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面积45.59万平方公里。辖 14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 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下设 86个县级行政单位(含县、县级市、市辖区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景观,如敦煌莫高窟、张掖丹霞、嘉峪关长城等。作为甘肃四大名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远楼、拂云楼、黄河楼、永昌钟鼓楼</span>跨越宋、明、清至现代,兼具军事防御、文化象征与景观功能。</p><p class="ql-block"><b>陇西威远楼——</b>始建年代无考,最早应在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之后,为防御西夏所建,初名“谯楼”。元代移建至陇西城中,元顺帝时期增设铜壶滴漏与更鼓,改称“鼓楼”;明代重建后悬挂“巩昌雄镇”匾额,得名“雄镇楼”;清代多次修缮,道光年间增置宋代铜钟,形成“钟鼓楼”格局。 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扩建的三层木构楼,通高26米,砖基高11米,底座长27米、宽17米,采用歇山顶结构,102朵斗拱装饰楼体,檐角套兽雕刻仙鹤、狮、马等形象,顶部鸱吻与塔瓶高耸,兼具防御性与艺术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陇西千年历史的象征,威远楼融合军事防御与报时功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钟亭上悬挂的宋代铜钟(重4吨)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b> 兰州拂云楼(金城北楼)——</b>唐代已存,原名“金城北楼”,是兰州最早的城楼之一,唐代诗人高适、岑参曾在此题诗。明代肃王朱楧扩建兰州城时,将其纳入肃王府北城墙,改名“拂云楼”,成为明清时期甘肃文化地标。清康熙年间改称“望河楼”,后毁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1958年因城市建设被拆除。高三层,建于城墙马面之上,下临黄河,登楼可俯瞰黄河与肃王府园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时期为文人雅集之地,左宗棠曾题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明末李自成部攻陷兰州时,肃王妃颜氏在此楼撞碑殉国,留下“碧血碑”传说,现碑刻存于兰州碑林。</p><p class="ql-block"><b>兰州黄河楼——</b>原唐代黄河楼毁于战乱,2016年兰州市启动重建工程,参照黄鹤楼、滕王阁形制,2019年建成开放,成为黄河文化新地标。 总高93.39米,共16层,占地6.4万平方米,含主楼、裙房及地下空间。主楼采用明七暗六塔式结构,设黄河艺术馆、光影博物馆、城市观景平台等,以全息投影、数字技术展示黄河文化。集观光、展览、演艺于一体,2023年获评国家AAA级景区,其巨幅书法《黄河赋》与黄河全景光影秀成为亮点。</p><p class="ql-block"><b>永昌钟鼓楼(声教楼)——</b>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1984年按原貌修复,为甘肃现存最完整的明代钟鼓楼。 高24.5米,台基22×23米,双层重檐盝顶,顶部八卦宝顶,融合蒙、汉、西夏文化元素,四面门洞刻“大观”“迎薰”等匾额,彩绘以明代旋子纹为主。原为报时与宵禁中心,现为永昌历史象征。其铁钟(重1吨)与鼓面(直径1.6米)为近代复刻,门洞匾额“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等彰显边疆治理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远楼以宋代遗风与多重功能著称,拂云楼承载唐代边塞诗与明清王府兴衰,黄河楼以现代科技重现黄河文明,永昌钟鼓楼则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这些建筑不仅是甘肃历史的地理坐标,更是丝路文明与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