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参加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马兰村场站防化连的移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李民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航空兵场站编制有防化连,全空军乃至全军(包括陆航、海航),开始也只有马兰村场站一家。它是适应保障核试验任务的需要而建立的特殊编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而组建的。马兰村场站防化连的前身,是组建于1957年的沈空司令部直属防化二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沈空司令部有两个防化连,一连为防化教导连,二连为防化连。二连分出去一个排随高炮一师去支援越南,又从一连补充部分同志到二连(教导连后改为沈空司令部防化连,参加过空军防护大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核试验任务的需要,1967年4月奉空军命令,将沈空司令部防化二连改编为空军马兰村场站防化连,并奉调入疆,编入空军马兰村场站序列。马兰村场站防化连第一任连长是王洪林,指导员是张干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一个部队作风的养成和战斗力的成长,是和他的首任首长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兰村场站防化连的首任连长王洪林、指导员张干青都是人民空军的第一代防化兵。他们担任防化连的首任主官以后,在上级党委、首长、机关和连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把沈空防化二连原来形成的艰苦奋斗,敢打硬仗,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精神贯穿到部队的日常管理中去,使防化连从一开始就出手不凡,成为一支能够拉得出,用得上的过硬连队。并且经过一任任班子,一茬茬干部战士的发扬光大,连队始终走在部队建设的前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级赋予他们的任务:一是配合有关单位对穿越核爆炸蘑菇云取样飞机的核沾染程度进行侦察、测量、洗消;二是按照指挥部安排,对核爆区的有关路段放射性沾染进行侦察测量;三对核爆炸后蘑菇烟云的方位、高度及变化进行快速抓测,准确记录;四对参试有关人员进行人身沾染剂量的检查、洗消。为确保任务完成,上级为该连配备了三辆三轮摩托车,两辆北京吉普车、三辆洗消车,三辆淋浴车,两辆运输车,一部工程化验车等装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1967年进疆参加我国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到1980年10月17日参加我国最后一次大气层核试验,防化连一共参加了了大气层核试验17次。与机务人员一起,洗消取样飞机50架。取得侦察、洗消数据4000多个。保障了3200余人次的放射性剂量监督和洗消防护。飞行员驾机取样后,人员和飞机会受到一定剂量的核照射。接近飞机的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飞机一落地,先由机务人员协助飞行员下飞机,防化人员迅速测量照射剂量,把飞行员的衣服全部换下处理。经多次淋浴洗消后,换上新衣裤,由场站卫生队直接送基地546医院进一步观察、疗养。场站定捡中队取样器小组取下取样器中的滤布,交研究单位。机务人员、取样器小组人员也要洗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机洗消则很费劲,飞机进入机场洗消坪后,防化人员每天要用高压水枪冲洗多遍,先把附面沾染物冲掉。经过大约一周时间,再配合机务、定检中队人员用刷子、抹布、竹木等工具,去掉堵、塞、泥、滤等物品。发动机是洗消的重中之重,因为它弯角、窄缝、凹凸特别多。尤其是气缸上的层层散热片,又是滑油多的地方,有的还要用汽油清洗。飞机进气道狭小,戴防毒面具,穿防毒衣不好操作,只能戴过滤口罩进去,侧着身子用一只手洗消,不一会浑身就会被汗水和肥皂水湿透,有时憋闷得发生呕吐。为了使取样飞机早日投入训练,他们日夜奋战,洗消一架飞机的时间由开始的37天,缩短到25天,最快的加班加点不休息19天就可完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防化连进驻时,马兰村场站还处在建站初期,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他们连在帐蓬和半地下的地窝子里就住了两三年时间。连队除养猪、开荒种菜以外,还是场站绿化、修路、修机库、修地下工事等的主力连队。仅修建营房面积就达4500平米。为马兰场站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防化连在沈空时就多次被评为先进连队,1965年荣获国防部授予的技术革新奖,又多次被评为“四好连队”。到马兰村场站后,1969年7月,指导员张干青代表防化连到北京参加空军“四好连队”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全体代表曾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防化连被场站评为"两学"(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又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并作为先进单位代表出席空九军首届“两学”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78年4月,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张积慧到防化连视察,说"防化连学硬骨头六连成效显著,最接近硬骨头六连的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防化连被空军批准为“硬骨头六连”式连队,全连荣立集体三等功。连队第二任指导员王怀道同志代表连队出席了"空军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防化连的事迹,曾在《空军报》等报纸宣传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6月,上级从未来反侵略战争需要着眼,在马兰村场站进行了一次防原子、防化学、反空降训练,为空军场站在原子化学条件下,保障航空兵升空作战提供了经验。防化连作为作为主力连队,参加了训练。