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童年那点事儿(文章原创十三)

功勋

蛐蛐 <p class="ql-block">  我这个人,工作期间喜欢静 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思考问题;步入花甲之年后,又多了个爱好,喜欢在安静的条件下回忆过往,品味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这个爱好更加突显了。</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就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时还会在脑海中“再现”当年的情景;甚至情到深处时,还会不由自主的笑出声了。有几次,孩子们觉得莫名其妙,家人劝他们不要打扰我,说我可能又搭乘时空列车回到了幸福的童年。</p> 孙女发现的小秘密 <p class="ql-block">  那年秋天,二十多公里外的亲家公身体不好,我和家人开车去看望他。刚刚寒暄了几句,砰砰的敲门声,夹杂着奶声奶气的喊叫声,就响起来了。“爷爷开门 快开门”,原来是女儿一家到了。小外孙女,嘻嘻哈哈的在几个房间跑来跑去,顿时让这个家里充满了欢天喜地气氛。“嘟…嘟……”一阵阵特殊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在客厅里响起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只见,小外孙女先是一愣,随后把食指竖在嘴唇上看着每个人,示意大家静下来。刚才热闹的喧哗声消失了,平静之中的“嘟嘟”声,显得更加清晰 更加响亮……大家注视的目光,不由自主的集中小外孙女的身上……有的人开始捂住嘴了,那是怕笑出声来。此时的她,用眼睛和耳朵搜索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此时的她,就像小猫发现了猎物一样,屏住了呼吸、伸长了脖子、压低了身子、踮着脚尖 ,轻轻的向“嘟嘟”声挪动着步子。</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环境一下子静了下来,那小东西觉得安全了,便叫得时间越来越长,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声音也越叫越响亮了……小外孙女顺着叫声,蹑手蹑脚的来到爷爷面前,她怀疑是爷爷吹的口哨,可又觉得不是;她努力的辨别着,最后将目光聚焦在爷爷身上,并一跃扑向爷爷的怀里,大声的喊着“抓住喽 抓住喽……在全家的笑声中,亲家公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非常精致雕刻着花纹的小竹罐,告诉他的孙女,声音是从这里传出的,是一个叫“蛐蛐儿”的昆虫发出的叫声。小外孙女接过小罐,好奇的眯起眼睛,通过一个个小孔,仔细观察着那狭小空间里的小动物。</p><p class="ql-block"> 在蛐蛐的叫声中,亲家公绘声绘色的讲述着许多有关蛐蛐的趣事,讲得小外孙女瞪大了眼睛,吵着闹着非要一睹蛐蛐的尊荣。打开盖子,让蛐蛐跳出来给小外孙女看看?那还了得,要是小东西逃得无影无踪可怎么办,这可是亲家公的挚爱珍宝呀!还是女儿反应快 办法多,只见她抱过女儿说“乖乖女,咱们现在跟爸爸一起去捉蛐蛐,看看咱们的蛐蛐会不会比爷爷的更可爱 叫得更响亮!”女儿这一招可真灵,小外孙女急切的欢蹦乱跳的,拽着女儿女婿的手出门去捉蛐蛐了,亲家公如卸重负的赶紧把蛐蛐罐藏了起来。</p> 有个虫子叫蛐蛐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北京小孩儿,他们的游戏是不断升级的。一年级还在延续幼儿园的“丢手帕 老鹰捉小鸡”,二年级是“滚铁环 拍三角”,三年级是“跳皮筋儿 丢沙包”。</p><p class="ql-block"> 到了四年级上学期,“斗蛐蛐”进入了一些小男孩儿的视野,拿着罐子 瓶子 纸筒,找自己的同学“斗蛐蛐”,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爱好。贏者欢天喜地,败者垂头丧气;更有甚者,将自己斗败的蛐蛐狠狠的摔在地上,可怜的蛐蛐“粉身碎骨”,悲惨的“驾鹤西去”。其实,人们只知道斗蛐蛐,拿它取乐,却不认知它究竟是何物,让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去了解和认识一下蛐蛐。</p><p class="ql-block"> 蛐蛐,属于蟋蟀科(学名:Gryllidae)是昆虫纲直翅目下的一科,截止2024年12月,根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所示,该科共有252属2020种105亚种;中国共有13属37种。