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博现代瓷

禾庐

<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人头攒动。馆中古代陶瓷珍品占了大多数,但馆里的现代瓷器艺术水准却很不一般,令人意外。</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有着2000年冶陶史、1000年官窑史、600年御窑史、100年近现代陶瓷发展史。景德镇,古称昌南。</p><p class="ql-block">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北宋初期,景德镇因创烧“白中显青、青中泛白”的青白瓷而出名。元代,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及釉下彩绘实现了制瓷的突破,丰富了景德镇瓷器品种,“出道即顶流”的青花瓷也成熟了。明清两代,制瓷工艺趋于完善,《天工开物》言,“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p> <p class="ql-block">馆内很气派,空间宏大。</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陶瓷大学及业内能工巧匠们,在2015年创作了组雕《72道工序》,制瓷人物青铜雕塑66座。按手工制瓷的工艺顺序,排在七楼的长廊中,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雪豹》,创作于1981年。规格:高 18cm,长 38.5cm,宽 19cm。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span>周国桢,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与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夫人是同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1年,</span>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的周国桢,在电炉中烧制上了二层釉的金钱豹瓷雕时突然断电,意外烧出“裂纹豹”。本来要烧到1300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1100度停电使金钱豹变成了</span>浑身瑕疵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雪豹</span>,展现了意外精美的“残缺肌理效果”,全身瑕疵,意外精美。</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粉彩双面百蝶薄胎碗》,作者:江联。把碗做成了苏州双面绣的样子,内外图案完全重合,两面蝴蝶的每一根触须,翅纹透光可见,不差厘毫,逼真无二,薄瓷成一绝。</p> <p class="ql-block">青花《花鸟图》四方镶器。</p> <p class="ql-block">陶瓷收藏里有句俗语“一方抵十圆”,说得就是方造型要比圆造型的同类器物更为稀有珍贵。</p> <p class="ql-block">捏雕《花季》瓷雕。</p> <p class="ql-block">综合装饰《赤壁》双面镶器。作者:涂少波。1977年随父涂序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学艺,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赤壁》</span>创作于200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镶器多为陈设艺术瓷,是以泥块镶合成方型、棱型、扁型等有棱有角的异形器物。</p> <p class="ql-block">涂少波是陶瓷世家,一门三代五人均以粉彩瓷绘为主,他的作品多为釉上彩人物题材。此作富含现代装饰感,又不失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格调清新。</p> <p class="ql-block">画中题跋:“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黄州后与友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前后赤壁赋的千古名文,而积平生之块垒与眼下之郁闷,写景写情写哲理,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述以襟怀。己丑之夏,少波写。”</p> <p class="ql-block">瓷艺窑变釉《十里茶香》。</p> <p class="ql-block">《达摩》瓷雕,作者:何水根,叶明凯。1982年景德镇第一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二等奖作品。仿根雕的亚光瓷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达摩,南天竺人,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涩胎花篮。保留涩胎质感的花篮,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展现出陶瓷工艺的原始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经高温烧成的未施釉的瓷胎,景德镇称“涩胎”或“石胎”。</p> <p class="ql-block">颜色釉综合装饰《荷花图》瓶,作者:宁勤征,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副馆长。</p> <p class="ql-block">色釉《家》瓷雕。</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标注名《悠闲加彩瓷雕》,作者称此作是《女人花(二)》,因为《女人花(一)》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7年</span>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了。作者是1999年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毕业的女艺术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玲</span>。</p> <p class="ql-block">《女人花(一)》。细节与(二)略有不同,如睡裙花型、靠垫图案、籐椅的新旧等。*</p> <p class="ql-block">2005年,周玲创作了《女人花》系列,作品中女人的神情,多了几分安逸,衣着装饰多了几分洋气,同时,也多了几分女人的成熟。她们在尽情地享受着美好生活带来的乐趣,休闲、自信,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是周玲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p> <p class="ql-block">慵懒的贵妇,慵懒的猫。女人如花,花似梦,这好像是印证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装饰年画》,瓷镶器。</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陶瓷史稿》载:“瓶罄尊彝,都属琢器。其圆者如造圆器之法。其镶方棱角之坯,用布包泥,以平板压之成片,以刀裁之成段,用原泥调和粘合。”景德镇自产瓷以来就有镶器,景德镇老话说,“一方抵十圆”,可见镶器在工艺制作上之难。</p> <p class="ql-block">瓷艺《迹象》。像龙也像狼,观众参与创作,由自己的意念来决定,龙和狼是可以转换的。</p> <p class="ql-block">《阿福 NO.26》,瓷雕。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大学副校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吕品昌。</span></p> <p class="ql-block">陶艺《根恋》,作者:王乐华,景德镇的女陶瓷艺术家。一截木头上落满了白色的蝴蝶,小景寓情。</p> <p class="ql-block">捏雕菊花霁蓝釉瓶,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苏明,景德镇本土女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丰收》瓷雕。