《空军报》作了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了最后一次大气层核试验。当罗布泊上空最后一缕核烟云消散以后,我国实际上停止了大气层核试验(198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大会上讲话时宣布,我国已多年未进行大气层核试验,今后也不再进行大气层试验)。马兰村场站防化连是为大气层核試验而组建的,大气层核试验停止了,马兰村场站防化连就圆满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部队精简整编的指示精神,1981年5月,空军下达了《关于防化分队精简整编的通知》,规定空军军级单位只能保留一个防化连的建制。并明确撤销马兰村场站防化连,保留空军乌鲁木齐指挥所司令部防化连。但在空军乌鲁木齐指挥所(简称乌指)党委常委研究时,把两个连队作了比较,认为虽然乌指那个连队也不错。但和马兰村场站防化连相比:一是马兰村场站防化连比那个连队组建时间长(乌指防化连1976年组建,组建时也从马兰村场站防化连抽调了部分骨干),已经形成了这个连队的传统和作风;二是这个连队是个荣誉单位,从1957年组建以来多次立功受奖,有着光荣历史。保留这个连队,有利于激发干部战士的荣誉感。三是这个连队,先后参加我国大气层核试验17次。是全空军唯一在核试验场经历最多核试验实战的防化连队。四是这个连队现有的干部战士比较整齐,组织状况、思想状况、作风纪律状况、技术业务状况都很好。所以,经乌指党委请示空军同意,撤销乌指司令部原防化连,将空军马兰村场站防化连改编为乌指司令部防化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顺利完成改编,乌指派季家森副参谋长带工作组前往马兰村场站指导移交并实施接收事宜。马兰村场站也成立了移交领导小组,我当时任场站副政委,又分工挂钩防化连,站党委分工我为场站移交组组长,王怀道(原防化连指导员,时任政治处副主任)任副组长,组员有沈建华(司令部副参谋长)、吴德全(机营股长)、徐金生(站直协理员)、单作志(原防化连长 司令部参谋)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防化连当时的领导班子也很整齐,连长金学文,指导员柏玉家,副连长翟树亮,副指导员姚志龙,排长刘鸿斌、庞连喜,事务长殷长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月7日上午,防化连召开支委扩大会,我和季副参谋长传达了上级指示精神。支委统一了认识,分析了形势、明确了方法步骤并分了工。8月8日下午,防化连召开全连军人大会,由我作改编动员。我首先代表马兰村场站党委,为防化连颁发了他们在马兰村场站的最后一张奖状。—防化连被新疆军区党委批准为先进党支部,并通报全区予以表彰。然后传达了乌指(81)司军字第54号通知,讲了为什么要撤销乌指司令部防化连而改编马兰村场站防化连为乌指司令部防化连。讲这是上级党委、首长、机关对我们连队的信任,是我们防化连的光荣,也是马兰村场站的光荣。我们都应当珍惜这个荣誉,不辜负上级党委、首长、机关对我们的期望。并讲,从场站来说,我们对我们这个防化连是有感情的。防化连在马兰村场站14年,经受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对我国的核试验,对我国的国防建设是有功劳的!对我们场站建设也是出了力,做了特殊贡献的。防化连对场站的干部队伍建设,作风纪律建设、营区建设、农副业生产建设,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核试验基地不会忘记你们,马兰村场站也不会忘记你们!我代表站党委、机关、首长对防化连全体同志表示衷心地感谢!我们也舍不得你们走,但精简整编、改编,是部队建设的大局,我们要顾全这个大局,服从这个大局,大家要象当年从沈空改编到马兰一样,再从马兰到乌鲁木齐,继续谱写我们连队新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我向全连人员讲了改编移交的基本原则——干部战士,现有人员全盘端。现有器材装备全部随调。并对具体那些要带走,那些留下,做了明确 。对注意问题,提出了五条要求。总的要大家做到:纪律不松、作风不散、秩序不乱、安全圆满。要交出团结、交出风格、交出水平、交出好的作风。连长、指导员也都表了态,对移交工作作了具体布置。乌指季家森副参谋长作了指示,并对防化连改编为乌指司令部防化连表示热烈的欢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安排,乌指原防化连8月5日已作了动员,人员除留两个班充实新连队外,其余人员8月6日已分配完毕,腾出了营房,等待新连队入驻。我们这边的连队9日登记造册,编制车辆运输计划。10日下午打包装车,场站汽车连抽出6名司机协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8月11日早晨,场站领导、机关、部队带着恋恋不舍的感情,欢送防化连这个光荣的连队启程前往乌鲁木齐。至此,空军马兰村场站防化连改编为空军乌鲁木齐指挥所司令部直属防化连的工作圆满结束,防化连开始了他新的历程,空军马兰村场站防化连编制随之撤销。到乌鲁木齐一年后,1982年8月,指导员柏玉家又代表乌指司令部防化连参加了空军先进连队代表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空军编制体制调整,1985年底,兰州军区空军范围内的三个防化连即:兰空防化连、空军西安基地防化连、空九军(空军乌鲁木齐指挥所1985年8月恢复空九军建制)防化连,于1985年底宣布撤销。随机组建兰空司令部直属防化队,空九军防化连的朱冬青、段明生等三人调入。1986年底,空九军防化连留守人员安置完毕,负责留守人员安置的最后一任连长王恩明、指导员姚志龙也安置转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防化连在沈空存在了10年,在马兰村场站存在了14年,在空九军存在了4年。虽然他的编制撤销了,但它的历史还在,原来在防化连服役的官兵还在,他们为国防建设和部队建设所做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作为部队连队建设的一面旗帜,将永远飘扬在人们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二0二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录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注:本文作者李民仓,陕西人,1968年入伍。先后在马兰(村)场站、空111团、空三七师任职,在师政委任上转业到地方。2006年,在陕西省人事厅副厅长任上退休。退休后,先后出版《清浅流年》、《从这里起飞》(与他人合著)两部著作。负责防化连移交时,他是马兰(村)场站的副政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