</p><p class="ql-block"> 蟋蟀多为中小型昆虫,少数种类较大,颜色从黄褐到黑褐不等,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具咀嚼式口器。部分种类的大颚发达,擅长咬斗。</p><p class="ql-block"> 它们的脚有三节,后足尤其发达。它们,不仅善于跳跃,能够跳跃很高,而且,能够连续跳跃,快速逃离险境。其前足胫节有听器,用来接受和辨别声音。</p><p class="ql-block"> 产卵器外露,形状像针或矛。雄性和雌性腹部末端各有一对尾毛,雄性腹端还有1对短腹刺。</p><p class="ql-block"> 蟋蟀几乎分布在地球上所有的地方;生活在所有陆地栖息地,包括树梢到地下几米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蟋蟀是杂食性动物,无法获得食物时会吃各种有机物。有些蟋蟀是植食性动物,部分种类则捕食无脊椎动物的卵、幼虫和小昆虫。</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雄性蟋蟀通过摩擦前翅发出鸣叫声,吸引雌性和驱赶其他雄性。前翅上有发声器,通过刮擦锯齿状结构发声。部分种类有呼唤、求偶、胜利和攻击性鸣叫。鸣叫频率因种类和温度而异。</p><p class="ql-block"> 蟋蟀可入药,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具有利水消肿的疗效。中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将蟋蟀视为宠物和好运象征。</p> 险象环生的捉蛐蛐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的小男孩儿,正是调皮捣蛋达到登峰造极的年龄段,他们上房偷梨偷枣 下河捉鱼捉虾 ,他们乐此不疲,却让大人们心烦意乱心惊肉跳。一天,院儿里一个叫“油条”的发小,悄悄的告诉我和弟弟说:“现在的蛐蛐市场可火了,除了可以都蛐蛐,还能卖钱。要不,咱们也去抓点蛐蛐,跟周围的小孩儿斗斗,看看谁厉害。再说,捉到好蛐蛐,弄不好还能卖个大价钱。”弟弟一听能卖大价钱,乐得蹦起来连声叫好,我说:“那我们要做好准备,特别是捉蛐蛐的工具和装蛐蛐的物件。”“油条”说:“听那帮大人说,古城墙石板下的蛐蛐个最大,河边草地里的蛐蛐最凶猛,红薯地和黄豆地的蛐蛐能过冬……”为了能捉到好蛐蛐,我们把作业本上的纸撕下来做成纸筒,把家里捞饺子的笊篱和种花的小铁铲带上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凶险残忍的龙虎斗。”那天,我们仨来到一个坍塌的古城墙边,此处的蛐蛐鸣叫声此起彼伏,可把我们“乐翻”了。可每次我们翻开石板时,下面的蛐蛐就蹦的蹦 跳的跳四下逃窜空空如也,我们蹑手蹑脚的翻着翻着,就在有些丧失信心翻开一块石板的时候,一个场景让我们惊呆了。我们屏住呼吸的看着,只见,一只大蝎子咬住了一个蛐蛐的后腿,蛐蛐挣扎着根本逃脱不了。就在饥肠辘辘的蝎子,用爪子按住蛐蛐准备美食一顿的时候,旁边石缝里大摇大摆的跑出来一条大蜈蚣。大概是蜈蚣也嗅到了蛐蛐的美味,想与蝎子分杯羹,快速的爬过来对着蛐蛐就是一口。蝎子看到有“人”来抢食,便用它尾部的毒针朝蜈蚣的身上乱扎,蜈蚣受到攻击用嘴去咬蝎子奋力反抗,两“人”抱缠在一起翻滚着 撕咬着,互相注入着毒液,没一会儿它们便挣扎着 抽搐着一命归西,再看那只蛐蛐早已无影无踪了。眼看着,蝎子蜈蚣都不动了,“油条”可乐坏了,只见他捡起蝎子和蜈蚣说:“走,咱们到中药店卖钱去,一人一根冰棍没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蛐蛐在前 癞蛤蟆在后。”没捉到蛐蛐的我们不甘心,又出发了。那天我们来到水塘边,茂密的的草丛里蛐蛐的叫声特别响亮,我们轻轻的移动脚步,轻轻的拨开枝叶,仔细的搜寻着蛐蛐的痕迹和踪影。只见一只硕大蛐蛐,正在不停的摇动着须子,剧烈的抖动着翅膀,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声音。我们没有下手,期待着它能招来更多像它一样的蛐蛐一网打尽。谁知,这时爬来一只癞蛤蟆,浑身长着疙瘩的它,眼睛像“灯泡”,肚子一鼓一鼓的,让人看着就恶心。只见它,爬爬停停 爬爬停停 悄无声息的,一点点向蛐蛐靠近,此时的蛐蛐还在不停的欢唱着,一点都没有感到危险的降临……就在我们脑子里画着一个发问号,“它来干什么”的时候,只见癞蛤蟆张开嘴,舌头对着蛐蛐弹射了出去,瞬间就将蛐蛐卷入口中,我们完全惊呆了,张着嘴互相看着……在随后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写《螳螂在前黄雀在后》的读后感,我写的是“蛐蛐在前癞蛤蟆在后”,老师看后给了我五分还加了个五角星,并让我在全班朗读。结果,我刚读标题,就引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