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冀中古建之行首站是正定古城内的隆兴寺。正定,春秋时为鲜虞国都城,战国属中山国,汉初改真定县,清雍正元年定名为正定县。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古城拥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逐一游览观看。</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寺是历代敕造皇家寺院,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这里"京"是东京汴梁,寺内众多文物古迹,对古建爱好者来说会有很多惊喜。</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没有山门,其检票口就是天王殿的入口。拱形大门 上方镶嵌康熙皇帝御书的“敕建隆兴寺”及“天王殿”金字匾额,边框是高浮雕云龙纹。</p> <p class="ql-block">次间、梢间是砖雕三抹菱花假面窗。</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初期,保留宋代建筑特征,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有所改造 。可以清晰看到清代装饰风格的小斗拱夹杂在宋代的大斗拱之间。</p><p class="ql-block"> 山墙主体为红色,搭配金色具有吉祥寓意的传统纹样 ,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 ,色彩对比强烈,彰显庄重华丽。</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供奉金代木雕大肚弥勒佛像。根据梁思成先生30年代所拍照片,当时在转轮藏前正对着门的是一尊金代木雕大肚弥勒佛像。如今这尊弥勒佛被移奉在隆兴寺进门的天王殿正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旧时隆兴寺门前</p> <p class="ql-block"> 跨过天王殿,进入隆兴寺,从平面图上可见整座寺院依南北中轴线纵深对称布置,前殿后阁,有七重殿宇。</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向北是一座空旷的砖石台基,原是规模最大的大觉六师殿遗址,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面积约1800平米,民国前就已经失修坍塌了。</p> <p class="ql-block"> 大觉六师殿,俗称“七佛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金、元、清均有过重修,佛坛上现存六座砖石佛坛,呈八字形左右对称排列,据记载大殿佛坛供有释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六位祖师。</p> <p class="ql-block"> 在台基上仍存有柱础遗迹</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调查古建筑时,所拍的照片显示“殿已坍塌,只剩一堆土丘,高约丈余”,“土丘东偏有高约七尺武装石坐像”。1953年,文物保管机构成立后,清理了殿址上的废墟,1964年对台基进行了清整修葺。</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北走是隆兴寺建筑的精华,被梁思成先生称为 “只在宋画里见过” 的摩尼殿,俗称五花大殿。“摩尼”是梵语的音译,其意译为“珠”或“宝珠”。</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殿在遭受地震后落架大修,在梁柱间发现了 “宋皇祐四年” 的题记,距今969年,是隆兴寺现存四座宋代木构建筑中唯一有明确纪年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前摆放一个石质香炉,据推断应当是宋代的遗存,与身后摩尼大殿同属一个时代。</p><p class="ql-block"> 香炉正面雕刻的是药师佛,围绕药师佛雕刻的是他的十二护法神,十二药叉神将。</p> <p class="ql-block"> 十二神将手持宝器,姿态威武挺拔,这十二神将头冠上都有对应的十二生肖,每一个属相对应一个神像。</p> <p class="ql-block"> 借用老师空中俯拍图片,说明摩尼殿在古代建筑唯一性。</p><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基近方形,建筑形制为重檐歇山顶,青色琉璃瓦覆面,绿色琉璃瓦剪边。四面正中,各出一个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座抱厦,南北两座大于东西两座,</span>故形成了长十字形的平面布局,与传世的宋代绘画极类似。</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有127朵斗栱,斗栱种类丰富。</p> <p class="ql-block"> 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斗拱,柱头铺作是单抄单昂偷心造,补间铺作另加斜拱,这是辽代惯用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的斗栱又很奇怪:一般建筑的柱头铺作(柱头上的斗栱)比补间铺作(两柱间额枋上斗栱)大而复杂,而摩尼殿的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正好相反。</p> <p class="ql-block">大殿梁架结构稳定,檐下大量使用斜拱</p> <p class="ql-block">斜拱后尾在殿內交叉成三角网架,与《营造法式》所写相符。这种形制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建筑外立面有着宋代特色 “侧脚" ,俗话说 外檐柱子向内倾斜,次间,梢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整个屋檐似乎欲振翅欲飞。</p> <p class="ql-block">东抱厦外观</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写道:“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悦感。”并称赞它“是木构建筑之杰作”,“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p> <p class="ql-block"> 在柱头间增加了不少栅栏窗,改善了殿内光线,方能能看清斗拱与梁架结构,站在大殿中间抬头仰望,层层叠叠的斗拱犹如一颗颗镶嵌在大殿内的硕大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 大殿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膝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环形,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双手抱拳,老诚持重。