名。修行成为初地圣者,必知自己将入诸佛菩萨之列,所以没有对死后堕入恶道的畏惧。他不会畏惧处于大众中,所以无"大众威德畏"。
第二离垢地。修行者入初地后,不断精进,配合十善业道之修行,得戒行清净圆满,远离一切烦恼污垢,所以名为"离垢地"。在十波罗蜜多中,戒波罗蜜多偏胜。持戒清净,自行化他,常转世做转轮圣王。
戒就是十善行,持戒就是修十善行。包括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意业(不贪欲、不恚、不邪见)。大乘佛教认为十善是一切善业根本,修十善能得一切戒行圆满,于是十善业即为大乘佛教菩萨戒,人天善以此为依,三乘圣法由此而立。
第三发光地。菩萨修行,于第二地上起清净心等十种深心,勤修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定等定学,即得受持一切佛法,成就各种禅定,去除贪、嗔、痴等各种邪蔽障,使心得光明清净。由于闻法及修定,慧力增胜,火一样的光芒焕发,能除诸冥暗。能发出无边妙慧之光,因此称发光地。发光地与十波罗蜜中的忍波罗蜜相配,勤求佛法,得闻持陀罗尼,能受持一切佛法。多忍辱精进,可入初禅至四禅天乃至寂灭天而不执着,常为帝释天。</p><p class="ql-block"> 第四焰慧地。已登三地的修行者,修十法明门得入此第四地。所谓十法明门是指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萨修行到了第四地,即安住于菩提分法(即觉分),因为精勤修习觉分,使智慧之光如火焰般炽盛起来,所以叫"焰慧地"。此地与十波罗蜜多相配,为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主要是修习三十七道品。无比精进,内外循身观空,欲除身执我执,可做焰摩天王
第五难胜地。须经过极其艰难才能够到达的境地。到了第五地以上,由于不断修证般若性空智慧,能在现见一切有法的同时离去那戏论的实有相,能同时观照无自性的幻有及幻有的无自性空。成就真俗无碍,空有不二。现证空有不二,才不会于生死起厌离想,于涅槃起欣乐想;即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艰难的修习而到达的,所以叫难胜。就十波罗蜜多而言,此一阶段主要是配禅波罗蜜多。学四谛法,悟人我万法平等,为度众生杂学一切世间学问,精进,多做兜率天王。
第六现前地。此地菩萨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灭尽心与心所的作用,于定中现证法性,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六地菩萨多修"缘起观",学十二因缘法,得随顺忍,不再执着于我,意识暂灭般若自性现前,多做善化自在天王。</p><p class="ql-block"> 第七远行地。能于灭尽定中,念念起定,念念入定。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进入无相无功用行,所以称为"远行"。就十波罗蜜多而言,此远行地配"方便度";就修行时间而言,到第七地终了就是"第二阿僧祇劫"满,以后进入第三阿僧祇劫了。以前是有相行,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无相而有功用行,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身执已灭,法我尚有,超越罗汉寂灭定境界,多作他化自在天王。
第八不动地,无相而又无功用,智能、功德都任运增进,烦恼不起,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不动。修行到了第八地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能,即称之为"无生法忍"。八地菩萨的无相行,证无分别法性,得无生法忍,断尽三界烦恼,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灭除我执,得平等性智,多作大梵天王。
第九善慧地。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在十波罗蜜多中,能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有无量善巧方便度众生,多作大梵天王。
第十法云地。菩萨至此第十地,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之智,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称法云地。十地菩萨如册封了太子,是为法王子,位居补处,即将圆满成佛。十方一切诸佛放大光明而流入菩萨顶内,菩萨的菩提智光,与诸佛无二无别,圆满清净与诸佛一样。在十波罗蜜多中,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从愿力生大慈悲,福德智能以为密云;现种种身,为杂色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大雷音,说法降魔。一念一时,能于上所说微尘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萨的说法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得大圆镜智,周遍法界,已等同于佛,下生兜率示现在人间成佛。</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的“十地品”是《华严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讨论菩萨修行的十种境界。这些境界代表了菩萨修行的不同阶段,从初步的欢喜和净化到最终的成熟和成就,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修行方法和目标。简要的表述就是:</p><p class="ql-block"> 欢喜地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菩萨在此地超越了凡夫的境界,产生了极大的欢喜心,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成就</p><p class="ql-block"> 离垢地是菩萨通过持戒和修行十善业道,净化了自己的身心,远离了一切烦恼和污垢。</p><p class="ql-block"> 发光地是菩萨在此地通过忍辱和精进,智慧逐渐显现,如同发光一般。</p><p class="ql-block"> 焰慧地是菩萨在此地通过禅定和智慧的修习,智慧如同火焰般炽盛。</p><p class="ql-block"> 难胜地是菩萨面对修行中的困难和挑战,展现出极大的毅力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现前地是菩萨在此地能够现证法性,了了分明地见到真理。</p><p class="ql-block"> 远行地是菩萨在此地远离世间和二乘的有相有功用行,进入无相无功用行。</p><p class="ql-block"> 不动地是菩萨在此地无相而又无功用,智能、功德都任运增进,烦恼不起。</p><p class="ql-block"> 善慧地是菩萨在此地具足十力,于一切处了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说。</p><p class="ql-block"> 法云地是菩萨在此地具足无边功德,和无边功德水,长养众生根。</p><p class="ql-block"> 十地品为菩萨提供了详细的修行指南,帮助他们理解和实践菩萨道。通过十地品,菩萨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最终达到佛的境界。十地品不仅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修行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本来是一部独立的经典。汉译有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十住经》,唐尸罗达摩翻译的《十地经》。</p><p class="ql-block">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引用的时候也称为《十地经》,并曾为此造《十住毗婆沙论》(当时住地可以通用,龙树菩萨也只注释了欢初地与二地的一半)。世亲菩萨也曾为此造《十地经论》,传到汉地曾形成著名的“地论宗“。</p><p class="ql-block"> 《十地品》在《华严经》七处九会中第六会中所说 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为七处八会,而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本则为七处九会。</p><p class="ql-block"> 《十地品》在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中为第23至27卷,在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本中为第34至39卷。大乘佛教将菩萨修行过程分为五十二个阶段,称五十二位。</p><p class="ql-block"> 此五十二位,据《华严经》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觉、妙觉位。华严经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称 “三贤位”,是菩萨修行的核心阶位,为进入“十地”圣位(成佛关键阶段)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十住奠定心性基础(自利为主), 十行开展利他实践(利他为重), 十回向融通自他、空有(平等不二)。 三者层层递进,最终导向“十地”圣位,是成佛必经的资粮道。十住如种树(发心扎根), 十行如开花(利他显相), 十回向如结果(功德成熟回馈众生)。</p><p class="ql-block"> 十地属于菩萨修行的“圣位”,是成佛的关键阶段,每一地皆以断障、证智、修行为核心。每一地破除一类根本无明(如初地破“凡夫障”,八地破“无相障”)。 从初地“见道”至十地“圆满智”,逐步契入佛慧。 地地增长度生能力,从百界化身到无量化身。 十地圆满后,经“等觉”“妙觉”位(如弥勒菩萨),最终成佛。</p><p class="ql-block">(图片为《华严经十地品变相图》,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