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探古之旅(二)

幸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西博物院,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殿堂,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文明对话,感受历史的脉搏。</span></p> <p class="ql-block">侯马盟书</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出土</p> <p class="ql-block">山西,地处中原腹地与塞外草原的农牧交错地带,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p><p class="ql-block">战国至秦汉,长城南北,中原王朝与匈奴对峙数百年。魏晋南北朝,内迁山西的北方各民族先后崛起,相继称雄。4世纪末,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雄踞山西,推进汉化。其后魏分东西,延及北齐、北周,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发展,催生了隋唐盛世。</p><p class="ql-block">北魏平城、北齐晋阳,是北朝"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空前繁荣。</p> <p class="ql-block">长城</p><p class="ql-block">内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兴起于北方蒙古高原,游骑南下,侵扰中原。秦始皇连接战国秦、赵、燕长城,构筑万里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山西北部长城关隘成为汉匈战争的要塞。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依附,曹魏时分其为五部,多数安置在山西境内;北匈奴在与汉王朝的百年角逐中,逐渐西迁,脱离汉境。魏晋时期,北方的羯( jie )、羌、氏( di )、鲜卑等民族陆续内徙。西晋末年,南匈奴后裔刘渊在离石建立汉国,揭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序幕。其后200年间,山西成为北方各民族碰撞融合的中心舞台。</p> <p class="ql-block">胡傅温酒樽</p><p class="ql-block">1962年出土于右玉县大川村,同出的还有胡傅酒樽等七件铜器。两件器形基本相同,一件器盖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甘四斤,河平三年造",另一件文后多一"二"字。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围饰三个凤形钮,器底装三个熊形足。盖部和器腹满饰高浮雕虎、羊、牛、猴等动物十余种。中原器型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是胡汉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物证。</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p><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墓葬中的厌胜、驱鬼之物,通常放置在墓室内。镇墓兽流行于春秋战国到宋元时期,《周礼.夏官》中即有关于"方相氏"以戈驱赶墓中鬼怪的记载。</p><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想象出来的异兽,带有人的意念和情感。人们将其塑造成恐怖怪异、凶猛强悍、愤怒暴烈的形象,似人非人,有超人的力量,用以护佑墓主。北朝镇墓兽通常为一对,一为人面一为兽面,前者可以追溯到楚国墓葬内的人形镇墓兽,后者的早期形态可能是东汉时期墓葬内的独角兽。</p> <p class="ql-block">童子葡萄纹鎏金银高足杯</p><p class="ql-block">北魏(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