右侧站立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而梵王、帝释两尊佛像于上世纪60年代被毁,后重塑。</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繁复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 殿内留存近四百平方米的壁画,多为明清绘制。</p><p class="ql-block"> 东面墙壁绘“西方胜景”,正中阿弥陀佛与左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均结踟跌坐于高大、华丽的须弥座上,阿弥陀佛手持法界定印,观世音、大势至各双手持一枝莲花,三尊像皆有圆形头光和背光。四周绘有佛陀、菩萨、罗汉、乐伎、圣众400余身。</p> <p class="ql-block"> 站在壁画侧面,迎着投射进来的光线,清晰可见壁画上的房屋院墙金黄色琉璃瓦呈立体浮雕,采用了沥粉贴金工艺。</p> <p class="ql-block"> 东西抱厦两侧绘有二十尊天。东抱厦北壁共绘6身,主尊自左向右依次为日宫尊天(榜题磨灭,已无法辨认,</p> <p class="ql-block"> 东抱厦南壁,画框宽3.6米,高2.4米。共绘8身。主尊自左向右依次为金刚尊天、鬼子母天、大悲尊天。</p> <p class="ql-block"> 四面的抱厦虽然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但减弱了殿内采光,殿内壁画看着十吃力。</p> <p class="ql-block"> 大殿北墙整整一壁五彩镂空泥塑悬山,壁中央有被誉为"东方美神"的悬塑倒坐观音。倒坐观音左右的青狮和白象。这两尊塑像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分别象征着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观音像端坐在悬山正中,高达3.4米,身稍稍前倾,头微微右倾,眉眼慈悲俯视。观音头戴宝冠,项饰五彩缤纷的璎珞,披巾自肩下垂,绕两臂向下飘逸。下着着镶花边的红裙,左腿下垂,右腿自然斜压于左腿之上,成跷着“二郎腿”的姿势。形象极具人格化,神态自若,端庄恬静,倾俯众生,抚慰着礼佛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悬山中还塑有形态各异30余身彩塑</p> <p class="ql-block">从摩尼殿倒座观音出来穿过牌坊</p> <p class="ql-block"> 牌坊面北就是戒坛,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台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地基部分石坛明代建立,上部木结构建于清康熙年间</p> <p class="ql-block"> 戒坛内供奉了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双面佛</p> <p class="ql-block"> 戒坛北面左右各有一座建筑,东北方向是慈氏阁,西北方向是转轮藏阁。两座建筑外观相同,近似正方形的单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但内部结构因用途不同而不同。</p> <p class="ql-block"> 转轮藏阁建于北宋,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又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复杂的古建筑建造法式无法一时看明白,需要回家补课。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转轮藏阁</p> <p class="ql-block"> 阁内转轮藏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建造,但隆兴寺转轮藏是保存下来最早的,目前仍可转动。</p> <p class="ql-block"> 慈氏阁建于北宋,供奉弥勒的殿阁。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p> <p class="ql-block"> 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对其复杂结构也需回家补课。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慈氏阁</p> <p class="ql-block"> 阁内供奉高7.4米的弥勒菩萨,是北宋时期独木雕刻,其形制为佛教中正统弥勒造像。弥勒菩萨面目慈祥,头戴佛冠,上身内著衬胸,外穿天衣,下著齐足长裙。右手上屈於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其形为诸天说法状。菩萨身後为轮廓奇特精美的举身大背光,通高9.9米。背光主题纹饰为雕制的卷草纹,内饰花卉,外镂火焰。整个雕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 在慈氏阁与大悲阁之间有一通极其珍贵的石碑,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全称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其书体方整有致,用笔沉摯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具有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隋碑第一”之称,为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碑前人头攒动,勿勿看了一下,回家找到碑贴重新仔细欣赏其精美楷体。</p> <p class="ql-block"> 大悲阁宋代原建,内供奉高19.2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最高古代铜铸佛像</span>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在落架大修,无法入内观看,甚为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 先附上旧时照片,因在前面建筑逗留太久,寺后的大悲阁,毗卢殿,弥陀殿都掠过,留待下次再来看。</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的孤例,</span>造型独特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国古代最高的铜铸</span>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正定隆兴寺跨越千年,集隋唐至明清历代艺术精华于一身,不愧为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活化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