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鹅卵石

<p class="ql-block">诵读结束,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活动有价值。尤其我们班孩子,让我惊讶万分。平时训练时,站没站样,读没读样。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甚至有的彩排时坐地上,有的你踢我一腿,我踩你一脚。似乎老师生气发火,是他们得意的事儿。最简单的动作,也不整齐,反反复复错误。这也打消了我根据诵读加点东西的念头。最糟糕的是,周三比赛,周一领读的孩子打退堂鼓。他不会背,开始拿稿子练习,我就联系他妈,让他回家背。他很快就会背了,骄傲地讽刺自己的搭档。我呢,带侄女跑着玩的路上练习。我总要她提示,反复提示,把她气得不清。偶尔她也有错误。我们哈哈一笑,继续。那个男孩突击会背之后,排练时常发现有遗忘的问题。他羞得脸红,声音也低下去了。尽管提醒他正常,得回家再背,他觉得很丢脸,失去了信心。周一怎么也不肯领读了。</p><p class="ql-block">只得换人。好在与《春晓》作者同名的男孩,是个做事认真的孩子。当然,我不得不牺牲他们的课间时间。</p><p class="ql-block">忐忑不安地看着他们走上舞台。嗯?这是那群捣蛋鬼吗?很快队伍就站齐了,丝毫不拖沓,一个个表情严肃,身体站得笔直笔直。诵读时,动作整齐,声音铿锵有力。</p><p class="ql-block">关键是,当领读的开场白说完,等着音乐诵读,音乐老不出来。好不容易咯噔一下,又停了。孩子们开始诵读。接着,就在咯噔,咯噔,哑巴,哑巴,咯噔,咯噔的音乐里,按照他们的节奏,镇定自若地进行着诵读,似乎音乐问题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情。我不禁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每个班师生都很下劲。有的班级有歌曲,有舞蹈,有类似话剧……我不看热闹,更在意孩子们的诵读内容,诵读技巧。这是语文老师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六年级老师和校长还诵读了一篇文章,不知道是哪位老师写的,关于六年级研学旅行的。这确实是送给毕业班孩子的一件珍贵的礼物。它肯定了孩子们在研学中的意志力,团结互助的品质,寄托了老师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比赛结束,班里孩子找我,谈关于音乐的问题。我告诉他们:意外很正常,关键是你们在意外中表现得那么好,非常了不起。至于名次不必在意,努力过就行。</p><p class="ql-block">人生难免有意外,能泰然处之,把事儿坚持做好,是多么了不起的心态和品质。在他们心里,藏着平时我没发现的自尊,自爱和集体荣誉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