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纸韵匠心~礼县王给剪纸艺术展开展

薛小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非遗传承 纸韵匠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礼县王给剪纸艺术展开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非遗传承,纸韵匠心。4月23日,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陇南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给剪纸艺术展览在礼县博物馆展厅隆重开展,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剪纸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礼县这片热土上,其古老的民间传说,传统的表演艺术,精美的手工技艺无不凝聚着祖祖辈辈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礼县剪纸是一种活态传承,它保留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其手法有粗狂豪放,也有委婉细腻,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寓言性。其内容主要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文学戏曲人物、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民俗事项、生活题材等类型。画幅小、图像传统简单的直接剪,图像大、内容多、构思复杂的,就要在折叠好的纸张上先把构思好的图案画出来再剪,图案非常精致细密的就要先画好图案,在采用雕刻的方法来完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礼县剪纸传承人王给是家庭剪纸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的剪纸震撼人心、画面精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剪纸的表现题材和形式。王给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清明上河图》、《水浒人物全图》等大型繁复细密的剪纸作品,也创作出了反映当地风土文化的系列作品,更是在单色剪纸的基础上,甲乙染色技术,从而使作品达到色彩多样而艳丽的效果,对未来剪纸艺术的发展空间做出了积极的、新的探索。礼县剪纸普及面大,民间基础深厚,具有很强的民俗学、美学、社会学、地方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以及收藏价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缘于根据对西部乡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和关注,2012年王给成立了“给娃剪纸工作室”, 2010年作品《清明上河图》被苏州博物馆收藏;2011年作品《抓髻娃娃贺新春 》荣获“教场坪能源杯”中国年俗剪纸大赛优秀奖;作品《十二生肖》在“飞洋鱼杯”全国小幅剪纸精品邀请展中荣获优秀奖;2012年作品《清正廉明》在“辉发杯”全国剪纸艺术大赛中荣获银奖;作品《中华儿女》荣获河南省第六届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2014年被认定为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评为陇南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礼县摄影家协会 薛小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