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王室的衰落和郑庄公的政治秀</p> <p class="ql-block">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之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篇目</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郑交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庄公戒饬守臣》</span></p><p class="ql-block"> 春秋初期的政治舞台上,郑庄公当了一段时间的男一号。《<b>古文观止</b>》里选的 <b>《周郑交质</b>》和 《郑<b>庄公戒饬守臣》</b>,分别描述他处理和周王室的关系及处理和诸侯国关系的做法,很出彩,算是两段 “政治秀”吧。</p><p class="ql-block"> <b>《周郑交质</b>》一文,叙事没几句话,涉及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p><p class="ql-block"> 郑国并不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自己的小弟弟姬友到郑地,后称郑桓公。</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郑地在周的都城镐京附近。周幽王继位,任命郑桓公为司徒,掌管教化。</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宠爱褒姒,朝政荒废,已经有诸侯背叛。外面犬戎,势力大张,随时威胁镐京。 郑桓公是个有远见的人,提前布局,带着族人迁到了今天的河南郑州、新郑一带。</p><p class="ql-block"> 这地方也不是无人区,处于䝞国 和郐 国之间,两国各有一些 城邑。郑桓公软硬两手一起来,又送财 物,又动刀枪,取 得了十座 城邑,站住了脚,慢慢的对外扩张。</p><p class="ql-block"> 历来史家们认为褒姒是西周亡国的祸根。</p><p class="ql-block"> 周 幽王被 褒姒迷得五迷 三 道的,废了太子,立褒姒生的儿子为继承人,为了博美人开心,还闹出了<b>“烽火戏诸侯”</b>的乌龙戏。</p><p class="ql-block"> 褒姒成天板着面孔,周幽王想让她开心,带着褒姒上到骊山,命人点起烽火台。周边的诸侯见狼烟滚滚,以为犬戎来犯。勤王大军急匆匆赶向镐京。</p><p class="ql-block"> 褒 姒见大队人马在路上狂 奔,十分热闹,乐得开怀大笑。</p><p class="ql-block"> 这种乌龙戏上演好几次。戏码和童话《<b>狼来了》</b>一模一样,只不过一个是童话版,一个是西周版。</p> <p class="ql-block"> 废太子的岳父见时机成熟,暗中联系好犬戎。犬戎骑兵冲进了镐京,周幽王和褒姒逃到骊山上,让人赶 快点燃 烽火。诸侯们 见了 狼烟,无动于衷:又逗咱们玩呢。该吃吃,该喝喝,别管他娘的。</p><p class="ql-block"> 镐京被攻破,周幽王死在骊山,褒姒也被抢走了。</p><p class="ql-block"> 废太子被拥立为周平王。镐京是没法待了,一来都邑几成废墟,二来毕竟是你们家引来犬戎,又杀人,又放火,还抢财物抢女人。你们家的仇报了,倒是舒心了,我们的日子怎么过?心里都有怨气。</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哪去?放眼一看,还有个洛邑,就是现今的洛阳一带。周公旦当年就打造洛邑作为周王室的政治副中心,搬到那里去吧。史称“</span><b style="font-size:18px;">平王东迁”。</b></p><p class="ql-block"> 搬 迁时,郑国可是出了大 力,又是划地盘,又是送东西,又派兵保卫。周平王站在新修的宫殿里长舒了一口气,对郑武公说:</p><p class="ql-block"> “伯叔,你来当卿士吧!”</p><p class="ql-block"> <b>《周郑交质</b>》中记道:<b>“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b>说的是这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有史家说,卿士是首席大臣。</p><p class="ql-block"> 郑武公当了周王的卿士,不是省油的灯啊,啥事都是他说了算,周平王想插个嘴都插不上,心里那憋屈啊。</p><p class="ql-block"> 郑武公之后是郑庄公,行事照样骄横,而且不断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兼并别人家的土地,干预别的诸侯国的大小事务,一副东周早期世界警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郑国此时财大气粗,又有人马又有粮,平王心里不得不防备。平王想分点权力给䝞公,想靠䝞公来牵制郑庄公。</p><p class="ql-block"><b> “王贰于䝞,郑伯怨王。王曰:无之。”,</b></p><p class="ql-block"> 周平王就想乘郑庄公不在都城时免去他的职务。保密工作没做好啊。被庄公知道了,追到朝堂上当质问,平王不敢承认,断然否认:没有的事!只差指天发誓了。为了让庄公放心,平王还主动提出交换人质,保证不会削弱郑庄公的权力权力。</p><p class="ql-block"> 周平王的儿子姬狐到郑国当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姬忽到周当人质。</p><p class="ql-block"> 堂堂周天子和一个小诸侯交換人质,近于笑话了。