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鸿章故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淮河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故居,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馆组成。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淮系展馆占地1500多平方米。李府由南向北分为五进,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和走马转心楼。</p> <p class="ql-block">过厅正中是一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丰筋多力的金色大字,意为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用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所做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的耕读之家,父亲李文安为道光年间进士。他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1844年中举,1847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师从曾国藩,奠定了其政治与学术根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目前过厅用作李鸿章生平的展厅,厅内展示着与李鸿章有关的图片、资料和实物。</p> <p class="ql-block">18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李鸿章回乡组织团练对抗起义军,后加入曾国藩幕府。1861年受命组建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1864年)和捻军起义(1868年)中立下大功,成为清廷倚重的汉族重臣。</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1870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外交、军事、经济大权近30年,成为晚清实际上的“外交总长”和洋务运动的核心领导者。</p> <p class="ql-block">中厅又叫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铁钉。</p> <p class="ql-block">【走马楼】又称“小姐楼”,是李府女眷的专属居住区,采用封闭回廊式木楼设计。</p> <p class="ql-block">东首第一间房为李鸿章幼女李菊耦(张爱玲祖母)的居所,屋内保留百年红木家具如绣床、梳妆台等,反映晚清贵族生活风貌。</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的功劳是推动洋务运动,<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军事现代化</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工企业,建立北洋水师(亚洲第一舰队,后因腐败与经费不足衰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经济近代化:</b>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推动中国近代工业与航运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清代传统国防】</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淮军崛起】</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国防主力】</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近代国防工业】</p> <p class="ql-block">第五篇【近代军事人才】<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与人才:</b>支持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推动设立新式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培养技术人才。</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反侵略战争】在国力衰微的背景下,李鸿章以务实外交周旋于列强之间,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减少损失。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主张通过改革自强应对列强威胁。</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李鸿章的故居,对李鸿章的功与过有了进一步了解,他虽然有功但毕竟作为清廷代表,签订《烟台条约》(1876)、《中法新约》(1885)、《马关条约》(1895)、《辛丑条约》(1901)等不平等条约,背负“卖国”骂名。其中《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对中国主权造成严重损害。</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甲午战争中指挥失当,北洋水师覆灭暴露其治军弊端,淮军与洋务企业存在贪腐问题,他虽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反对政治改革,镇压维新派,与慈禧合作维持清廷统治,未能突破封建体制局限。</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手,也是旧体制的维护者,他的一生充满矛盾与争议。他既有开眼看世界的眼光与实干精神,又深陷传统官僚的权谋与妥协。评价李鸿章,需理解其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无奈与挣扎——他既是时代的改革者,亦是旧时代的殉葬者。</p>