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树

山人河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莒村月光树:岁月深处的温柔守望</p><p class="ql-block">在上莒村包括我在内老一辈的记忆长河里,月光树始终是熠熠生辉的存在。它曾傲然挺立于上莒村对面山巅,背倚赤岽,身姿婀娜,宛如忠诚的守护神,日夜凝视着莒村的山水画卷,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生灵。于我而言,这棵树更是乡村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神圣图腾,承载着无尽的美好与眷恋。</p><p class="ql-block">往昔的莒村,被青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山上林木葱茏,野花肆意绽放,馥郁的芬芳在山间飘荡;野果缀满枝头,累累硕果诉说着自然的慷慨。那时松杉林立,是山林的主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些茂密的森林是大自然赐予莒村最珍贵的礼物。它们滋养着大地,稳固着水土,让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最纯粹的原生态。得益于自然的馈赠,再加上莒村百姓的辛勤耕耘,烟火日常里的锅碗瓢盆碰撞出生活的旋律,甜酸苦乐交织成岁月的滋味,生老病死见证着生命的轮回。质朴而简单的生活点滴汇聚,勾勒出独具韵味的莒村人文图景,弥漫着醇厚的乡土气息,涵养着莒村出生长大如今成了老一辈人的乡土情怀。尽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若不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莒村依然算是一幅传统田园画卷。山上的松树,恰似村里坚韧的汉子,不惧风雨、不畏寒暑,顽强生长、傲然挺立,同时又以热情包容的姿态,拥抱着世间万物,其品格令人倾心。彼时,村里有些年份的大松树还颇具经济价值,松香的产出便是其一。莒村也因此成为县里重要的松香产区,在计划经济年代,松香产业是生产队的重要副业,为工分赋予了更多价值。</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在土壤与气候的经年雕琢下,山上的松树形态各异。就像多子女的家庭,即便成长于相同的环境,孩子也各有性格。上莒村的山林中,有两棵古松备受村民们喜爱,承载着大家的眷恋与想象,一棵是 “伯公树”,另一棵便是 “月光树”。</p><p class="ql-block">伯公树扎根于东北面村口路旁,是村民进山劳作的必经之处。它外形酷似黄山迎客松,又如慈祥宽厚的长者,高大挺拔、枝叶繁茂。行人途经此地,在树下歇脚,它便用浓荫遮阳挡雨,带来舒适与温暖,宛如天然的小客栈。因其地势稍高,坐在树下,大半个村庄的风貌尽收眼底,颇有一番俯瞰众生的意境。</p><p class="ql-block">而月光树矗立在对面山的顶峰,恰好位于村里仰望月亮升起的方向,其树枝的形态与月亮表面的阴影几乎如出一辙。至于它因何得名,又是何时被赋予这个浪漫的名字,早已无从考证。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升起,仿佛就悬在月光树的枝头,与山下那自东向西潺潺流淌的溪流,一上一下,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灵动的诗意画卷。</p><p class="ql-block">儿时,我最爱坐在厨房侧门外。这里对那时的我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一来离厨房近,炒菜的香气总能顺着门缝钻进鼻子,还能眼巴巴守着饭熟。家里条件不好,挨饿是常事,所以时不时溜进厨房揭开锅盖找吃的,成了一种本能习惯;二来这里视野极佳,白天睁眼便能沐浴阳光,夜晚抬头就可见明月升空,极具诗意。每当夜幕笼罩,“月上枝头梢,月下童戏闹。潺潺莒溪水,牧歌伴相随” 的画面便在眼前徐徐展开。我常常对着月亮、对着月光树发呆。自幼熟知嫦娥奔月的故事,便总幻想着会有仙女从月亮上飘然而下,降临在对面山顶。那时,我常往对面山上跑,一来山上野果丰富,山稔、紫琳果等美味让人垂涎;二来心里还藏着小小的期待,盼着有一天能在月光树下,与从天而降的仙女来一场浪漫邂逅。</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政策放宽,一些人钻了空子,乱砍滥伐之风骤起。月光树终究没能抵挡住这场灾难,倒在了贪婪的斧锯之下。它换来的不过是微薄的钱财,却永远摧毁了多少人心中美好的想象与珍贵的记忆。如今,时光飞逝,我离乡谋生多年,但心中的月光树从未倒下。皎洁的月光依然温柔地洒在莒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故乡的美,在月色的映衬下愈发动人。月光的深情,恰似父母之爱,一路陪伴着游子,无论走到天涯海角。</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