</p> <p class="ql-block"> 周平王满心委屈:我堂堂周天子,想任命个大臣都行不通,老郑,你还像个诸侯臣子吗?你不想想你们家还是我爷爷封的呢,怎么就忘恩了?</p><p class="ql-block"> 庄公也是一肚子不高兴:要没我们家,你平王早就连个立身之地都没有了。这几十年,要不是我们护着你,阿猫阿狗都敢欺负你,想分我的权,门都没有。再打这种主意,看我不弄死你。</p><p class="ql-block"> 平王东迁,王室一落千丈。直属的土地就洛邑外面不大的一片,土地小,人口少,军队没几个人,说话也没人听,勉强支撑个架子在那里。从前嘛,<b>“征伐自天子出”</b></p><p class="ql-block">派兵打谁,都是周天子说了算。现在这些诸侯要出兵,要掐架,都不报告一声。更糟糕的是该上的贡品都不送了,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周平王挂了,孙子姬林继位为周桓王。小子年轻不懂事,分不清形势,“<b>周人将畀虢公政,”</b>又想给䝞公分权来压制郑庄公。</p><p class="ql-block"> 郑庄公再不和他啰嗦,派祭仲(祭,此处读为债)率军,到周的地盘温,把那里的麦子割了。秋天,又把成周的庄稼全收了。</p><p class="ql-block"><b> 周和郑的关系彻底恶化。</b></p><p class="ql-block"> 事件叙述到此,后面左丘明老先生花了些笔墨来讲述信用的重要。他认为要讲求信用,只要真诚,普通器皿食材都可用作祭品,荐于鬼神。不真诚,交换人质也没用。</p><p class="ql-block"> 左老先生有点会错意,“<b>周郑交质”</b>不仅仅是信用问题。</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年,周 桓 王带 着 陈、蔡、卫三个诸侯国军队来找郑国报仇,被郑军大败。周王的肩膀也中了一箭,要不是跑得快,都当俘虏了。</p> <p class="ql-block"> 周郑交质和伐郑失败,是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力量大过王室的标志性事件。有史家称之为“干弱枝强”。</p><p class="ql-block"> 周的力量再怎么差,,毕竟是名义上的“<b>天下共主”</b>,敢这么公开和周王对着干的,郑庄公是头一个。这一把政治秀,够风头!</p><p class="ql-block"> 交换人质事件后没几年,郑庄公联合齐国、鲁国进攻许国。</p><p class="ql-block"> 许处于现今的许昌一带,面积不大,地点重要,属于交通要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是“<b>四战之地</b>”,又紧靠郑国。郑庄公已经在自己周边兼并了不少土地,盯上了许,终于说动了鲁和齐一起出兵</p><p class="ql-block">七月初一,三国军队逼近许城下。</p><p class="ql-block"> 郑国大臣颖叔考举着郑庄公的蝥弧旗首先登上城墙。郑国的大臣子都从下面对他射了一箭。颖叔考中箭,跌落城下身亡。</p><p class="ql-block"> 郑的大臣瑕叔盈又举着蝥弧旗登上城墙,高喊:“国君登城啦!”郑国军队全部登上城墙。</p><p class="ql-block"> 初三这天,军队进入许。许庄公逃往卫国。</p><p class="ql-block"> 准备出兵时,郑庄公在祖庙里搞了个仪式,颁授武器。子都和颖叔考争一辆战车。颖叔考挟着车辕奔跑,子都持戟追不上,就怀恨在</p><p class="ql-block">心。颖叔考登上城墙,子都便对他射一箭。这个举动是“<b>明枪易躲,暗箭难防〞</b>和“<b>暗箭伤人”</b>两个词汇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战争结束,接下来是一个富于政治智慧的后续讨论。</p> <p class="ql-block"> 伐许,表面上是齐国牵头,鲁和郑参与,实际上郑早有打算,暗中做了不少工作,才达成这次讨伐。攻城时郑国的军队也是主攻,出力最大。</p><p class="ql-block"> 齐僖公看穿了郑庄公的心思,提出把许交给鲁国。</p><p class="ql-block"> 鲁隐公自然不想趟这淌浑水,说“许国有错,如今已经受了惩罚,伏罪了。我就不参与管理许这件事情啦。”</p><p class="ql-block"> 鲁隐公明白郑在打许国的主意。鲁国要是占领了许,必然和郑对立。而 且许地离 鲁地远,占 领了,管理起来也不方便。虽然推辞不要,还是给 郑庄 公下了个小 绊子:许已经伏罪了。言外之意是不同意许灭国。</p><p class="ql-block"> 齐僖公拍板:把许国交给郑。</p><p class="ql-block"> 齐和鲁的态度值得玩味,明显不想看见郑的势力扩大。</p><p class="ql-block"> 郑庄 公 像一块肥肉 噎在 喉 咙处,吐是不愿吐,咽是咽不下,怎么处理,是很考究人的。这就有了郑庄公对许大夫和郑大臣的两次谈话。谈话内容是关于下一步工作的指示。选编者把这篇文章写入<b>《古文观止</b>》看中的也是这两段指示,所以篇名叫《<b>郑庄公戒饬守臣》。</b></p><p class="ql-block">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到许国的东部边邑,派郑国大臣公孙获住到许国的西部,把许国一分为二。郑庄公对百里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 “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于许,所 以借 我 的手 来 惩 罚他。”</p><p class="ql-block"> 先甩个锅,把伐许的原因推给上天和鬼神:是他们要惩罚你,只不过是假我之手。</p><p class="ql-block"> “我有几个同姓的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能把打败许作为自己的功劳啊!