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月13日——18日,正值傣历1387年新年期间,我们一行摄影人在“老钱品茗轩茶叶商行”的钱总带领下,前去探秘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迈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境内。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迈山以普洱茶盛名,拥有万亩古茶园。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的古茶林成为世界遗产,世界认识了景迈山。但对景迈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茶,是生活;茶园,是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布朗族先民原居住在滇池一带,后来因为族群间的资源争夺而四处迁徙。在首领帕哎冷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景迈山。帕哎冷无意中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功效,以此医治了被瘟疫袭扰的部族。从那以后,布朗族定居下来,并且有计划地栽培茶树。帕哎冷留下遗训:“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所以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用不尽,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绝不能让它遗失。”布朗族以自己的祖先帕哎冷为茶树之祖,历时1700年不衰,并代代举行山龛节祭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样,当地的傣族也流传着祖先和茶叶的传说。傣族先民最初生活在勐卯毫发一带,随着人口增多、物资匮乏,王子召糯腊只好带领大家寻找更加富饶的居住地。他们跋山涉水,遇见了一只金马鹿。召糯腊追逐着这只美丽的金马鹿,来到景迈山,他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林木茂密,就把族人带过来安营扎寨,“景迈”即是傣语中“新造的城”的意思。偶然中,召糯腊也发现茶叶可以治疗感染疫病的妻子,于是组织族人播种茶籽。后来,布朗族的帕哎冷迎娶了傣族的七公主,从那之后,傣族和布朗族依山共存,和谐相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能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究竟凭什么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全球唯一的“茶”主题世界遗产,包括5片完整的古茶林,集中连片面积达1.8万亩。古茶林中有9个传统村落,当地布朗族和傣族的先民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创造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这些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有千余年历史,现有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就有一百万棵以上,是中国茶文化起源、发展与传播的鲜活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平掌古茶林,位于景迈大寨,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其中一处古茶林,现在是开放的古茶林展示区。这里的“茶神树”树龄据当地记载和部分研究推测超过1800年。每年春茶季都会受到村民的祭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西南地区的茶组植物,在第四纪冰期中存活下来,成为世界茶树的起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时,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森林中建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用“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结构,为茶树创造了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同时利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并提供天然养分,从而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迈“奉祖家园”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仙贡是我们的朋友,这次在景迈山的活动,都是她和弟弟岩勐安排的。这位80后傣族姑娘,2002年在重庆上完学回到家乡,与她的父辈一样,与茶为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仙贡跟我们说:对古茶树的采摘与利用要讲求适度与合理。目前主要在春、秋两季采摘茶叶,夏季不摘,保证茶树能够继续积累养分。采摘方式至今仍为人工采摘,采摘时都会注意留下新梢上的鱼叶(茶树的第一片小叶子)。茶树在精神上是景迈人的信仰,在物质上是重要的财产。我们的茶林是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迈山探秘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古茶林和茶叶,我们还寻找傣族和布朗族的建筑群,各种的民俗文化,人们的生活纪实,以及景迈山网红的云海,日出日落…所有这些,我都会在《行摄景迈山》系列文章里作展示,敬请留意。谢谢观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拍摄制作:张庆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