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杨生华</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诚谢</p><p class="ql-block"> 夜里刚下过雨。这场雨,与前天那场雨比较,那场雨,像是为男人们冲澡下的;这场雨,像是为姑娘们沐浴下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天气预报,准得让人惊奇、唏嘘。报的是小雨,下的也真就是小雨,而且小的恰到好处。只把地皮淋湿,把灰尘压住,连一个小水坑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 路面湿润、洁净,走起来又不迸溅;刚修剪过的小草,在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特别好闻的、原生态的青香味儿。让晨练的心情,迅速由习惯上升为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再看道旁的树木花草,雨,像是握着梧桐和月季的指令来的。梧桐的嫩叶,被抹的油光发亮,树身却没有一道痛苦的泪痕;月季的花瓣上,撒满了许多晶莹的小水珠,剔透欲滴,欲而不滴。从她身旁走过,心里顿生趑趄,犹怕惊落了她。所以,格外小心翼翼。</p> <p class="ql-block"> 雨一停,太阳出来了。春天的太阳,本来就温和,又是从湿漉漉的云缝里挤出来,就少了热烘烘的烤劲儿,光线也没那么刺眼;天空,几缕浅灰透白的云彩,衬托着湛蓝,让心旷神怡徜徉在满眼的生机里。</p> <p class="ql-block"> 人在高兴的时候,容易想起高兴的事。就在这时,我又想到了竹笋。两三天前,我看过它,还没动静。有了这两场雨,我希望能很快见到它们。每年到立夏前后,它们就是我心里的牵挂。一种泛自心底的,初恋那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五六年前,我们银润中央广场的绿化工,在1号楼前栽了几颗竹子。后来,每年都出竹笋,并且逐年增多。现在,已由几颗变成了一片。竹子,是个很神奇的植物。它的根,称为地下茎(俗称竹鞭),是横着生长的,中间稍空,有节,并且多而密。地下茎的节上,长着许多根须和芽,其中一些芽,发育成竹笋,钻出地面长成竹子。另一些芽,不长出地面,而是横着发育成新的地下茎。</p> <p class="ql-block"> 我就住1号楼,那片竹子就在我的窗下。我有早上起床先开窗的习惯,每天我从窗口看世界的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片竹子。有时,我还会站在那里,凝视它很久。</p> <p class="ql-block"> 竹子的品种很多,有说几百种,有说千余种。我虽说不出窗下的竹子叫什么名字,但我坚信,它一定是个很好的品种。我的这种坚信,是基于它长出的竹笋而作出的判断。</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竹笋,不只是我喜欢,小区里的人们都喜欢,就连小孩子们,也喜欢去抚摸它,忍不住去摇晃它,好奇的去剥它的笋壳,弄得绿化工人们很是头疼。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不得不用尼龙网,把孩子和笋隔开。</p> <p class="ql-block"> 我对竹笋的喜爱,除了它自身长得可爱,更多的,是对它的神秘产生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 刚出土的竹笋,胖乎乎的,嫩嘟嘟的,毛茸茸的,穿着棕褐色的,还有鹅黄色的绒衣,相伴在妈妈左右,有点像一群小鸡跟着鸡妈妈,在草丛里捉虫子。稍细一点的,有的像牤牛头上的犄角;有的像嬉皮士戴的滑稽小帽;还有的像下硕上尖的小宝塔。特别是刚露头的那种,一个一个酷似雨后坐在泥地上的蟾蜍,墩墩地,黑黑的,萌萌的,很有内涵。</p> <p class="ql-block">竹笋的神秘和神奇,就更耐人琢磨了。就说它的生长速度吧,是超出我对植物生长的一般认知的。昨天看,还不见任何动静,夜里哗啦啦一场雨,早上再去看,一棵棵,甚至一片片,十几公分、二十几公分高的笋宝宝,会长得遍地都是。</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十分惊奇,一夜之间,它是怎么让自己长这么粗、这么快的?难道它是植物界的魔术大师?也不对,魔术不都是假的吗?它这可是真真的呀!看来,“韬光养晦”,“自我强大”,“待机而动”,才是我要思考的正确方向。</p> <p class="ql-block">还有,每次看到它,我的脑海里,就会条件反射出郑燮那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据说,几十斤上百斤重的石块,也难以阻挡竹笋破土而出。这又让我不可思议,一棵茎节上的嫩芽,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能量?难道答案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是啊,横竖是“咬定”了,又不怕“千磨万击”,还有什么能阻挡这样的“坚劲”呢?</p> <p class="ql-block">面对竹笋,深感自愧不如,遇到困难和坎坷,自己缺少的,不正是竹笋这种坚持和韧劲吗?再就是,先完成高度,再长成竹子,这不能不说是竹笋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竹林,通常是密集的。假若,竹笋急于长出枝叶,在拥挤的空间里,再想长高,几乎是不可能的。竹笋的聪明之处,就是先让自己长高,柱子一样冲向制高点,然后再发枝长叶,变粗变壮。这个过程走完,既有立足之地,又有发展空间,岂不是就可以“任尔东西南北风”了吗!啊,竹笋,你不仅让我喜爱,更让我钦佩!</p> <p class="ql-block">如我所愿,竹笋真的长出来了。我自然的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围着尼龙网来回移动,从不同角度欣赏着刚刚出生的小家伙们。它们的可爱,让我顿生感叹:“竹笋不长成竹子,该有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老伴在一旁拍拍我的肩,指着竹子说:“别这样伤感,你看,老了,不是又一道风景嘛”。</p> <p class="ql-block">杨生华,河南淅川人,1974年入伍,在铁军服役30年,大校军衔,休居洛阳,著有长篇小说《品味》,长篇叙事诗《铁军史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