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云南虫谷之旅:“中国最后原始部落”—翁丁村

黎叔

&nbsp; &nbsp; &nbsp; &nbsp;2024年,我于11月23—12月2日,参加小敏旅行订制小团走云南“滇西秘境”线10日后,又继续连着走12月3—10日“云南虫谷”线8日游。<br>&nbsp; &nbsp; &nbsp; &nbsp;虽然我先前已4次到云南旅行过,自诩基本走遍云南各地,但该线路为小众线路,还是有些偏僻地方没走过。<div>&nbsp; &nbsp; &nbsp; &nbsp;由于深受《鬼吹灯.云南虫谷》的影响,我是专门冲翁丁村和哀牢山而走这条线路的。</div> &nbsp; &nbsp; &nbsp; &nbsp;12月8日上午,我们从葫芦小镇出发,行车约26.6公里,33分钟,前往翁丁村。 &nbsp; &nbsp; &nbsp; &nbsp;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一个有着近 400年历史以佤族为主的原始村落。<div>&nbsp; &nbsp; &nbsp; &nbsp;"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缠绕的地方"‌或‌"云雾缭绕的地方"‌。 翁丁村海拔1500米,周围自然景观优美,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村落依山而建,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大山的隔绝导致了翁丁村和外界的交流非常少,以至于他们是直接从原始时代跨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也正是因此,还保存着大量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为 “中国最后原始部落”。</div> &nbsp; &nbsp; &nbsp; &nbsp;防御外族或野兽入侵的木桩墙。 &nbsp; &nbsp; &nbsp; &nbsp;神秘的图腾崇拜—牛头。古老的佤族传说中, 牛是佤族的救命恩人。佤族人的心目中,牛是吉祥神圣的象征。所以佤族人对牛的崇拜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们视牛头为财富,家门口挂的牛头越多,说明村寨、家庭越富足。<div>&nbsp; &nbsp; &nbsp; &nbsp;而在村头挂牛头的习俗源于人头祭祀。</div>&nbsp; &nbsp; &nbsp; &nbsp;很久以前,在春耕播种前,佤族人会以武装的方式去其他部落猎取敌人的首级。砍头的方式还很奇特,他们会选择头发胡须茂盛的壮丁,不会一下砍掉人头,必须数刀割下,否则他们会认为自己也容易被砍头。回来以后,佤族勇士把人头挂在木桩上,通过一定的祭祀仪式加以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平安。到了第二年,换掉旧人头,把新人头再挂上去。听起来是不是很血腥?所以,在1958年,废除了用人头祭祀,多用牛头桩代替。 &nbsp; &nbsp; &nbsp; &nbsp;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并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树作为寨神或树神,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动,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神林里的树从没人乱砍,因而长得非常茂盛。 &nbsp; &nbsp; &nbsp; &nbsp;前往神林祭祀: &nbsp; &nbsp; &nbsp; &nbsp;佤族人民视木鼓为神圣尊贵的乐器。在每个佤族村寨里都有一对木鼓,恭敬地放在竹制木鼓房里。<br>&nbsp; &nbsp; &nbsp; &nbsp;在佤族传说中,先祖的木槽在远古的大洪水中拯救了佤族,它就像佤族的诺亚方舟。制作木鼓的日子就成为佤族最盛大的节日,叫拉木鼓。<div>&nbsp; &nbsp; &nbsp; &nbsp;拉木鼓的时候,全寨人一起出动,到山上精挑细选一株大树,砍倒后众人齐力拉回村里。他们一边拉一边有节奏地喊着号子拉动原木,周围的人唱起拉木鼓歌,边歌边舞。</div> &nbsp; &nbsp; &nbsp; &nbsp;走进村寨,是一片开阔的打歌场地,就如同进入一场沉浸式真人实景剧。平时寨子里剽牛、拉木鼓等佤族特有的集体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 &nbsp; &nbsp; &nbsp; &nbsp;佤族的房屋别具一格,整个寨子放眼望去,都是干栏式的竹木房子,跟周围茂盛树林和起伏的山川融为一体,远看像翠绿森林里一个个巨大的蘑菇。 &nbsp; &nbsp; &nbsp; &nbsp;最早,翁丁村村民是从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地迁到沧源芒回的,但是随着人员不断增多,田地不够耕种,杨氏就带领9户人家迁至如今的翁丁村。<div>&nbsp; &nbsp; &nbsp; &nbsp;佤族有这样的一个习俗:谁第一个建寨谁就是寨主,所以寨主职位在杨氏宗族中世袭继承。<br>&nbsp; &nbsp; &nbsp; &nbsp;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翁丁村形成了 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居住的生态村落。</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虽然佤族人民生活在大山里,并不缺乏建筑材料,但树木对于佤族人来说是神林。 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并不会随意砍伐。</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竹木茅草房是当地的标志,房子下层用圆木支撑,就地取材,底部铺上竹板,围墙也是竹板。 用细长的茅草编织成屋顶盖在上面,屋檐伸出一截,即能遮阳又能挡雨,一举两得。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它天然古朴的韵味。</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佤族民居最普遍的就是上下两层楼,上层干燥凉爽,一般会住人,下层养猪、喂牛。此外,他们会在住房边建一间小小的储藏屋,主要装粮食。家家户户都不上锁,路不拾遗的民风一直保留至今。<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鬼吹灯》系列里最精彩的一部《云南虫谷》中“遮龙寨”的原型,正是翁丁古村。而剧中的“遮龙山”是在哀牢山拍摄的。 &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的原始古寨曾两度被大火吞噬,一次是2013年,一次是2021年,一场大火烧毁105间房屋,只剩下4间。这场大火,几乎将这个村落里的所有文物毁于一旦。翁丁村的损失,不亚于巴黎圣母院那场火。烧的不仅仅是古老茅草屋,更是历史文化价值。好在古村原来的面貌和建造方法都是已知的,重建村落从技术层面来说做到了“原汁原味”。浴火重生后,勤劳的佤族人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了家园,加大了防火措施。<div>&nbsp; &nbsp; &nbsp; &nbsp;2021年的大火(网络图片):</div> &nbsp; &nbsp; &nbsp; &nbsp;男耕女织是翁丁村是典型的生活方式,妇女们在织布、聊家常;而男人们则是下地耕田。当地妇女都有抽烟斗的习俗,不管是在劳动中或在空余休闲时都会拿出烟斗抽上几口烟。她们用的烟斗都是自己做的,烟杆和烟斗取自山上的竹子。<br> &nbsp; &nbsp; &nbsp; &nbsp;当地妇女抽烟斗习俗也体现在下面的歌舞表演中。 &nbsp; &nbsp; &nbsp; &nbsp;午饭后,我们行车约343.1公里,4小时43分钟,前往思茅地区的景东彝族自治县县城入住。 &nbsp; &nbsp; &nbsp; &nbsp;晚上出去吃火锅: &nbsp; &nbsp; &nbsp; &nbsp;本篇部分文字内容参考百度。<div>&nbsp; &nbsp; &nbsp; &nbsp;本篇无人机拍摄素材由云南大兵小唐提供、某些视频素材和照片由领队小敏拍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