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夜,台灯下的我反复聆听第14课《我“是”谁》,在字句间叩问内心深处的答案。生命赋予我们多重角色,每个身份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责任与成长,也折射出困惑与觉醒。当这些角色的光影交织,我渐渐看清前行的方向,更坚定了心中的使命。</p><p class="ql-block">作为女儿,我在世俗意义上无疑是“成功”的。每次回家,行李箱里装满精心挑选的滋补品、新款保暖衣物;手机购物车常为父母添置智能小家电,带他们品尝网红美食,安排舒适的短途旅行。街坊邻居总夸父母有个贴心小棉袄,可这些看得见的孝心,在我心中却抵不过一句无声的叹息。工作后,我像候鸟般穿梭于城市与家乡之间,视频通话里父母鬓角的白发日益增多,电话那头“不忙就多回来”的试探,总让我喉头哽咽。我突然明白,父母熬过缺衣少食的岁月,如今所求不过是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闲话家常,是周末清晨推门而入的那声“爸妈”。这份陪伴的缺席,成了我尽孝路上最沉重的遗憾,也让我不断反思:真正的孝顺,或许不在于物质堆砌,而在于将时间化作绵长的守护。</p><p class="ql-block">站在教育帮扶的讲台上,我既是引路人,也是修行者。这些年,我见过受助学生眼中重燃的希望——那个因家庭变故濒临辍学的女孩,在助学金和课业辅导下考上师范院校;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通过心理疏导重拾自信,如今成了校园志愿者。他们的蜕变,是支撑我穿越风雨的力量。但误解与诋毁也如影随形:有人质疑帮扶动机不纯,有人指责方法无效,甚至遭遇无端谩骂。那些深夜里的辗转反侧,那些委屈到落泪的瞬间,都曾让我动摇。但每当想起从大山深处走出的自己,想起改变命运的教育之光,我便告诉自己:善念是穿透阴霾的利剑。我开始主动向教育专家取经,研读心理学书籍,参加公益培训,在与优秀同行的交流中拓宽格局。渐渐地,我学会用平和心态面对质疑,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因为我坚信,只要初心不改,终能汇聚微光成星河。</p><p class="ql-block">职场生涯则教会我敬畏与包容。初入职场时,我像个执着的“纠错者”,总希望用完美标准要求团队。发现流程漏洞便层层上报,遇到推诿扯皮便据理力争,却常常碰得头破血流。直到某次重大项目因多方协调困难陷入僵局,我才恍然大悟:职场如棋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棋子,有着不同的站位与使命。如今,我学会以同理心看待差异,用行动感染他人而非强行改变。在其位谋其职,专注于提升专业能力,反而让工作更显从容。这种转变,何尝不是另一种成长?</p><p class="ql-block">当多重身份的迷雾渐渐散去,“我是谁”的答案愈发清晰:我是女儿,是老师,是员工,更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追光者。人生海海,唯有找准定位,以平和心态接纳不完美,用行动诠释责任,方能在不同角色间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这份清晰,更让我坚定了未来的方向——全身心投入教育帮扶事业。今年,我立下目标:助力50名困境中的初、高中毕业生重返校园。他们中,有的因家庭贫困被迫放下书本,有的在青春期的迷茫中迷失方向,有的因学业受挫濒临放弃。我深知,教育是斩断命运枷锁的利刃。当年,正是求学路上无数陌生人的善意托举,让我这个大山里的女孩得以走出桎梏。如今,我愿化作桥梁,将这份希望传递下去。每一个孩子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每一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都值得被温柔以待。</p><p class="ql-block">如果您身边有这样需要帮助的孩子,或是愿意为教育公益贡献力量,欢迎随时联系黄老师(电话:17680268555)。让我们携手,为这些孩子推开一扇改变命运的窗,以教育为舟,载他们驶向更广阔的天地。因为我始终相信,当善意汇聚,微光终将照亮整个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