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铜制卤簿钟,高1.84米高,钮高0.47米,口径0.81米,重835公斤。因钟身满铸皇帝出行仪仗(称为"卤簿")纹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卤簿是古代国家君主重大国事活动上的典章制度,是集仪仗队、军乐团、舞蹈表演、车辆服务、交通安全、治安保卫等诸方面整体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该钟身形体正圆,呈桶形,由五道弦纹分隔为六层。第一层为钟顶,呈半球形,上铸双龙戏珠纹钟钮;第二至第四层凸铸宋朝皇家"卤簿仪仗"的宏大场面,分为"车辂"、"旗仗"和"宫卫"三个部分;第五层为横绕钟身一周的山水图卷,气势磅礴,山势连绵,象征着北宋王朝广袤领土的全面愿景;最下方的底部区域是分别铸在八个波曲状钟脚上,从湍流中浮现出来的八位道士仙子和神话中的海洋生物。此外,钟身有两处刻款,分别为金代验刻款"右街僧官(押)宛平县仰山院官(押)"铭文和清代追刻的"大清乾隆年造"铭文。</p><p class="ql-block">此卤簿钟铸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是朝庭重要的礼乐器。在靖康之变后,卤簿钟等众多宝物与宋徽宗、宋钦宗一起被金人掠往北方。据考证,此钟于靖康二年(1127年)由金人自汴京(今河南开封)运至燕京宛平县仰山寺,清乾隆年间加刻清乾隆年款后运至承德。上世纪二十年后由奉系军阀汤玉麟之子汤佐荣从承德盗运至奉天。解放后入藏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卤薄钟的纹饰为复原北宋皇宫仪仗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三车一舆"(革车、指南车、相风乌舆)的细节,反映了宋代皇家礼仪的规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靖康之耻的实物见证,卤簿钟不仅承载了北宋的辉煌,也记录了其覆灭的悲剧,具有强烈的历史警示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