我有个弟弟,还做不到和睦相处,让他到处流浪,四方乞食,这种情况下,我又怎么能够长久占领许国呢?”</p><p class="ql-block"> 表示自己不想占领许国是因为自己的 内部没有处理 好。同 姓 臣子,这里可能指的是子都。子都射杀颖叔考,但庄公碍于同姓情面没有处罚他。在占领许后派人带上祭品到城外祭祀鬼神,诅咒射杀颖叔考的人,举动非常滑稽。</p><p class="ql-block"> 提到的弟弟是指共叔段。庄公恨不得处死他,这里是虚情假意地自我批评一下。</p><p class="ql-block"> “你侍奉许叔安抚此地百姓,我会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善终,以后上天施恩,许公难道不可能再登君位?那时希望我们两个还是好邻居,相亲相近。”</p><p class="ql-block"> 这话表面上说的很客气,实际庄公是说我活着的时候许是不可能复国的,我死了许还可能复国,我们两个还能做好邻居。画了个大饼。</p><p class="ql-block"> “ 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不要让他族靠近或居住在这里,来和我们郑国争这个地方。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子孙连挽救自己国家的危亡都来不及,哪里还来得及管你们许国。我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是藉此巩固郑国的边防啊。”</p><p class="ql-block"> 这话说的比较真实,郑能联合齐鲁,也许别的国家也会觊觎,所以郑庄告诫百里要防备其他国家。</p><p class="ql-block"> 对百里说的话,半真半假,假话多于真话,对公孙茯的训示则真话多于假话。</p><p class="ql-block"> “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马上就离开许国。”</p><p class="ql-block"> 郑庄公是有危机感的。他在位时,郑国很强大,也顺利占领了许国。可是国内矛盾尖锐,诸侯之间虎视眈眈,自己一死,继承人镇不住局面,局势马上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他 要求公孙获先不做 长期 打算。情况一变,立即率军回国,守住老巢。</p><p class="ql-block"> “眼看周王室地位权力一天天下降,周的子孙也一天天失掉祖先的功业。许国是太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相争呢?”</p><p class="ql-block"> 前半段是对形势的总体评估。周王室衰微,姬姓的诸侯互相打的六亲不认,也就是说,随时有可能哪个国家突然异军突起,把郑作为攻击目标。</p><p class="ql-block"> 至于说许国血统高贵,我们不和许相争,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两通指示读完,对郑庄公的真实意图,自然不难揣摩:既然一口吞不下许国,先暂时占领,再看下一步形势的发展,对外宣传还得正面讲,强调自己没有并吞许国的野心。</p><p class="ql-block"> 左秋明老先生也被郑庄公骗了,居然夸奖他“符合礼制”。还说,“许国不守法度就讨伐他,伏罪了,就宽恕他。”</p><p class="ql-block"> 这事体现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时虎视眈眈,抓住时机从别人身上割块肉;又要处处提防,不要被别人从自己身上剜去一块肉。</p><p class="ql-block"> 形势发展和郑庄公预测的差不多。十一年后,郑庄公挂了。过了几年,许还真复国了。</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小国的命运,大多为人刀俎上的鱼肉。没过几年许被逼迁徙,最后灭国。郑国呢,庄 公 死后,也逐渐变成一个受气的小国。</p><p class="ql-block"> 《<b>左传》</b>善于刻划人物性格。《<b>周郑交质》、《郑庄公戒饬守臣》,</b>连同《<b>郑伯克段于鄢》</b>,表现了郑庄公性格的不同侧面。</p><p class="ql-block"> 对共叔段夺权,顾忌庄姜,表面退让、容忍,时机一成熟,毫不犹豫,处 理得干脆利落。对 周 王室,虽身为臣子,但周王一旦想削弱他的权力,马上反击,而且粗暴过分。对许国,想兼并,又瞻前顾后,观察齐鲁的反映,走一步,看一步。通过这些描写,一个隐忍、审时度势又杀伐决断的诸侯形象,丰滿又鲜明。</p><p class="ql-block"> 西周东迁,原因是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造成犬戎进攻。这几乎是历史定论,其实是误解。下 一篇读 书笔 记专门谈褒姒。</p><p class="ql-block"> 为汉语贡献的成语和经典词汇:</p><p class="ql-block"><b>信不由衷 明恕而行 </b></p><p class="ql-block"><b>度德而处 要之以礼 </b></p><p class="ql-block"><b>相时而动 量力而行</b></p><p class="ql-block"><b>经国家 定社稷 无累后人</b></p><p class="ql-block"><b>谁能间之 交恶 交质</b></p><p class="ql-block"><b>假手 </b>(出自《尚书》,《左传》使用后,流传较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微信公众号 丫N彭老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