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游走于虚实间的文化乡愁</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邱和平《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审美辩证之浅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皮文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邱和平的游记《云想衣裳花想容》以一次云梦祥云湾的游览经历为载体,在看似平实叙述中,实则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代仿古文旅景观的深刻审美辩证。</p><p class="ql-block"> 这篇散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一次愉悦的文化之旅,更在于它无意间触碰了当代中国文旅开发中"真实"与"虚构"的复杂关系,以及现代人如何在人造景观中找寻文化认同机制。</p> <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以李白的诗句点题,这种古典诗词的引用并非简单装饰,而是为全文定下一个文化寻根的基调。作者坦言最初对祥云湾这类"为搏噱头"的人造景观抱有怀疑,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增强了后文情感转变的可信度。当作者置身于祥云湾的徽派建筑、八脚牌坊、石板路和老街之中时,他的审美体验经历了从怀疑到接纳的微妙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一种在明知景观为"假"的情况下,依然被其美学效果所打动的复杂心理过程。</p><p class="ql-block"> 文中对祥云湾建筑细节的描写尤为值得注意。作者不厌其烦地记录牌坊的雕刻、凉亭的灯笼、楼阁的对联,这些细节的堆砌恰恰反映了当代人对"传统"的渴望与想象。当作者坐在凉亭中,"感受着微风拂面,聆听着轻柔绕梁的歌声和潺潺的流水声"时,他体验的是一种被精心设计但依然有效的文化氛围。这种体验虽是人造的,却因其美学上的完整性而获得了某种"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 游记中对两处楹联特别关注——"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和"卿为三秋异客;吾本一介凡人"——暴露了作者的文化认同机制。这些楹联所表达的出世情怀与文人雅趣,恰是当代城市中产阶层在繁忙工作之余所向往的精神状态。作者对这些文字的喜爱,实际上是对某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在文末将祥云湾与未苏湾、桥街对比,认为前者"所有的仿古建筑做得要精致和逼真些",并归因于"专业的事还真得专业的人干"。这一评价看似简单,实则揭示了当代文旅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当"真实"的历史遗存不可复得时,"专业"打造的高质量仿制品也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作者最终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形容祥云湾的美学效果,这个比喻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正如李白笔下借云喻衣、借花喻容的朦胧美,当代人也在这些人造景观中寻找着与传统文化的诗意连接。</p> <p class="ql-block"> 邱和平这篇游记,无意中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文化消费心理的绝佳样本。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当真实的历史空间不断消失或被改造,人们不得不通过高质量的人造景观来满足对传统文化的乡愁。这种需求既是商业开发的机会,也反映了深层次的文化焦虑。游记的价值在于它忠实记录了一个普通文化消费者如何在这种人造环境中获得审美满足和精神慰藉的过程,以及这种体验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p><p class="ql-block"> 总之,当我们在嘲笑这些人造景观的"假"时,或许应该思考:在当代社会,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真"?是物质形态上的历史遗存,还是人们心中对文化认同的需求?邱和平的游记提醒我们,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