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音堂</p><p class="ql-block">山西长治市的明代庙堂</p><p class="ql-block">观音堂,是位于山西省长治西北郊5公里处的梁家庄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坐东向西,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香亭、观音殿。观音殿为寺院中的正殿,广三间深两间,单檐悬山顶。观音堂建于万历九年(1581年),清代屡有修葺。现存[b]建筑正殿为创建时原构,其余都是清代所建。2001年6月25日,观音堂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观音堂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雕塑是中国古代美术史册中的悬塑代表作品之一。在彩塑布局和造像思想上,观音堂观音造像主旨突出、三教合一,布局繁而有序。造像之间,巧妙且相互连接,并注重宗教气场的表达。在雕塑技法上采用了圆塑、悬塑、凸塑、组塑、贴塑、浮塑等多种手法。此外,观音堂的彩塑艺术核心主题为宗教内容。在布局上,彩塑不仅遵循宗教教义与造像仪轨,还满足了当地民众对宗教信仰的审美追求与心理寄托</p> <p class="ql-block">在观音堂门楣之上,悬挂着一块匾额,其上刻有鎏金大字“观音堂”,此匾为明万历十一年(即1583年)由诰封兵部侍郎郜钦所题写。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装饰以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与悬塑此三间小殿堂内,存塑像约五百尊,彩塑与悬塑交错布局,儒、释、道三教文化和谐共融。</p> <p class="ql-block">殿堂正中的佛坛供奉着佛教“三大士”: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庄严神圣。其后的正壁,则绘有《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典故,展现了丰富的佛传故事。位于当心间正面后金柱顶端的,是儒、释、道三教鼻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并列坐像,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侍左右,此布局深刻反映了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色。释迦牟尼呈结咖趺坐姿,左手置左足上,右手屈指作环,呈现“说法”之姿;老子道袍飘飘,似在传道授业;孔子儒服端整,正向弟子们讲授学问,三教并存,相互促进。</p><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佛台上,分别陈列着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十八罗汉像,形态各异,包括睡罗汉、哑罗汉等,栩栩如生。罗汉像之上,则是守护佛国的二十四诸天尊神,四大天王。内壁三层,塑有十二圆觉菩萨像,依次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等(缺一贤善首菩萨)。再往上至第四层,南壁展现道教人物故事,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等;北壁则描绘儒教人物,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列于其间。殿门窗之上,南面绘有八仙拜寿及唐王接经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正殿内,五百余尊造像在整体布局中,除3尊较大的观音主像外(约2米左右),其余都是体量较小的塑像(最小的只有10厘米),围绕着三尊观音主像,分布于四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