超写实主义作品,在艺术圈内经年不衰。</p> <p class="ql-block">《道玄系列-1》,作者:刘建军。器物内面的天青色,外面那层土黄色的釉面,二者合为一体,传统与现代结合,成就了钧瓷新品。</p> <p class="ql-block">《道玄系列-2》,作者:刘建军。作品采用手拉坯成型,采用内釉为涮釉法施釉,口沿部为浇釉法,外釉为雾化施釉。根据釉料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的收缩机理,使釉面产生不同开裂之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烧制成了</span>钧瓷道玄作品。</p> <p class="ql-block">《道玄系列-3》,作者:刘建军。“一气分合沧海天,桑田何处问青玄。洪荒裂破八千里,孕化乾坤不记年。” 用瓷来表现“道法自然”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原始点》瓷雕。</p> <p class="ql-block">窑变釉花蕾瓶。窑变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俗语有“窑变无双”,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清以前景德镇窑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多被捣毁。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到了清代,尤其是雍乾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p> <p class="ql-block">青花梅纹瓶。与元青花反其道而行之,背景青花,梅花留白。</p> <p class="ql-block">釉中彩缠枝芙蓉纹花钵。</p> <p class="ql-block">豆青釉刘海戏金蟾瓷雕。</p> <p class="ql-block">颜色釉综合装饰《荷香图》瓶。</p> <p class="ql-block">加彩《展翅雄鹰》瓷雕。</p> <p class="ql-block">陶艺《宁静的湖》。</p> <p class="ql-block">粉彩开光十二金钗八角薄胎碗。作者:涂序生。自幼师承父亲涂焕庭,擅长釉上陶瓷艺术装饰,精于人物,将中国画笔墨意蕴与粉彩绘画技艺融于一体,线条或刚或柔,笔力或疾或涩,形神俱全。</p> <p class="ql-block">色釉《三峰并秀图》梅瓶,作者:王锡良(1922-2023),他13岁时随叔叔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学艺,他的作品《富贵寿考》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是第一批参与毛瓷7501创作的陶瓷大师。</p> <p class="ql-block">瓶身篆书“三峰并秀,锡良图”。</p> <p class="ql-block">这组《站三佛》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与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的合称。三佛服饰具有汉传大乘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征,中间为阿弥陀佛,手托莲花台,左右胁侍菩萨据《菩萨本行经》谓:“庄严之身,令极殊绝”,用精美的珍宝和服饰以示庄严,富丽美好。三佛皆头顶圆光,脚踩莲花和海水。</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势至菩萨与</span>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的衣裙。</p><p class="ql-block">《站三佛》的作者是曾山东,他是十八罗汉中“无语佛”作者曾龙升之子,雕塑瓷厂最富盛名的“三老”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的脚下的海水莲花座。</p><p class="ql-block">加彩三圣瓷雕的人物服饰的色彩众多,纹饰丰富,华丽而不媚俗。主要绘有宝相花纹、卷草纹、如意纹等传统吉祥纹饰。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加彩站莲观音瓷雕。</p> <p class="ql-block">纹片釉加彩罗汉瓷雕。</p> <p class="ql-block">《达摩瓷像》,参照了明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span>白瓷塑《达摩渡江》造型。达摩容貌威严,身材伟岸,双手拢袖于胸前,赤足立于波涛之上,取材于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斗彩玲珑斗笠碗。</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群鸡图瓶。</p> <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瓷雕,文革瓷。这类瓷生产于1966 至1976年,多有“文革”画面、语录或文字(诗词、手迹等)的瓷器,画面最主要的“角色”是毛泽东,此外还有革命样板戏、工农兵形象、革命圣地风光、大批判场景等,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政治色彩,记载着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岁月。</p> <p class="ql-block">《黄釉女民兵塑像》。</p> <p class="ql-block">粉彩长征图瓶,文革瓷。</p> <p class="ql-block">粉彩向荒山进军图瓶,文革瓷。</p> <p class="ql-block">新彩杜鹃花图圆盘,作者:王个簃(yí)。1964年7至8月,林风眠、朱屺瞻、王个簃和唐云四位海派大家,响应陈毅“名人、名画要和名瓷大融合”的建议,到景德镇艺术瓷厂进行瓷画创作,此盘为当时创作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7501 瓷。1976年4月,中央办公厅向江西省委下达任务,要求原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在3个月内完成毛泽东用瓷的研制任务。这个任务是该所1975年的第一项任务,研制的产品称7501瓷。为此省委拨给制作经费35000元,同时安排抚州地委提供10吨特好的制瓷原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7501”瓷呈半薄胎状,大部分加盖,既卫生又保温,器型主要有茶具、餐具等。其画面为水点桃花或水点梅花。人称“7501”瓷为“红色官窑”。</span></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集结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锡良等</span>最顶尖的制瓷大师和工艺美术师参与制瓷,这批“神秘”瓷器的价值逐年增高。据说,多年前一只“7501瓷”调羹价值已高于10万元,一个小瓷碗高于170万元,一套酒具则高于200万元。</p> <p class="ql-block">1975年5月25日至1975年8月31日,陶研所共烧出“7501瓷”22窑,生产瓷器共计14103件,而实际成品仅4200件,成品率不足30%。1975年9月,以92件餐具和文具等为一套的约1000件“7501瓷”被送至北京。</p> <p class="ql-block">随后上层令销毁余下瓷器,但当地有关部门基于“如有损坏还可补充”、“将美丽的物品损坏于心不忍”等理由,没有服从命令。有约1500件瓷器被封存在仓库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音如磬”的7501瓷</span>于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开始流向民间。</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在悠长的叙事环境中,能单独展出现代作品,不简单。但展陈观念有待改进,近现代艺术品不具名,几分“集体创作”的遗风,美中不足,国内外少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为网络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