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南浔

俞仁凤

这个月初,学校通知我:4月20日,带队学生,前往南浔研学。<br> 南浔?我在记忆里搜索,翻开电子老照片,果然找到了:2008年1月,市教研室组织教研员外出学习,目的地就是南浔。<br>  照片,仿佛把我带回了南浔。<br> 时在寒冬,又是旅游淡季,留在记忆中的南浔是孤独的,如藏书楼前的枯荷、寂寞的酒旗、寂寂的街道,冷清的水道……真不像个风景区。 现在的南浔,如何呢?<br> Deepseek告诉我,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41名进士。有刘、张、庞、顾四大家族。‌刘家‌,以“刘家的银子”闻名遐迩,著名的“嘉业藏书楼”出自刘镛之孙;‌张家,以“张家的才子”著称,后代中人才辈出;‌庞家,以“庞家的面子”享誉一方。庞家1906年捐助创办了复旦公学,这便是复旦大学的前身;‌顾家,以“顾家的房子”为人称道。顾家名言“得诸社会,还诸社会”,设立叔苹奖学金,造福学子。2015年,南浔古镇正式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5A级旅游景区。<br>  由此看来,这趟研学,还值得期待。<br> 2025年4月20日,如约前往。<br>9点进入景区。先去小莲庄。庄内御赐牌坊、匾额、碑廊等一一从记忆中翻了出来,还能对上号。<br>  穿过牌坊,紧挨着一块一块墙壁,上书“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八个大字,这是顾家名言。刘顾两家联姻,介绍刘家,就带上了顾家。<br> 走过介绍“叔苹奖学金”的这块壁,便来到了“嘉业藏书楼”。透过玻璃往里看,能看到整齐的书柜,书柜里雕版印刷出来的一本本的线装书,整齐地摆放着,像在讲述着传承的故事。这私家藏书楼,在历史的变迁中,已经上了浙江省图书馆的户口本了。 第三站是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这座大宅由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有五落四进和各式楼房150间,其砖雕、木雕、石雕以及玻璃雕被称为“四绝”,号称“江南第一巨宅”。参观出来,折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子孙孝顺能做到。<br>  第四站是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刘镛的第三子刘梯青所建。建筑以欧洲建筑为范本,同时融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是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它的北部原为明末庄允诚宅邸,大概缘于这个原因,在参观中所见的都是“庄氏史案”,血腥味很重。<br> 剩余时间,便在街上徘徊。街市上人来人往,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铜臭气很重。商铺沿河铺开,河中船来船往,偶尔鼓声喧哗,那便是来了一艘表演的船,船上俊男靓女,唱着舞着,制造者欢乐!<br>  11:30,集合的时间就要到了,加快脚步走出了南浔景区。<br> 第二次来南浔,游人多了,也热闹了许多。但南浔的历史依旧,感触最深的其实是八个字:得诸社会,还诸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